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好,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希望能给您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
1992年,南通制药厂成功打赢了“季德胜蛇药片”的商标之争,在此之前,它已与湖北省某制药厂就此商标打了近长达五年的官司。
有意思的是,“季德胜蛇药片”的药方属于国家机密配方,只有南通制药厂才拥有,可为何湖北某局会牵扯其中,还信誓旦旦的强调自己也拥有此秘方呢?
要了解事情的经过,就要先了解“季德胜蛇药片”的来历,而这还要从一个名叫季德胜的人说起。
一、命途坎坷,丧失双亲
1901年10月16日,凉风阵阵袭来,江苏省宿迁市耿车镇的街上,人们三三两两的结伴,突然,从远处的破庙里,传来阵阵婴孩的啼哭声,人们望着远方,诧异、好奇、迷惑。
破庙里的季明阳却欣喜不已,小心接过妻子递来的孩子,颤抖的声音从嘴里发出:“后继有人了!”
看着怀中的儿子,尽管大字不识几个,他还是认认真真地将自己的期望寄托于名字之中——德胜,以德服人,出奇制胜。
季家世代研究蛇药秘方,尽管有一技傍身,但人们被蛇咬属于小概率事件。
因此,季家并没有因为有这项技艺而发家致富,反而由于长年的四处流浪,走南闯北,导致家中无一地可耕,无一固定房所可居,到了季明阳这一代,也并无所改变。
为了维持生活,季明阳依旧像从前一样,带着家人走南闯北,以卖蛇药为生,与以往不同的是,他的背上,多了季德胜。
季德胜6岁那年,积年的劳累与颠簸终于拖垮了母亲的身体。
但家中穷困潦倒,在缺少药物的情况下,母亲最终还是撒手人寰,只留下了季明阳与季德胜父子二人相依为命。
母亲的早逝,生活的重压早早迫使季德胜学会了懂事。
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他跟随父亲上山采药,小小年纪便要面对蛇蝎、蜈蚣等虫类,并开始学习蛇药秘方。
秘方口口相传下来,其中配药有增无减,记起来十分困难,须得花费很大的功夫。
季德胜自小聪明伶俐,加上长期跟着父亲,耳濡目染下,他渐渐掌握了蛇药秘方,并迅速适应了父亲“助理”的身份。
1909年,季德胜跟随父亲再次从宿迁出发,因为多年的“助理”生活,季德胜已经渐渐有郎中的模样了。
两人走走停停了近十年,来到了如东县,父子二人本想在这里待上一段时间,整装待发后再次出发,谁料离开的,只有季德胜一人。
原来,由于早年经常以身试毒,加上多年为生活奔波,父亲季明阳的身体早已响起了红色预警。
终于到了如东县,父亲再也撑不住,留下了季德胜,独在人间,孑然一身,这一年,季德胜25岁。
已经成年的季德胜,强忍失去双亲的痛,毅然踏上了自己的人生之旅。
季德胜刚开始也迷茫过,回顾季家这几代,尽管自己心里清楚自家卖的蛇药效果非凡,却无奈一直找不到出路。
到如今,传至自己手中,家中仍是一贫如洗,自己难道还有坚持下去的必要吗?
正当他想要放弃之时,脑子里却突然闪过父亲临终前的场景。
“德胜,无论如何不能忘本,蛇药秘方不可丢弃。”
季德胜当然知道这个秘方对季家有多重要,几代人的心血凝聚于此,他实在不忍心将它弃之脑后不顾,任凭它被自己埋没。
于是,季德胜决定,继承父亲衣钵,将这个秘方发扬光大。
然而前面讲到,这张秘方口口相传了几代,到季德胜手中,其中所含配药只增不减,除此以外,该秘方中各草药用量不定,全凭经验所得。
这就意味着,该药方对后人来讲容易丢失,记忆不便,对患者来说服用不便,用量过大,且不易形成自己的招牌,难以走向大众。
痛定思痛之下,季德胜决定改造药方,化繁为简,将其制成易记、易服用、疗效更好的秘方。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为了保证该秘方中所用药物对患者的安全性,季德胜发扬“神农尝百草”的精神,一一试药。
经过多次尝试,他将秘方中的药物功效分门别类。
为了使自己的药方达到能解大多数蛇毒的功效,他又以身试毒,不断抓各种毒蛇,在自己身体各部位留下毒蛇咬过的痕迹,再一次又一次的解毒。
终于,季德胜花费近十年的时间,将秘方简化,并将药物制成药饼与药丸,带着自己的成果,继续行走四方。
二、知遇之恩,献出秘方
1942年,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季德胜深知国家正值危难之际。
奈何自己只是一名江湖郎中,实在不知从何处贡献自己的力量,心有郁结之际,他辗转来到了苏州。
春季,万物复苏,苏州季节还算湿润,蛇、虫、蚊蚁也多了起来,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受到了毒蛇的攻击。
当看到有人性命垂危之际,季德胜就拿出自己的“成果”,一药下去,许多患者转危为安。
慢慢地,季德胜“妙手回春”的名声便传开了。
一传十,十传百,几个月后,人们纷纷被这个郎中吸引,不惜穿过几道街,前来看他如何凭借一只小小药丸,去蛇毒,救人命。
看着面前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季德胜很是欣慰,自己之前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可他不知道的是,人群中,有一位日本商人,看着他陷入了沉思。
日暮降临,季德胜准备收摊了,突然,他的面前出现了一个人。
“你好。”
季德胜没见过这人,以为是来求医的,也不客套:“病人在哪?”
来人看见季德胜误会了,连忙招了招手,解释道:“不不不,我不是来求医的。”
不是求医,因何在此?
面对季德胜疑惑的表情,来人又开了口:“这几天我看先生的医术高明,很想与先生交个朋友。”
季德胜看着面前这个日本男子,衣冠楚楚,反观自己,筚路蓝缕,怎么看,两人都不可能成为朋友,于是季德胜拒绝了。
可那个男子像是不死心,接连几天不仅跑到季德胜的摊子前捧场,多次邀约,还附上钞票、礼品等,只为拜季德胜为师。
尽管季德胜生活并不富裕,但特殊时期,他心中亦有民族大义,季德胜早已看出这个日本人图谋不轨。
抗日战争期间,战场上风云诡谲,气候飘忽不定,战士们不仅要时刻紧盯敌人动态,还深受毒虫蛊害。
这个男人能想到的,季德胜当然也能想到,既然不能扛枪上战场,那也不能为国家拖后腿。
于是,季德胜假意答应,后又以“山上采药”为由,连忙逃离了苏州,再一次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1948年,季德胜来到了南通,这里,正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初来乍到,他总是会慢慢地从背篓里拿出一条毒蛇,让其缠绕在自己的胳膊上,开始耍蛇,来往经过的行人看到这一幕,纷纷驻足于季德胜摊前。
很快,季德胜看围的人数量差不多了,便让毒蛇咬自己一口,很快伤口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肿了起来。
人们担忧地看着季德胜,可他本人好似全无知觉一般,仍旧慢悠悠的,不知在自己的背篓里翻找着什么。
过了一会,季德胜才从背篓里探出头来,用嘴开始将伤口处的毒血吸出,紧接着扬了扬手,又拿出一颗黑色的小药丸。
人们还未看清季德胜手中的小黑药丸是何物时,季德胜已经将药丸化开,涂在了自己的伤口处。
人们探头过去,很好奇这个小小药丸又会发挥何种功效。
不一会,刚刚还肿得很高的伤口慢慢消了下去,而被毒蛇咬的季德胜本人,仍旧带着微笑,站在人群之中。
自此,人们便知道南通来了位治蛇毒的“神医”,无论是哪类毒蛇,只消买他的一颗药丸或者药饼,便可药到病除。
1949年,南通解放,而季德胜已经在这里居住一年,并且再次凭借自己的蛇药闯出了名堂,小有名气。
季德胜看着眼前的光景,决定留在南通,发展事业。
“是金子总会发光”,何况季德胜努力了这么许久,幸运终于还是眷顾他了。
1955年,为响应号召,发扬中医,南通卫生局开始派人走访民间,寻找并搜集各种秘方,南通市市中医院的院长朱良春也在这其中。
此时的他,可以说是目标明确地直奔季德胜摊前。
早在此之前,他便听说了季德胜的“大名”,之前由于好奇,也曾看过他耍蛇卖药的一幕。
正巧赶上这次机遇,他决定,尽快吸纳季德胜这个人才。
来到季德胜面前,向他说明来意后,朱良春没想到季德胜没有半分犹豫就答应了。
于是,季德胜从一个小摊贩主摇身一变,成为了南通市中医院的专家。
医院还为他专门设立了蛇毒专科,任命其为该科主任。
自此,季德胜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
在这里,他不仅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还每月领着105元的固定工资。
此身有所安,此心亦能定下来。
可是,医院看重的不仅仅是季德胜手中的黑药丸,还希望他可以把自己的秘方拿出来,供专家们研究。
季德胜犹豫了。
自小,他便见过了世态炎凉,一是祖上有“传男不传女,世代不外传”的原则。
二是季德胜怕自己一旦将秘方交出,便相当于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优势。
一个从未上过学、读过书的人,如何能在中医院立足,又如何能服众呢?
考虑到季德胜的顾虑,中医院领导班子一边关怀他的生活,一边为他的事业排忧解难。
终于,原本就满怀爱国之情的季德胜被打动了,他拿出了自己的秘方。
然而,尽管这张秘方是季德胜经过自身多次实践所得,但季德胜只是通过这样直观的方式,了解到其中药物的功效,却不知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功效。
这就需要相关专家进行专业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安抚季德胜,医院成立蛇伤研究组后,也让季德胜参与其中。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修改,他们制出了药片,较之前季德胜的药丸来讲,此药片放置时间长,剂量适中,且便于服用。
为了感念季德胜的贡献,研究组将该药片命名为“季德胜蛇药片”。
国家相关部门为了不使季德胜为难,将其秘方及操作工艺列入了国家绝密级科技项目,并指定了南通制药厂独家生产,该秘方不供参观,不做介绍,不流传于外。
季德胜因此药在全国一战成名,不仅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被中国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荣获“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先锋”的称号。
尽管功名一身,季德胜也不敢忘却自己的本分,他仍旧勤勤恳恳,发挥自己的余热,救治每一个被毒蛇侵害的人。
有时,为了全力救治病人,他甚至会用嘴,亲自将病人伤口处的毒液吸出,长此以往,季德胜的名声越来越出众,也获得了无数人的尊敬。
三、假冒伪劣,当面对质
随着年纪的增长,季德胜也逃不开病魔的摧残,1981年,这位伟人与世长辞。
也许世人会慢慢忘记季德胜此人,但时间不会,他的“季德胜蛇药片”仍旧带着光辉造福着人们。
南通制药厂也凭借着这个独家配方,屹立不倒地发展了许多年,可1987年9月的一天,一个电话打破了这样的平静。
南通制药厂的厂长办公室里,一群人围绕着厂长,神情严肃。
面前的徐忠厂长也是眉头紧锁,他手中拿着一个“季德胜蛇药片”的盒子,乍一看没有什么问题,但细细看去,上面的制药方竟不是出自自家制药厂,而是湖北省某制药厂。
“马上核实情况。”徐厂长放下手中的药盒,低头沉思。
办公室很快就只剩下徐忠一人,他清楚地知道,面前的这个“冒牌货”所带来的后果不可小觑。
首先秘方一直是自己的制药厂所独有,但湖北某制药厂敢用“季德胜蛇药片”的名头,一定是内部掌握了机密,会不会是自己厂里出了叛徒?
其次,秘方的流露不仅辜负了国家的信任,还愧对了九泉之下的季老先生,因此,无论如何,他都要慎重处理此事。
为保险起见,,徐忠首先联系到律师事务所的两位律师,协助自己拟定了一份司法建议书。
其中阐明了“季德胜蛇药片”的技术独家性以及其绝密性,并警示伪造方,无权生产该药片。
徐忠将这份司法建议书送至武汉相关方,希望可以制止湖北某制药厂的行为。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年过去了,徐忠发现,市面上出现了更多的“冒牌货”。
这些冒牌货制药不当,借“季德胜蛇药片”的名头将药卖出后,完全置该药片的名声以及患者的健康于不顾。
许多患者服用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适,也正因为顶着“季德胜药片”的名头,患者将来信直接寄到南通制药厂。
雪花般的谩骂袭来,徐忠既委屈又气愤,对方在自己警告的情况下,不仅不有所收敛,反而更加猖狂,忍无可忍之下,
徐忠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将湖北某制药厂告上了法庭,与此同时,他在律师的建议下,决定申请季德胜牌商标。
申请的过程很顺利,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很快也同意批准了这一申请。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正当徐忠等人为此事庆贺之时,国家工商局却又告知,徐忠注册的这一商标的申请已被撤销。
原来,湖北某制药厂在得知徐忠有此大动作之时,为使其不断自己的财路,上书国家工商局,阐明自己制药厂的正当性。
并以南通制药厂申请“季德胜牌”商标,其目的为垄断市场为由,表达了自己的抗议。
徐忠眼看着对方手段卑劣,开始了长达两年的交涉。
终于,1992年6月4日,徐忠在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仲裁庭上,第一次见到了湖北某制药厂的代表。
双方各执一词,但在有力的证据面前,湖北某制药厂代表们的气焰很快被浇灭,正当一切即将尘埃落定之时,对方来人却说出了一个令全场人员都震惊的事实。
70年代初期,时局混乱,尽管之前南通制药厂已经发展稳定,但由于领导班子的“大换血”,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这一天,制药厂的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谨慎地制造“季德胜蛇药片”,突然,办公室里迎来了三个年轻人。
“你好,你们找谁?”
面前三人笑了笑,有人开了口:“你好,同志,我们是从湖北省赶来的。”
听闻是邻省的,办公室人员热情地请他们坐了下来,并询问其来意。
三人也不卖弄,拿出江苏省革委会卫生厅造反司令部的便函,表明受委托,希望南通制药厂能够协助并提供蛇药片的生产资料。
厂领导们也不做深究,为何这三个人从湖北而来,手中却拿的是江苏省上头的便函,反而大手一挥,十分“豪爽”的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就这么不明就里的,该制药厂获得了南通制药厂的“协助”,并开始对外大肆宣扬自己获得了“秘方”,着手大量生产药片。
对方陈述完此事后,一时间场上陷入了沉默。
尽管徐忠清楚地知道,要生产“季德胜蛇药片”,不仅仅需要秘方,还要辅之特殊工艺,显然这两样是对方都没有掌握的。
但面对对方的强词夺理,以及先前搞来的证明材料。
徐忠大胆地提出了建议:双方既然都声称自己有秘方在手,不如各自复印一份,七八两月,送往南京,供国家工商局核对评定。
很快,国家工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及南通制药厂都同意了这个方案,单湖北某制药厂迟迟未能给予答复。
许是迫于压力,最后,湖北某制药厂表示同意此方案。
很快,七月到了,南通制药厂按照约定,将秘方复印件上交。
但湖北某制药厂却始终没有动静,等了两个月,南通制药厂竟然迎来了对方的人。
找到徐忠后,来人表示,要私下当面核对处方。
徐忠看着对方逾矩的行为,自然不会答应,义正言辞的拒绝后,对方灰溜溜离开。
至此,这场5年的闹剧终于以湖北某制药厂的沉默而告终,南通制药厂也以胜利的姿态,成功注册“季德胜蛇药片”商标。
整场事件,明明是显而易见的正义之战,却白白耗费了5年的时间,好在结果尽如人意,也不算辜负季老泉下有知,也可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