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早在20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远古人类经过进化,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逐渐形成村庄聚落。考古发现的姜家梁住房遗址距今约有6800年,成为阳原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村落。今之开阳堡即战国时期赵国安阳邑,则是阳原境内有明确记载的最为古老的村庄。
阳原县是张家口市唯一没有长城的县,但在内外长城之间的阳原县有70多座遍布全县的长城附属设施烽火台。
烽火遗迹
汉代称烽火台为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烽台,并把“烽燧”一词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称烟墩或墩台。汉代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有的墩台距离不足5里。阳原有“三里一墩、五里一台”的说法(墩小台大)。
现存烽火台最大的东西长162米,高10米,小者东西长49米,高5米。
辛其烽火台
一条在桑干河南,东起葡萄湾,中经保伸观,西达火石岭,沿南山坡或坡底排列,称为南线;
一条东起大黑沟村,中经鳌鱼口,西至灰泉子山,大都建在峪口山巅或高台之上,称为北线,此线烽火台数量最多。
中线烽火台除传递军事警报信息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瞭望看管马群。顺圣川(阳原县明代称谓)是朝廷驯养军马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十个马坊村,每个马坊附近都建有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一马平川尽收眼底,当地人因此又称烽火台为瞭马台。
马家庄烽火台
随着时间推移,由于风雨侵蚀或人为破坏,有些烽火台连痕迹也难以找到。现存较为完整的有马家庄、西窑头、九马坊、西六马坊和朱家庄等地的烽火台,胡家台烽火台顶部还有女儿墙等设施,所有烽火台都列入河北省文物保护范围。
图文:阳原文化旅游
备注: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