□苏报驻园区记者 肖 瑶
一座城市的品质离不开它的文化服务和文化品牌。
“解放”更多学院里的知识、庙堂里的文化,成为市民生活手中的道具、眼下的欢喜、内心的满足,这是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探索的意义。
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成立四年来,一直以建设“人文之城、精神家园”为工作宗旨。作为专职的市民文化服务机构,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以空间建设为文化血液肌理,不断在形式和内容上做文章,让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更深、市民可体会的文化口味更广。
2022年,在“空间微更新、服务再创新、云上新体验”上,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拓展“云上文化服务”,焕新“城市可阅读 全民享艺术”公共文化品牌,推动新型文化空间出圈,品质文化活动出彩,原创文艺精品出新,推动园区公共文化的标识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空间微更新 让市民与文艺活动零距离
焕新已有文化空间,打造新的公共文化设施是园区公共文化中心2022年的两个大动作。
焕新的“新”在“更新”。2022年夏天,一个“青梅空间”悄然亮相在金鸡湖美术馆,这是一个融合了展演、手作、讲堂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动静皆宜”的空间,集合了2000册艺术类书籍和500平方米专业美术展厅,携手苏州交响乐团、苏州芭蕾舞团、赖声川戏剧表演工作坊、钟书阁书店等,创新举办“在美术馆里看芭蕾、听交响、上大师课”等跨界活动。
此外,在原图书馆情报咨询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叠加“多元空间、创意交流、创新培养、创业咨询”多重服务内容,为区内创新创业企业和人才、高校师生提供一个线上线下资源相融合,集“科普实践、研究学习、信息咨询、开放交流”于一体的多元化公共空间。
在不断激活已有空间潜力的同时,还积极挖掘新的可能之地。
2022年,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并成功入选国家级立项名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开园当天说:“考古发掘研究的成果通过这样的展示馆和各种展示手段、数字化的再现,让市民可以了解6000年前发生的文化历史和生活场景,包括祖先的衣食住行和各式各样的工具,拉近我们和祖先之间的距离,我觉得意义非常重大。展示馆虽然面积不大,但展示内容相当丰富、展示手段多样,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草鞋山遗址的发掘、保护和利用。”这是讲好江南文化园区故事的重要一环,也是让市民更好理解和保护古文明的关键所在。
为深入挖掘草鞋山文化价值,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园区策划举办了2022首届草鞋山文化节系列活动。围绕讲好草鞋山江南文化源头故事,在园区公共文化中心微信平台开设“文物会说话”专栏,从文物第一人称“我”的视角,用当代的语言讲述文物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片、妙趣横生的视频音频,将生僻的远古器物带入公众视野,使文物与现实生活产生关联,巧妙地讲述历史上那些富有魅力的故事、发人深省的探索、源远流长的文明,以及在传承中厚植的精神,让历史上的文物活灵活现地走入我们的生活。
新的文化服务设施就会带来新的文化带动效应。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主任季诩淙介绍:“去年,我们在线上一共发布了12期文物会说话系列栏目,将‘草鞋山文物大家族’中的玉器、陶器、石器、葛纺织品带入了大众视野,同时我们还聘请了《文化的江山》作者、独立历史学者李冬君老师担任栏目顾问,确保栏目内容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栏目一经推出便受到专家、市民等不同群体的广泛关注、转发与点赞,将苏州‘草鞋山’文化品牌标识推广给更多的受众知晓了解。”
服务再创新 让城市和人文互动相交融
如果说空间是肌理,文化是血液。那新的血液必然带动更澎湃的脉动。
2022年,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特色、时代特征、园区风格的公共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建设品位。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推出了“城市可阅读 全民享艺术”文化品牌。每一季由一个当季主推的文化品牌活动“主题演绎”,一个全新开放的特色文化场馆“人文之窗”,以及一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云端互联”活动组成,形成了“美好生长”春风季、“城市接力”阅读季、“重启未来”艺术季、“指尖跨越”云上季的四季品牌效应,同时叠加了云上市民文化节的在线品牌新优势,逐渐形成了园区公共文化的“品牌感”和“存在感”。
自2021年推出文化品牌以来,围绕每年不同的主题,市民跟着“城市选书人”畅游了上万册书之海;乘坐着艺术巴士开启了6条文艺之旅;跟着赖声川大讲堂体验了戏剧舞台的魅力……更深刻地了解了一座城市的艺术人文底蕴。
而在值得期待的2023年,迈入30新版本,新增20个智能书柜布点,进一步提升便民服务覆盖面。推动线上服务体验更加“丝滑”,预约、阅读、场馆抵达更加便捷,同时丰富线上文化资源,引入那特艺术学院美育课程、自得琴社等艺术课程,联动区内文化机构资源,为粉丝提供文化福利,用积分牵动用户黏性。据数据统计,文化云平台累计注册用户229万,同比上涨227%;年度平台访问量546.8万,同比上涨237%。
“2023年,中心将持续运营‘园区文化云’,探索运用微旅行、深度游,数字化、云体验等新方式,结合沉浸艺术、都市露营、音乐节事等文化社交业态,更富创意地打开城市建筑、风貌街区、旅游景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线上流量成功导入线下空间,努力使现代摩登的园区、文明时尚的园区、人文书香的园区、文物遗迹中的园区在穿越云端中活态呈现,吸引更多市民发现城市、体验文化、分享打call。”季诩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