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出山,诸葛亮的一番隆中对让刘备茅塞顿开,遂立拜诸葛亮为军师辅助其逐鹿天下。
何为隆中对,原文简单来讲就是说自董卓以后,天下群雄并起,曹操在北方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之后,佣兵百万而且携天子以令诸侯,风头正劲,我们打不过。东边的孙权三世占据江东,经营得当,很得民心又有当地大族能人相帮,我们也不能去图谋江东,只能团结。荆州这地方相当好,南通大海,北接中原,刘表老迈无能,我们可以顺势接过来。西边益州不错,又是高祖刘邦龙兴之地,刘璋能力不行,汉中张鲁有钱有人不过不会用人,这两块地方的青年才俊老百姓都想要个贤主,我们就可以去那里发展,得到荆,益两州就可三分天下。隆中对到这里为止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对天下的局势可谓分析的很透彻,之后的走势也印证了文中的预测,赤壁之战后,曹操龟缩北方,孙权在江东如日中天,刘备也顺利的西进益州拿下了整个四川和汉中平原,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设定就如他说的一般形成了,诸葛孔明也一战封神。
不过隆中对被后人所诟病的就是后半部分,说的就是等待天下有变,可让一名上将军尽遣荆州之军北上洛阳等地,我们率领益州主力出川直入取秦川关中平原,两路人马汇合乃天下可定。纸上谈兵很美好,理论上无懈可击,可实际情况却没有朝诸葛亮的预想那样发展。
首先,刘备方面没有取得荆州全境,四郡人马兵力不够。其次诸葛亮也低估了孙权方对荆州的渴望,当初是以借荆州名义才促成了孙刘联盟,法理上荆州是东吴的地盘,这也为以后关羽的死亡埋下了隐患。最后就是这个最关键的因素等待天下有变,到底是等待什么大事的发生才能出兵?个人认为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灾造成流民民变,比如黄河决堤或北方地震之类的,不过十年黄河九年涝,这点影响不足以激起民变。其二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这点也不太可能,自汉武帝北击匈奴后,游牧民族就一蹶不振了。那就是其三曹魏集团的权利更迭空隙。说白了就是等曹操死了,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起兵。以关羽在荆州起兵在襄樊打的曹仁,于禁狼狈不堪,如果真的按照当初的设想等曹操一死,曹丕立足未稳之际举全荆州兵力北攻的话,益州,荆州两路出击北伐,天下是否真能大定就说不定了。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就差一年,公元219年大将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偷袭先于曹操一年死亡,刘备张飞举全益州兵力东伐孙吴未果,把全部精锐葬送,至此隆中对胎死腹中,再也无法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