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高站位谋划,把平台搭建好。选择具有专家级别领军人物的教育、卫生、农业农村等行业部门,采取“1+3+X”模式(即1名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工作室领衔人,由3名以上骨干成员,至少5名左右专业技术好、创新理念强的中青年技术人才、技术人员以及后备人才组成),建立了29个人才工作室。制定蛟河市人才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完善人才工作室的职责任务,申报条件、建立程序、考核奖惩及监督管理等机制,规范工作环节和程序,确保工作室有效运行。
三是高质量推进,把作用发挥好。依托工作室高技能人才优势,发挥领衔人和现有骨干人才“传帮带”作用,带动培养一批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精湛技能的本土技术骨干,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化项目和科技合作项目,开展各类技术攻关、技术革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优先在蛟河市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截至目前,7项科研成果和技术在全市推广,其中卫生系统工作室通过利用DSA设备开展脑血管照影取栓技术,填补了蛟河市医疗技术的空白。农机化黑土地保护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创新秸秆归行宽窄行种植模式,有效解决全量秸秆覆盖还田,同时解决了低洼涝地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技术难题,成功示范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条耕作业技术等。(中共蛟河市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