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岩仓使节团
来源:雪球App,作者: 书生剑客,(https://xueqiu./3993902801/223491372)
文/田中彰
岩仓使节团及其特征
众所周知,山口篷春有一幅画作叫《岩仓大使派遣欧美图》,相信不少人在教科书上也见过。
它描绘的是一八七一年(明治四年)十一月十二日上午横滨港的景象。吐着黑烟的小蒸汽船朝着近海处的美国太平洋公司“美国号”明轮船驶去。船上站着岩仓具视特命全权大使(右大臣,公家出身,四十七岁),两侧分别是副使木户孝允(参议,长州,三十九岁)、大久保利通〔大藏卿(长官),萨摩,四十二岁〕。码头上,众多或穿和服或穿洋服的来自海内外的达官显贵交错而立,目送着小蒸汽船离去,我们甚至能从其中看到衣着华贵的妇女的身影。
这一天晴空万里,寒气也似乎不像往日那般逼人。载着使节一行人的小蒸汽船驶离港口,十九发礼炮响彻天际。随后,为恭送暂时回国而与大使等人同行的美国公使德朗,十五发礼炮再次升空。正午,“美国号”收锚。
岩仓使节团出发了。这个使团里还有两位副使——伊藤博文(工部大辅,长州,三十一岁)和山口尚芳(外务少辅,肥前),以及书记官、各省派遣理事官和八名随行人员。出发时,使团一共四十六人。如果再加上大使、副使的十八名随行人员,津田梅(八岁,后改名梅子)等五名女生在内的四十三名留学生(其中还有去法国的中江兆民),就形成了一支多达一百零七人的庞大队伍。
岩仓使节团的特点是:第一,大使、副使均为明治政府内的实力派人士。尤其是大久保和木户,更属代表萨长藩的实力派中的实力派。而理事官都是唯大使、副使马首是瞻之人,或是从各省选派的技术官僚。也就是说,使团领导是以岩仓为首、以萨长实力派为中心、藩阀色彩浓厚的成员队伍,在此基础上,技术官僚们又加入其中,组成了使团的整体阵容。
第二,书记官中旧幕臣居多。一等书记官到四等书记官共有十人,其中旧幕臣多达七人。此外,理事官的随行人员中旧幕臣也有六人。他们是幕末时期的留学生,是曾踏上外国土地的过来人,同时也是吸收了洋学、精通外语的人才。这些书记官承担着传播海外经验和知识的职能。
第三,风华正茂。四十六人中除两人年龄不详,其余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二岁,使团二十岁到三十多岁居多。这种年轻化阵容是变革期的一大特征,也是面对欧美这一未知世界时,日本有可能从传统社会中脱离出来的灵活要素之一。
然而,这些因素也让使团内部产生微妙的摩擦。身为外国通的书记官们一旦离开日本,便仿佛到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在渡美的船中开始一路愚弄对外国一头雾水的首脑、理事官和随行人员。理事官佐佐木高行(司法大辅,土佐,四十二岁)曾在日记中写道:“书记官中旧幕臣居多,他们趁机向使节、理事官们报维新时的一箭之仇。可笑可笑。”又道:“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一旦出国,怎样的英雄豪杰都只能望洋兴叹。”
到这里,让我们稍稍快进一下。一八七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明治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使团抵达旧金山一周后,晚上八点,在一行人下榻的五层建筑大饭店内,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以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市长、海陆军兵将为代表,加上行政官员和市民,参加这场宴会的共计三百人。会场中,窗户上花团锦簇,乐队吹竹调丝。极致精美的佳肴摆于桌上,起身致辞的官员多达十五人。
目睹此情此景,木户想起书记官们对理事官等人的愚弄之态,便写下一封书信,大意如下:“等日本开化之际,它是否会像如今我等在美国被款待、被指引一样,去款待、指引因仰慕之心而身赴日本的亚洲各国使节呢?恐怕答案是否定的吧。自不必说对普通民众的态度了。”初到美国便心生如此感想的木户可谓眼光敏锐。基于这种敏锐的感觉,木户指出“日本人和美国人本无二致,唯有必要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育人教育”,并强调“问题的关键在于学还是不学”。正因如此,他命令理事官田中不二麿对教育展开了详细的调查。
使团的目的与《美欧回览实记》
那么,岩仓使节究竟为何带着如此庞大的队伍远赴欧美呢?
一八七二年七月一日,即明治五年五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是幕末以来日本和各国签订条约之后,开启条约修订谈判的期限。因此,使团此次的目的在于:第一,访问各条约缔结国,向元首捧呈天皇国书,以彰显新政府之礼节。第二,进行条约修订的预备谈判。第三,调查和研究外国科学、艺术、制度、法律等,以及探讨今后日本想要建立的近代国家制度。
有关此次访问,在之前的教科书里仅有一句记载:“使团为条约修订的谈判而去,以失败告终。”不过现行教科书中,一定会提及上文中第三个目的。鉴于条约修订的准备工作还未就绪,毋宁说使团此行的最大目的反而是第三条。也就是说,在幕藩体制下的“德川国家”倒台后,如何去建立近代统一国家(近代天皇制国家),以及为此日本应该从欧美先进国家寻求哪种制度范式,这一千钧重担压到了使团的身上。
此次访问一开始就与条约的修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要修订条约,就必须依照当时的国际公法(国际法)《万国公法》,而要依据《万国公法》,就得改变与之抵触的国内法。它会促进国内体制的调整,进而引发一场制度变革。此时一个可供参考的近代国家体制模型,就是制度变革的前提。
因此,使团一开始就打算把欧美发达国家的制度、机构、财政、经济、产业、军事、社会、教育、文化等全面吸收。关于这一点,看看使团的报告《美欧回览实记》〔久米邦武(使团的大使随行、权少外史,肥前,三十三岁,后成为历史学家)编修,共百卷,五编五册。一八七八年(明治十一年)出版。岩波文库本五册〕就可知晓。这本《美欧回览实记》以文言体书写,多彩的汉字与片假名交相点缀,是汉学者久米邦武以理事官报告等资料为参考,倾注全部心血的集大成之作。初读时可能略有吃力,但其立意高深、富有见地,随着阅读的深入,便会渐入佳境。在此向各位读者力荐。
岩仓使节团在制定访问欧美的具体计划时,一位外国顾问写的《简要草案》曾给予他们极大的启示。这位外国顾问是荷兰裔美国人,叫佛洛贝奇,他的计划书简洁而富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