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和(红楼梦中的宝黛初会和金玉相对,曹雪芹这样构思的目的是什么?)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黛玉宝钗二人才貌双全,却互不相同。黛玉风流袅娜、清高脱俗;宝钗鲜艳妩媚、相时而动。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愿意娶谁为妻?


这个问题,网友各有答案。


我们毕竟不是贾宝玉,愿意娶谁也只是个假设。当事人贾宝玉的情感归属是怎样的呢,他要娶的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



下面从原著文本中他们初次相见的情节来解读宝黛和二宝之间的情感曲别:


《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北方京都,黛玉宝钗都是金陵人氏。有缘千里来相会,黛玉和宝钗因为各自不同的缘故,都跋山涉水来到京城,会见她们命中的天魔星贾宝玉。


宝黛初见


黛玉先于宝钗到达荣国府,书中隆重描写了黛玉进荣国府的情节。其中宝黛初会更是一场重头戏,作者分别从彼此眼中心中写出对方。


1

黛玉看宝玉


黛玉初来荣国府是客,作者偏偏设计黛玉等待宝玉,首先从黛玉眼中写出宝玉。原文如下: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想来荣国府是宝玉的家,家里人天天围着他转,他的长相打扮都再熟悉不过。要给他来个特写,必须通过初次见面的黛玉眼中刻画。


可是,黛玉是大家闺秀,怎么才能自然得观察这个表哥呢?


那只有让黛玉入座等待宝玉进来,借此之际,放眼一观。人们看一眼刚进屋的人是自然不过的事情,这样黛玉看宝玉才极其自然而不失大雅。


黛玉见宝玉心中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里甲戌本上脂砚斋评道:


[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一看还不够,作者要多给宝玉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于是让他去拜见王夫人之后重新回来,这时的他又是一身打扮。书中描画:


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


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宝玉拜见过王夫人,顺便把朝服换成了家常便装。所以贾母说了一句,没见客人就换衣服有失礼貌。


是宝玉对黛玉失礼吗?这是暗示宝玉心中黛玉不是外客,是自己人。


此时黛玉眼中的宝玉顾盼多情、语言常笑,从心里透露着亲近温和。


2

宝玉看黛玉


书中写道: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黛玉则又不同,他是坐在黛玉身边仔细端详。


宝玉眼中的黛玉:娇弱多情、风流袅娜;宝玉心中的黛玉:聪慧灵透、美赛西施。


从宝玉眼中心中描写完黛玉,接下来要说宝玉对黛玉的态度。


1

认作旧相识


书中写道: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更好,更好。”


宝玉初见黛玉,那是妙语连珠。先说自己见过黛玉,被贾母否定后,转而又说即便没有见过,看着眼熟,就当作是老朋友重相见吧。



宝玉这番话,着实拉近了和黛玉的关系,为二人以后亲密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内心深处存储着对黛玉满满的爱和期盼。

2

问名许字


书中写道: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这个环节可不一般,在古代女孩子的名不能随便问,表字更不能随便取。


《礼记·内则》记载:


“女子十五有年而笄。”


郑玄注:


“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字。”


古代女子十五岁为适婚年龄,最迟不过二十岁。


对女子来说,起“字”就是“许嫁”的意思,女子许婚叫“许字”,女子嫁人叫“字人”,而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叫“待字”。“待字闺中”的意思就是在闺中等待有人家来求婚配。


女子的字许嫁之后,由男方给选取;到了二十以后仍然没有许嫁的,由父母给定。


问名许字是古代男子求亲礼仪中两个关键环节,宝玉主动对黛玉问名,亲自为她取了字,这充分表明了宝玉求娶黛玉的心意。



原著中刻意给二人做了减龄处理,又把宝玉描绘成一个懵懂顽童的形象,这是要弱化宝玉为黛玉取字的寓意。实际上,这时的宝玉已经是个“年轻公子”。


宝玉黛玉初次见面,一个内心惊讶为什么如此眼熟,一个说彼此曾经见过。他们眼中看到的是对方的人,心中想到的是往日的情。


这是对木石姻缘的呼应,强调他们之间感情的深厚。


在这种情感基础上,原著对二人的亲密有爱有一段专门描写: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再来看看原著中是怎样描写宝玉宝钗第一次见面的:


金玉相会


宝玉见宝钗安排在第八回,因为宝钗热病发作,宝玉前来探望。


1

宝玉看宝钗


为了区别宝黛初见,这次作者安排宝玉先看宝钗,书中写道:


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5px;">结论

木石因果重感情,宝黛二人彼此关切,惺惺相惜,黛玉关心宝玉的冷暖寒温。


金玉良缘谈物质,二宝之间难契合。宝钗关心的是这段姻缘给她带来的地位、财富和权势。


贾宝玉心中的真爱是黛玉,黛玉是他想要娶的女子。

思考

宝玉很清楚内心真正情感的倾向,为什么在二者的选择上犹疑不定?


最终导致他娶宝钗而误终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正是:

初次相见定基调,木石因果有预兆。

金玉之说来搅扰,因缘际会难预料。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青溪邀您:

共话红楼,同解其中味。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延寿(改变饮食习惯,能延寿十多年!越早改变越好)
下一篇:昆明市安宁市(安宁持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