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齐哈尔的老城区砖城西南,有一个地方叫西站。西站既不是胡同的名称,也不是街道的名称,而是一片很大的地方的总称,那么为什么这片地方称作西站,又怎样成为齐齐哈尔最早的回族聚居区呢?
从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西侧原清代砖城的城墙向西南方向行走,大约不到五百米,有一处尚未改造的老街道。从拥挤的老民宅和狭窄的小胡同里,我们不难看出这里历史的久远。在南北方向的暴家胡同和东西方向的同信胡同交叉的地方,我们找到了一口古井的位置。这口古井十分重要,因为清代设在齐齐哈尔的卜奎驿站就设在这里,这口井就是卜奎站的井。现在我们在地面已经看不到井的痕迹,但是老人们始终记着这口井。卜奎站遗留下来的这口井,是过去这里主要的水源,一直保留到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这口井因为水质好,不仅附近的居民到这里来挑水,远处的居民也常“舍近求远”来这里挑水。听说喝这口井的“井拔凉水”不会坏肚子。还听说以生豆芽为生的人家,不管远近都争着到这口井来挑水生豆芽。用这井水生的豆芽,又白、又胖、又长。生豆芽讲究一个“发”字。不但豆芽发了,以豆芽为生计的小本买卖,听说也发了。
据传有个姓刘的人家,世代以生豆芽为业,渐渐有了一点儿名气。当时的齐齐哈尔也有了不少文人墨客,其中一位姓方的文人专门题了一副对联以示庆贺,也叫卜奎豆芽诗。上下联各七个字,都是一个“长”字。横批四个字,也是一个“长”字。这副豆芽联,文化浅的人念不了,后来大家都会念了,刘氏豆芽店也“火”了。这幅对联的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横批:长长长长。要说文化还是有点儿,但不知我们读得对不对。
这么好的一口井,怎么就废了呢?一是井口多年失修,自行坍塌;二是后来家家都有了自来水。老井又正在路边,很不安全,后来就填平了。说了半天卜奎驿站的老井,就是要说说清代的卜奎驿站,说说名称来源于卜奎站的西站。驿站是一个古老的名称,齐齐哈尔在元代开始有驿站,称为吉答站,齐齐哈尔是吉答的满语读法,吉答站设在嫩江西岸的齐齐哈尔。
清初为了抗击沙俄的入侵和巩固我国的北部边防,于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在嫩江东岸的卜奎村设驿站,称卜奎站。卜奎是个较大的驿站,设六品站官,有马四十匹,牛三十头。驿站是干什么的呢?就是古时候专供信使传递政府文书,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因为清代齐齐哈尔的驿站就设在卜奎村,所以称卜奎站。清代齐齐哈尔建筑防城后,因站在砖城西南,当地人又称卜奎站为西站。黑龙江至京师,有三条路。由吉林奉天入山海关者,俗称大站,为当时卜奎驿站的本路。由蒙古郭尔罗斯(今前郭旗松源附近)、扎赉特、都尔伯特、乌珠穆沁等部入喜峰口,俗称蒙古站,也称草地,此递折路。又由蒙古境入法库边门,至盛京,有一路,俗称八虎路。八虎者法库音转,应称法库路。
从黑龙江的瑷珲至吉林,共设25个驿站,其中黑龙江所属19个驿站,全程约1340华里。齐齐哈尔境内有卜奎站、现昂昂溪头站村的特穆德赫站、现富裕县塔哈村的塔尔哈站、现讷河市拉哈村的拉哈站、现讷河市境内的博尔多站、现讷河市老莱镇的喀穆尼喀。驿站的人员称站丁,清代的站丁大多来自云南,也有由流人承当的站丁。各驿站设有站丁十名、二十名不等,大站有站丁五十名。站丁多为吴三桂旧部,清初的三藩降卒,当时由云南拨来884户。黑龙江省台站分南北三路,共有站丁842人,齐齐哈尔境内站丁大约有二、三百人。吴三桂旧部的站丁,祖籍多在山东、河南等地,因此站丁大批开荒种地,在居住区开垦了大片土地,促进了齐齐哈尔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现在齐齐哈尔还有许多站丁的后代,他们自称是“站上人”。
西站又怎么成了回族聚居区?西站到底有多大的范围呢?为什么说“先有清真寺,后有卜奎城。”这句老话到底对不对呢?回族是较早开发建设齐齐哈尔的少数民族之一。清初康熙十五年,即1676年,有四十多户回民,从山东、河北迁入齐齐哈尔,落户于卜奎村。在此前后,又有北京饭馆二十多人移居齐齐哈尔从事餐饮业。这些人来到齐齐哈尔后,于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在卜奎村建起了几间草房的清真寺,就是现在的清真寺的前身,进行宗教活动。乾隆二十五年,即1760年,新疆又有近百名穆斯林来齐齐哈尔。乾隆年间,1767年和1794年,又有两批甘肃回族迁入齐齐哈尔定居。随后,又陆续有各地穆斯林迁入齐齐哈尔。清咸丰二年,即1852年,在原清真寺西侧建立了一座清真西寺。至1906年齐齐哈尔就有穆斯林200余户。这些穆斯林多数围绕着清真寺而居,并在清真寺从事宗教活动。
齐齐哈尔有一句老话,说:“先有清真寺,后有卜奎城。”其实这句话不假,清真寺最初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1684年,卜奎驿站设于康熙二十四年也就是1685年。齐齐哈尔驻防城则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即1691年,较建清真寺大约晚了七年。回族民众就住在齐齐哈尔新城西南的卜奎村、卜奎驿站附近。后来人们不仅把卜奎站称为西站,又将卜奎村的回民聚居的区域称作西站。
齐齐哈尔市新闻传媒中心编辑综合整理自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