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22日,西方一家通讯社发出了这样一条乍听起来十分耸人听闻的消息:中国境内由沈阳开往北京的12次列车失去联系,车上600多名乘客神秘失踪。
消息发布后,海外媒体持续跟进报道,做出诸多无端猜测,其中有的脑洞大开,有的幸灾乐祸,比如有媒体猜测列车是遇到了外星人,乘客被劫持;有的媒体说中国在某地试爆秘密武器,乘客不幸遇难;还有的说,列车遇到了“幽灵走廊”。
对此类无稽之谈的消息,我国官方没有立即作出回应。
西方媒体的报道倒也并非空穴来风,那趟从沈阳到北京的12次列车发车后不久,的确是失联了,花了30个小时也联系不上,铁路领导心急如焚,在上报之后,他们各部门全力以赴进行搜寻,根本也顾不上辟谣。
失联30个小时后,传来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终于联系上了12次列车。
可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发现列车时,这趟原本只载有600人的列车,竟然有上千名乘客之多。
这次列车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突然失踪,车上多出的400名乘客来自何方?
1959年7月21日22时35分,一声汽笛长鸣,从沈阳开往北京的12次列车缓缓启动,离开沈阳站台,向首都的方向疾驰而去。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列车将在次日上午10时30分到达终点北京站。
可是,这次旅行却险象环生,牵动无数人的心,后来被载入中国铁路史册。
事实上,在出发之前,不但车上的乘客,就是全体乘务员的心情都有点紧张,列车长张敏媛更是忐忑不安。
因为从7月20日起,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席卷了列车必经之路的辽西地区,滂沱大雨已经持续了近20个小时,一直没有停止的迹象。
持续不断地降雨,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多地洪水肆虐,泥石流接踵而来,铁路沿线自然也不例外,随时有可能受到洪水的威胁,12次列车注定是一场不平常的旅行。
所以,列车长张敏媛的心情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根本无法平静下来。
当然,心情最紧张的,莫过于列车司机,望眼望去,铁路两侧高山林立,肉眼可见,某些地段的铁轨已经被洪水淹没。山上的泥石流随时可能爆发,铁路随时会被洪水冲垮,能否安全到达北京,谁的心里也没有底气。
怕什么来什么,果然,7月22日凌晨1时许,当列车行驶至锦州市的时候,真的出现了意外。
当时司机正在全神贯注操纵列车全速前进,在离石河桥一公里左右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前方有个黑点,直觉告诉他,前方可能有巨大的障碍物,他不敢怠慢,立即拉下了制动。
当列车停下的时候,司机才发现,那个黑点原来是铁路工作人员,手中还急切地挥舞着小红旗。
在60年代,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通讯手段十分落后,铁路上发生了紧急情况,跟行进中的列车进行联系,往往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派工作人员拦路通知。
原来,列车前方的洪水已经冲击了铁路,路基不同程度受损,个别地方的路基甚至被冲出小洞,形势已是万分危急。在此情况下,列车如果贸然通过,后果将不堪设想。
铁路工作人员这才冒着生命危险,站在铁路中间,奉命将险情告知12次列车上的司机和乘务人员。
既然出现了险情,为了乘客的安全,列车也不能冒险,所以列车长张敏媛毅然做出决定,停止前进,暂停在大桥上,等条件合适再说。
可是司机却对此提出异议,因为主管部门下达过命令,要求列车保持时速50公里缓行,并没有授权停车,这条指令同时也说明了缓慢行驶并没有安全隐患。
按理说来,列车长没有权力决定列车的行动轨迹,因为铁路不像公路,发车计划是全局考虑的,如果一列火车擅自改变了行车方向,整个铁路系统就全乱了,发车时间,进站时间都要跟着进行调整。
在此情况下,只能请示上级部门才可以做出改变,毕竟人命关天。
可是关键时刻,列车却发现根本无法跟上级取得联系,因为当时没有无线通信,全靠电线杆上的地上电话线,肆虐的洪水已经冲垮了通信电线杆,电话自然打不通。
得知这一情况,张敏媛的心情更加沉重,这意味着,12列车与外界的联系中断了。是进还是退,张敏媛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就在这时,乘警小刘发言了。
他说:“上级部门允许列车以50公里时速缓行不错,但是汛情瞬息万变,桥下的水位持续上涨,眼看就要淹没桥面,列车随时都会进水,乘客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说什么也不能前进,而且不能久留,应该尽快倒车离开。”
大家虽然认为小刘说得有理,但谁也不敢承担这个责任。
这时候,张敏媛作出决定,到大桥附近的驻军部队去,用他们的电话跟上级进行联系,真联系不上再说。
幸好护路部队的电话畅通,张敏媛用驻军的电话跟锦州方面取得联系,在得到"后退"的指令后,司机立刻倒车。
12次列车随即从石河桥开始倒车,在绥中县前卫车站停下。
也就在此时,一股洪峰到达此处,石河桥梁全部冲垮,大桥成为一片汪洋。列车的选择是对的,如果没有离开,列车上所有乘客都会遭遇凶险,真是太幸运了。
此时,列车上所有人高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庆幸自己逃过一劫,只要原地等待,洪水很快就会过去吧。即使暴雨持续,耽误了行程,至少列车也会安然无恙,保全了国家财产。
谁也没有想到,夜空中很快就传来了一声清脆的枪声,击碎了大家的美梦。
枪声就是警报声,它是位于上游水库防汛部门发出的,预示随着洪水猛涨,水库将失去蓄洪能力,甚至水库大坝也将垮塌,到时候洪水一泻千里,前卫车站将成为一片沼泽,列车要想安全,必须继续上路,火速后退。
可这次的洪水来得太快太猛,还没有等12次列车上的人反应过来,滔滔洪水已经奔涌而下,到了身边。
此情此景让车上的乘客惊恐万状,老人的呼唤声,孩子的啼哭声,女子的尖叫声响彻车厢。张敏媛明白,自己不能慌,不然的话,列车和乘客就彻底没救了。
她一边安排乘务员和乘警一节一节车厢安慰乘客,一边尝试与外界联系,同时安排司机努力后退,将列车开到海拔高的路段,躲过洪水的袭击。
一个多小时后,列车退到了15公里外的高地路段。
列车为什么这么慢?
原来列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不少沿途群众,他们在滔天的洪水中无助地挣扎,处境危险,命悬一线。
尽管列车情况危急,但是列车长张敏媛不能见死不救,她果断下令列车多次停下,让处在危难中的群众上车避险。
就这样走走停停,停留了三次,让数百群众登上列车转危为安。列车开到高处路段,终于脱离了险境,车上乘客发出一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可大家高兴得还是太早了,后面还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在等着他们。
首先是通讯设备还不能使用,跟外界不能联系,车上一千多张嘴等着要吃要喝,该怎么办?
列车上准备的食品本来就非常有限,本次列车又是夜间发车,按惯例并没准备多余的食品。
此时此刻,因为跟12次列车失联太久,铁道部门乃至中央领导也心急如焚、寝食难安。有关部门日夜不停地尝试着与12次列车取得联系,都没有取得成功。
就在12次列车乘客生死未卜的时候,西方媒体德国之声,法国国际,美国之音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机构,对此事做出各种无端的猜测。
一般来说,12次列车确实凶多吉少,因为在洪泛区内,多棵百年大树都被连根拔起,几层高的楼房也毁于一旦,列车的幸存概率很低。
但是党和政府没有放弃,在周总理的指示下,空军派出几架直升机,在12次列车可能停留的路段,以及绥中县境内往下空投食品。
看到一包包从天而降、上面写着“高级饼干,慰问灾民”的包裹,广大乘客脸上的愁容一扫而光,热泪盈眶,“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空投来的食物不仅填饱了大家的肚子,也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勇气,增添了必胜的信心。但是由于无法准确定位,空头来的食品始终是杯水车薪,数量有限。
怎么办?总不能让大家饿肚子,更何况列车上还有那么多老人、孩子和病人。
这个时候,张敏媛看到了水面上漂浮过来的食品,她忽然想起,不久前听人说过,附近有个大型食品仓库,立刻有了主意。
她先是在广播中安慰大家说一定能战胜困难,要大家稳定情绪,然后将车上的年轻小伙子集合到一起,让他们下水去打捞食品,然后再由车上的乘务员按人头分给大家。
不这样的话,像放羊一样,让大家都一起闹哄哄地下车打捞,在挤踏之下,那些年老体弱的人就可能出现意外,出现了这种事,任谁都担当不起。
大家对张敏媛的安排十分满意,也非常配合,车上的年轻小伙子(其中还有20多名军人)们争先恐后地加入了打捞食品的队伍中去。
很多小伙子跑了一趟又一趟,自己舍不得吃一点东西。
经过近3个小时的不懈努力,大家果然收获满满,打捞出很多面粉、高粱米、花生以及花生饼和豆饼,总算解决了燃眉之急,没有人再饿肚子了。
就在此时,乘警小刘带着一部分群众来了,原来在安排大家打捞食品的同时,张敏媛还让小刘去向附近的农民求援。
农民们得知列车上的乘客遇难,都心急火燎地,他们顾不上吃饭,拎着自家的鸡蛋、蔬菜和油盐就赶过来了。
这时候,锦州铁路局组建的搜救小队也赶到了。
在列车失联之后,铁路局就组织了搜救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沿着铁路沿线向前搜寻,终于在沈山线388公里~389公里的高坡区段间发现了12次列车。
此时距离列车失联已经过去整整30个小时,搜救队的同志们跟列车上的乘务员紧紧相拥而泣,好像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重逢。
很快,救援的军方直升飞机再次赶到,在列车附近投下大量的饼干和水。而步行赶来的救援人员也没有空手,他们给大家带来了上千个香喷喷的大饼。
7月25日8时30分,12次列车终于战胜了洪水,平安地回到了沈阳。
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机关干部都到车站迎接,车站上空再次响起“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
列车上的乘客和乘务员全都安然无恙,几百位被搭救的群众也都身体健康。
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在上千名乘客和获救群众和列车全体乘务员,于24日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欢晚会,张敏媛和47名乘务员被大家簇拥着登上舞台,戴上大红花。
在列车失联、乘客慌乱的危急关头,张敏媛和乘务员沉着镇定、临危不惧,让所有乘客转危为安,还搭救了数百名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群众,让西方媒体的谣言不攻自破。
因此,1959年11月,张敏媛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表彰,被评为铁路系统的英雄模范,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大会,受到了党和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2次列车乘务员的英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当时的铁道部部长滕代远亲自签发嘉奖令,将新中国诞生后铁路系统的最高荣誉授给了12次列车全体乘务人员。
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还将12次列车乘务员的事迹搬上银幕,拍摄了电影《12次列车》。
电影上演之后轰动了全国,在之后多次上演,经久不衰,一共有5亿多群众观看了此片。
12次列车的劫后余生再次证明,无论是面临多大的灾难,只要国人团结起来,上下同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