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凭借记忆进行判断的习惯。比如说吧,我们看见一个人,然后就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这个人的为人,例如“我知道这小子在想什么”“他马上要干什么,看着吧准错不了”等等,这就是说从某种角度讲,我们都是生活在过去之中,过去的某件事情的影响始终存在,它影响我们现在的思想,最终决定我们的行为。
但是有些时候这些影响却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对痛苦的敏感反应。快乐的事情容易让我们记住,但痛苦的事情就比较麻烦,如果记忆中充满了痛苦,我们就会陷入到过度的自卑中无法自拔,生活也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不愿意记住这种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意识系统逐渐发展出一种机制,它会把痛苦的印象抑制到记忆的深处,不让其暴露在意识的觉察之下,而让快乐的印象浮在表面,这样意识就会尽可能多的接触到快乐,生活就会充满“阳光”,我们也会“自信”的活下去。
就像开头所说的那样,从我们的个人角度而言,过去的经历印象都会对我们现在的行为产生影响。碰到喜欢的人,我们会主动迎上去,遇上讨厌的人,我们会故意避开。但是有一类痛苦给我们造成的伤害太深了,‘抑制机制’就会对这类经历采取超乎平常的措施,将其打入记忆库的底层。但是尽管‘抑制’系统会竭尽全力地压制痛苦的印象,但却不能完全做到抑制得一丝不露,那些痛苦的印象会采取一切尽可能的办法,包括化妆、变形、凝缩和移植等手段,并且抓住“抑制系统”任何漏洞,穿过其层层阻拦与意识接触,就像两个相隔异地却要拼死相见的恋人一样。
像这类被抑制得非常深的记忆印象,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潜意识’,它们就是那类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印象。‘潜意识’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但通常我们都意识不到。潜意识是一个棘手但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这就好比我们有一个仇人,在看得见的情况下,比较好防着他。但在我们看不见的情况下,就比较麻烦了。因此,下大力气研究‘潜意识’的成因对我们的生存而言就显得特别重要。
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潜意识’的是奥地利心里医生弗洛伊德。他发现精神病人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往往与上面提到的‘潜意识’有关。他把‘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比作浮在海洋表面上的冰山。潜藏在水面下面的就是‘潜意识’,可以看出相比于水面上面的意识部分,水面下的部分体积更为庞大。这再次形象地说明了‘潜意识’相对于‘意识’来说对我们生活更为重要。
但是潜意识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对痛苦的压抑即是‘潜意识’的来源。讲到痛苦,其实我们每个人对比都有切身体会,每当失去某种珍贵之物,或者无法获得期望之物,或者遇到不顺心之事,再或者受到别人指责的时候,痛苦之感便从心底油然而生。对于痛苦,我们通常采用的态度大多是回避、掩盖和遗忘。因为只有忘掉过去的不快经历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向未来。那些被‘忘掉’的经历就是‘潜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里还要厘清一点,痛苦的程度不同,压抑的力度也会不同,也就是说,‘潜意识’潜的程度也会不同。很明显,痛苦的伤害越大,被压抑的力度越强,潜的也就越深。正如越黑暗的地方,邪恶的力量越容易隐藏,阳光越照不到的地方,细菌越容易滋生,这样的‘潜意识’危害也就越大。
对于潜意识,可以总结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对过往痛苦生活经历的压抑催生出了‘潜意识’。二是‘潜意识’的比重远远大于‘意识’,这也印证了叔本华的观点:‘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三是‘潜意识’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人们通常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进一步分析潜意识产生的过程。我们会看到,就像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那样,一遇到他人的责备或是预期的愿望未实现的时候,心里就会有挫折感,亦可说成是痛苦。在所有的痛苦中,有一种在程度上远超过其它痛苦。弗洛伊德给这种极为巨大的痛苦起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创伤’。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创伤是一种在短期内使心灵受到的高强度刺激,这种刺激使得心灵不能用正常的方法和渠道加以有效的平抚,从而对心灵的情感和功能造成永久的扰乱。
有个例子也许能够说明抑制措施与潜意识生成的过程。在美剧《亿万》中,信托基金公司老板鲍比为了获取巨额的利益隐瞒了给忠实下属康纳帝治疗方案,导致康纳帝提前去世。在他的心中,始终认为是自己偷取了康纳帝的生命时间,他因此而深深自责和痛苦。但是由于获得成功的动机主导了意识,自此自责的动机就被压抑进了潜意识。随后,在一次大额投资中,他固执己见不顾属下的劝阻,投入巨额资金大量买入某一公司股票,随后该股票股价大幅下跌,鲍比损失数亿美元。随后鲍比在心理咨询师温迪的帮助下,认识到是自己对康纳帝的愧疚之情导致自己的潜意识中的道德压力开始惩罚自己,是潜意识让自己‘故意’购买可能会下跌的股票,尽管自己的意识并未筹划去故意惩罚自己。
创伤来源于外界危机感的生存压力,创伤无处不在。那么我们人生中最大的痛苦或者说‘创伤’来源于哪里呢?弗洛伊德通过严谨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我们最大的痛苦来自童年。说婴幼儿时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很多人也许会嗤之以鼻,但事实可能确实如此。婴儿刚出生时,会在羊水中形成胎屎,弗洛伊德认为这就是婴儿惊悸的表现。想想也好理解,离开温暖而又舒适的子宫,来到这个寒冷且颠簸的世界,换谁都不会舒服。但是人一生的惊悸才刚刚开始。‘创伤’无处不在且伴随人的一生。此外,‘创伤’的深度不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考虑到婴儿所处的情形,其所感受到的痛苦之深恐怕是世上罕有的。
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痛苦和‘创伤’的世界中,这一点可能和大多数人关于美好期望的观点相左,更别说提到“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事实可能的确如此。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大部分人都无法记清5、6岁以前的事情,那么在5、6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人们会玩掉之前发生的事情。
弗洛伊德猜测这一切可能与性欲有密切关系。正是由于性冲动在这一时期遭到前所未有的压抑,跟性相关的记忆也被‘抑制机制’一同打进了地狱的底层,其想要翻身真是难上加难。至于在人类所有的本能当中,为什么只有性冲动受到‘抑制机制’的格外关注,这可能与在所有本能中,只有性本能最为顽劣不容易被驯服有关。这就好比说,对于性这样一种冲动,‘抑制机制’对其极为恐惧,竭尽所能的予以打压,结果用力过猛,不仅把性冲动本身打进地狱,而且还不分黑白的把凡是与其相关的一切都附带着加以打击,结果就是所有的一切记忆都沉入到黑暗之中。
但是,‘抑制机制’为什么会在5、6岁的节点上突然对儿童的性欲采取严厉的管制措施呢?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绝对不是,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在这个时期外界似乎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期待,希望婴幼儿马上成熟起来,大人们会觉得这件事不能再拖了,便突然采取严厉的措施规范外在的行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正是在这一时期儿童初具了成人的模样,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它们接受了成人的道德准则,说话开始流利起来,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衣着、行为和习惯,开始关注别人的意见。
这一时期,外界态度的急剧变化造成了内心情感剧烈波动,从而引发了人生中最大的‘创伤’。但是,虽然遭到了人生中最大的‘创伤’的打击,但是却不能完全迫使性冲动臣服,它会改变形态,使得其看上去越来越像一个成年社会所要求的那样。而那些不被社会道德所认可的欲望冲动也不会彻底消失,而是会把自己隐藏起来。或者说,在道德的抑制下,儿童的性的发展便出现了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道德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符合文明社会的标准。而某些性的活动受到抑制,被迫潜伏下来,但并非完全停止。
终上所述,成人意识的形成更多的伴随着对性欲(力比多)的抑制。尤其是在儿童阶段,儿童成长的过程包含有大量抑制痛苦的节点。绝大多数人认为童年是快乐的。确实,人在幼儿阶段,可以得到别人特别的爱护,成为被保护的对象,但是被保护不一定就意味着快乐。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大人在爱抚的过程中,还包含着更多的指责和约束。儿童时期是软弱感最为强烈的时期,他不得不依靠大人的抚养才能躲避外界危险的伤害。因此,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哪怕是略含责备的眼光,对婴儿来说,也是极为严厉和敏感的。可以说父母的行为中包含着爱与恨的两面。
近些年来,心理学的研究也证实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基本来自于父母。主要表现在:婴幼儿突然在某个时刻离开父母;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教育方法失当以及父母本人不良的行为习惯等都会对儿童的人格产生极大影响。父母过度对子女施加压力以及不适度的训斥都易造成儿童心理结构失常。父母某些行为的负面影响会导致蔑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会形成反社会性的人格。意大利心理学家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也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家庭成员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明显高于人格正常的家庭。
幼儿时期父母对儿童心理影响的典型例证之一是“尿床”。“尿床”,专业术语叫儿童遗尿症,弗洛伊德指出,在遭到父母的训斥的前,幼童实际上经常把粪便当做礼物相互赠送。因此,遗尿对于儿童来说并没有特定的道德意义。如果父母为了使儿童的行为能够快速的符合成人世界的标准而采取不适当的抑制措施,强迫儿童改变‘尿床’的习惯,那么其结果可能是表面上遗尿的症状消失了。但是,由此造成的心理阴影却长期的遗留在儿童的内心深处,成为其潜意识中的创伤之一。在遗尿创伤的影响下,儿童会把在夜间遗尿视为极为羞耻的事情,而对自己过度的自责。这种心理带给儿童的危害巨大,将严重影响患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孩子将来的一生都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夜遗尿使得孩子不敢参加在外的集体活动,如夏令营;不敢与人接触,如在亲戚朋友家中过夜以及不敢带同学回家,因为怕别人看到“湿的”被褥。遗尿创伤还将导致患儿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空想与孤僻等心理异常,甚至导致人格障碍。由此可见婴幼儿时期的‘创伤’会对儿童性格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在美剧《哥谭镇》第三季第七集中,戈登被催眠人杰维斯.泰奇喷洒的致幻剂催眠后产生幻觉。在幻境中,内心隐藏欲望逐渐向戈登意识层展露出来。在第一层幻境中,一系列虚幻的场景所要表达的是,戈登的很多同事和朋友因他的行为而牺牲,戈登想成为英雄,而这些人本来应该是他保护的对象,因此戈登对此感到深深的愧疚。在第二层幻境中,戈登化身与他最深爱的小莱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也是戈登内心欲望之一。在第三层幻境中,戈登内心最核心的欲望终于展现了出来,原来戈登的父亲是一名成功的检查官,坚守‘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坚持守护’的人生理念。戈登从小就以他父亲为榜样,立志成为一名除暴安良同时能够保护自己家庭的英雄。但是,事与愿违,他不但没能成为犯罪分子的克星,反而在与犯罪分子的斗争中败下阵来,眼睁睁看着自己爱人远离自己而去。愿望不能实现所带来的挫败感让戈登深深的陷入了一种无力感,成为戈登内心长时间痛苦的根源。
总之,婴幼儿时期受到某种力量影响后,某些想法和冲动便会因受到不适当的抑制而被打入潜意识,此后,它们不敢明目张胆地表露出来。但它们不会就此罢休,会转而以某种不宜察觉的方式影响我们的思维乃至性格。
再比如在婴幼儿时期,儿童因为好奇可能会相互脱裤子查看,这并不会构成性侵害,可能仅仅是起源于好奇,如果成人对之管理不当,就会对幼儿的心灵上造成伤害。据报道,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男性首次接触色情内容的年龄,会影响他成年后对待“性”的态度。男生首次接触色情内容时年龄越小,大男子主义会越严重;年龄较大后再接触,更容易成为花花公子。有研究团队调查了数百名男生第一次接触色情内容的时间,接触是主动、意外还是被迫的。得出的结论是,接触色情内容较早的男性更认可男权主导地位的言论,像“男人管事儿,往往更好”。有专家指出,“这可能是因为较早接触色情内容的人常常不满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性爱。这些男性在面对真实生活中的女性往往会焦虑,性体验不若想象中或者色情片里演的那样强烈”。“色情内容可以,而且确实会影响许多年轻男性对‘性’的态度。男性可能会变得大男子主义,实际上是缺乏与异性交流技巧的表现”。
进一步地,父母的管教行为逐渐会在子女的心中构造出以父母形象为核心的潜意识‘原型’,正是因为父母这一‘原型’交织着‘爱’与‘恨’的两面,才会让人在面对父母这一‘原型’时充满冲突与矛盾。更为关键的在于,这一‘原型’将会以抽象的形式长期潜藏于潜意识中,这孤魂将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附身于一个人眼前的每一个人,而且通常来说父母是一个人碰到的第一个‘原型’,但不会是最后一个。一个人的一生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创伤’,因而也会形成各种‘原型’,正是这些‘原型’,使得一个人会有总是碰到同样的人和同样的经历的感觉。关于这一点,这个人自己也许会哀叹于‘命运’ ,父母亲友则责骂于“没记性”,个别‘有识之士’则归咎于‘性格’,但实际上根植于‘潜意识’中的‘原型’才是真正原因。
美剧《奥丽芙·基特里奇》为上述观点做了一个完美的诠释。奥丽芙夫人具有典型的“回避型边缘人格”,而奥丽芙夫人之所以会有这种人格与她的童年经历有关。在奥丽芙年幼时,目睹了父亲在厨房举枪自杀。母亲的则精神则一直不稳定,几乎没有尽到做妈妈的责任。童年的创伤经历促使她试图寻求父母的关注与爱护,可迎接她的是一次又一次失望。久而久之,她开始选择逃避,不愿直面自己的感受,不轻易向外人表达自己的情绪,拒绝暴露自己的脆弱,用刻薄和孤僻为自己筑起一道厚厚的心墙,来保护自己。奥丽芙终于变得和她母亲一样,或者说‘遗传’她母亲的性格。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宿命’,从奥丽芙出生的那一刻,其一生悲剧就已注定。可更可悲的是,奥丽芙将其身上的不幸又以各种方式向周围的人和下一代传染下去,被伤害的人变成了伤害别人的人。
她不放过任何机会去伤害周围的人。听到了老店员的死讯时,她态度冷漠,仿佛这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她会因为小孩摘花把对方吼哭;用强硬的态度让养老院给丈夫房里的花瓶每天换水......。对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在生活中,她处处嘲讽打击她的丈夫。情人节,丈夫精心准备了礼物,并祝她节日快乐。她只是冷冰冰地回应:“你也是”。她无法忍受这种煽情的场面,暗暗翻了个白眼,松了一口气。她的儿子无疑是这场‘宿命’轮回的最大受害者。对待儿子,奥丽芙挑剔且苛刻。当儿子抱怨自己从不迟到,按时交作业,居然成绩只有C时。她没有安慰鼓励儿子,反而对丈夫贬低到:“我看了他的试卷,非常差劲,非常垃圾,简直是不学无术的杰作。”也许长期的压抑受挫让他心理崩溃,他也患上了抑郁症,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非常冷漠。他很久才和奥丽芙联系一次,两人的关系冷漠又糟糕,他将自己家庭视为洪水猛兽,竭尽全力的想要逃离来。成年之后,奥丽芙的儿子在婚姻上始终不如意。 奥丽芙的儿子终于染上和她一样的‘宿命’。 ‘宿命’的轮回就这样在代际间传递下去。
总之,‘创伤’是个体在获得独立的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抗争和妥协的结果。反过来,‘创伤’也会对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具体的说,在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后,创伤会在人的记忆中转化成各个节点,以婴幼儿为例,节点大体可分为口腔期、肛门期和生殖器期。抑制机制在推动‘创伤’生成的过程中,还额外附加地催生出一种特殊思维能力——移情。从此以后,‘创伤’与‘移情’一‘堵’一‘疏’共同影响了人性格的形成。
具体来说,人认识事物过程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观意识与外在世界交融一体的过程。举个例子,以下图为例:
应该说凡是当今稍微有点浪漫情节的人,都知道下面的图形代表着什么。
因而在见到上面这处风景时,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动。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被现代浪漫文化熏陶过的人来说,这个图形只是一幅普通的图形而已,并不代表什么。因而在见到上面的风景时,其无动于衷也就可以理解了。可以说,我们感受到的外部世界已经是被嵌入了人的记忆和情感,因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已经不那么‘客观’了,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客观的东西。按照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的说法,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范式’之中。换句话说,我们都去带着情感的眼镜来观察和体会这个世界。我们的情感、思维在贯注外在事物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能力——移情。情感本来以一种雾状弥散在心灵之中,现在因为有了移植作用,使感情可以附着在外在事物的印象之上,就像水蒸气一遇冷就附在某物上形成冰柱。移情作用其实在平时比较常见,“感式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移情的一种体现。
在婴幼儿时期,人移情的对象就是自己的母亲。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人移情母亲身体的部位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对应的也就产生了所谓的‘乳房期’、‘肛门期’以及‘生殖器期’。这些本来是人成长过程中按顺序正常发展的阶段,但时时刻刻发生的各种‘创伤’却使这些阶段发生延长、缠绕和颠倒。首先,孩子对乳房的专注来源于生存需要,而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人生中最为快乐的时期,因而‘乳房’就会成为人内心潜意识中的第一个‘创伤’节点。其实‘性’作为一种‘快感’在幼儿时期是非常模糊和广泛的,婴幼儿允吸‘乳房’的动作会伴随一种满足感,这当然也可以视为一种‘性’的快感。其次,婴幼儿在排泄体内废物时也会感到一种满足感。上面提到过,一些儿童会将自己的排泄物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之所以成年人会对其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那完全是由于外在文明文化的压抑的结果。总结起来就是,婴幼儿时期性本能体现为一种泛性化倾向,其来源不仅仅局限于生殖器,乳房、肛门、排泄乃至皮肤间的摩擦都是性本能的释放渠道。随后,在外界作用的压力下,性本能的释放渠道逐步过度并集中到生殖器上面。这一时期性冲动在经过‘创伤’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偏差都会对婴儿日后的性格产生深远影响。一个人如果过度纠结在母亲的影响之下,就会显得过于‘幼稚’,而且在此‘创伤’形成的过程中会形成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又比如像过于纠结与整洁、吝啬和顽固,这些性格特点可能都起源于肛门恋分散而耗费于其他用途的结果,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肛门的性格’。这种情况还很多,性格的形成与生殖前期的力比多移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性冲动在经历一系列抑制‘创伤’的改造后,被‘压抑’下潜到‘潜意识’之中,成为作为性格的一部分,从而影响人的一生。也可以说幼年时的这些经历是人生中的最大‘创伤’。不但如此,在以后的人生中所遭遇的每一个‘创伤’几乎都含有性的成分。可以说性教育是0-100岁的事情,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性需求和面临不同的性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压抑’与‘创伤’伴随人的一生,几乎无处不在。
从人成长的一般过程来讲,‘母系’只是第一个移情情结,之后还有‘父系’和‘社会朋友系’。这三种移情对象象征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移情的主要方式是‘爱’,正像前面提到过的,这里的‘爱’即包括关心也包括训戒。婴幼儿时期,一个人的心中只有他自己,他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爱是无限制的且不需要任何回报,仅仅是因为他是母亲的孩子。随后,孩子逐渐脱离母亲的控制,他开始需要父亲的帮助,但父亲之所以爱他是因为孩子像他。这时候孩子需要努力才能父亲的爱。就像前面反复提到过的那样,婴幼儿时期父母的‘爱’将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最终会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它们说明了摆脱婴儿期的‘创伤’束缚以及相应的情感关系是多么重要。有的人终生被父母的“围墙”所禁锢,一些胆怯的灵魂因为害怕外界未知的事物,只好长期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无法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从而失去在外面的世界中获得重生机会。一些研究数据也表明,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将会对人的思维模式产生决定性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对近千位儿童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一个人在17岁的智力水平达到100%的话,那么4岁以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 4-8岁又获得30%的智力,8-17岁只获得20%的智力。”“3-6岁的学前教育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0-3岁期间的教育”。这就是所谓越早越快适应学习,就越愿意学习。这也是为什么精神分析学派重视研究婴幼儿时期的经历的原因。
再后来,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开始进入广阔的社会,与父母的联系越来越少,他开始需要朋友的帮助。但朋友之所以帮他是因为朋友需要他,孩童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这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并趁机在他们的心中种下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的种子,进而导致个人产生人格障碍。母亲、父亲以及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必须接触的三个人,代表着一个人进入社会的三个阶段以及三种不同类型的‘创伤’。
创伤对人格的影响日非常复杂的,极端情况下会产生多重人格。多重人格的产生大多是在经历了严重的躯体或精神创伤后引起的。多愁善感,且很容易受到暗示的那部分人由于轻易把自己从严重的创伤中分离出来,人格上开始从一人变成多人。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越是恐惧某人,由于他会时刻提防着这个人,潜意识里会逐渐虚构出一个心理应对措施来对付这个人。心理应对措施会逐渐固化和分离出成多重人格。而对于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人来说,不太容易分离出多重人格,但他们也逃不脱那些创的束缚,很有可能患上应激障碍综合症。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今有高达97%的人患有多重人格障碍。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看一看创伤尤其是童年的创伤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假设有一个人M,在他身上经常展现出不同的人格。
M上小学的时候,经常被同学欺负,大家会合谋让他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在背后说他坏话,或者散布一些关于他不实的谣言。这些事情他心理都知道,但是由于其懦弱的性格,他不敢反抗。但是有一次,突然之间他变成了一个‘流氓’,在‘流氓’性格的支配下,他打败了所有曾经欺负他的人;
M有口吃的习惯,这个习惯M老也改不了,M因而经常被周围的人嘲笑,时间一长M便不敢和同学展开正常的交流。有一次,M突然像一个“推销员”一样口若悬河,这一举动让周围的人刮目相看,这一时刻M的自信心爆棚;
当然这样的场景是非常稀少的,在更多时侯,M口吃的习惯改不过来,因而M经常会成为朋友和同学嘲笑的对象。在一次校园内部的活动中,有一个淘气的学生模仿M口吃的声音朗诵了一首诗歌,从而引起了周围人哄堂大笑,这强烈地刺激了M。从这一时刻起,“哑巴”的身份开始登场;
由于天生照小,而且缺乏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M的母亲非常讨厌M。因而她经常对M说“你将来要靠要饭才能养活自己”之类的话,母亲的话伤害了H的自尊心。母亲的话不仅没能激发出M战胜困难的斗志,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也就是“乞丐”的身份出现了。
可以说,在M身上存在多个不同的人格。它们都是M与周围环境相互妥协的产物。流氓展示出的是暴力倾向,它可以帮助M不受他人的欺负;推销员让M拥有了出众的口才;哑巴则确保自己尽量少开口说话;通过这两种身份,M向别人成功地隐藏了自己口吃的毛病;乞丐则是反抗母亲奚落的一种手段。
这些人格代表着在不同场合所采取的心理应对措施:M渴望别人不在欺负他,渴望变成一个强大的斗士或者超人,可是愿望破灭,于是另一种极端暴力身份——‘流氓’开始现身;M渴望自己能够利索地说一会儿话,于是能说会道的推销员出场了;在被人多次奚落之后,M彻底失去了说话的信心,他内心开始产生鸵鸟心态,于是哑巴身份就出现了;M对母亲奚落自己的态度不满,但是自己又缺乏直接反抗的能力,只好采取间接手段,于是‘乞丐’出现了。
很显然,M遭遇了多重精神上的打击和心理上的折磨,对他而言,他根本不清楚自己该如何处理这些压力,而一旦一个人的某一人格在处理这些困难压力失败时,其它类型的人格就会乘虚而入,它们会站出来轮流支配这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如果大家想要对这种现象更直接的体会,建议大家看看《致命ID》这部电影,通过艺术家创作,人心理的复杂性在这部电影中被直观的展现了出来。也许还会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人格不可能分裂到这种程度,它只存在于艺术家的想象之中。有这种想法的人,我建议大家去看看《24重人格》这本书,那可是真人真事,它有力的证明了刚才举的M例子是有事实依据的。
进一步地,人对于记忆中的痛苦和创伤,会采取各种规避措施,除了上面提到的心理应对措施,还包括最前面提到的遗忘,就像电影《记忆碎片》中的男主角一样,他会故意忘记可能会引起痛苦事件的记忆线索。抑制机制会小心隐藏这些线索,不让它们被意识注意到。所有的抑制措施都是在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自动生成的,是通过‘进化’得来的。如果人总是纠结于这些痛苦的记忆,那么人就会沉湎于这些痛苦而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很显然这些措施保护了我们。抑制的越强烈,隐蔽的也就越深。但是正像前面提到的那样,潜意识中的‘创伤’不会自动消失,恰恰相反,它会始终保持原貌,有时候多年以前的怨恨,回忆起来依然很清晰,就像刚刚才发生一样。 正应了那句谚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因而,一味的回避也许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从社会层面讲,对于‘创伤’最好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升华’,但是由于社会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社会提供‘升华’的机会有限。在‘升华’无望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采取‘压抑’办法来消除‘创伤’对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来‘压抑’是人与人之间实现联合的手段,利大于弊。但是,有些人通过正常的手段无法抹平人与人之间联合的裂痕,于是就过度的采取了‘压抑’措施,这就使得弊大于开始利。他本意是想减轻自己的痛苦,结果却适得其反,被压抑的痛苦开始不断反抗。正反双方都被逼到了没有退路的绝境,痛苦与‘抑制’系统都疲于应付。一个人的精力都被消耗于这种内心的冲突,他就无法抽出更多的精力以应付外界的实际危险,这时这个人就会表现出神经症症状。表现的方式不一而足,主要包括:抑郁、麻木和厌世等。而且压抑越深,反抗的就越激烈。到被压抑的痛苦‘忍耐’超过极限的时候,它就有可能可能会趁‘抑制’机制薄弱的时候,集中喷发出来。这就使得一个人会表现出异常,比如暴怒,紧张或者冷淡。有时候,事情也许会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力比多由外界客观事物退行到内心但并不会以类似于火山一样将自己积聚起来,并以粗暴的方式向外部喷发爱来,而是会以另外的一种方式流动出来,这就是梦和幻想。就这样,通过抑制和升华,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就被创伤所朔造。
总而言之,创伤引发了内心抑制机制的出现,从而催生出了潜意识。但是潜意识不会一味地被压制,它会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体验潜意识作用最好的办法是阅读个人传记,因为人类潜意识中的生存秘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它只能通过对不同人生境遇的对比中来加以体验,而不能通过逻辑论证来加以认识。
潜意识影响性格或者说前意识的主要手段是心理暗示。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突然发现自己记不起你接着想说什么话,但几分钟前,你还记得清清楚楚。或者也许你正想介绍朋友时,名字却在你正要开口那一刹那间溜掉了,你说你记不起来,其实,那个思想已变成潜意识,或至少暂时与意识分开。这种现象很普遍也很好理解,就好比听一段听度极微的曲调,声音听来突然在固定的间隔停止,过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个人的注意力固定增加或减少,并非曲调有任何变化。
潜意识中包含许多一时隐蔽的念头、印象和概念,除非彻底消褪,否则会继续影响我们有意识的精神。举例来说,我们经常会碰到“精神恍惚”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打算拿些东西。紧接着突然停下脚步,又忘了自己接下来该做些什么事,我们的双手会在桌上的东西中乱抓,好像在梦游似的——他忘掉本来的目的。不过最终我们还是会潜意识地受到本来目的的暗示,回想起自己到底想拿些什么东西,是潜意识唤醒了我们的记忆。而且每次回忆都不会原封不动的还原,原有的记忆原素会有可能重新排列组合,这会改进我们的思维模式,激发出灵感。
总之,正是‘创伤’创造了记忆,并催生出了焦虑的感受。痛苦是意识的源泉,是意识的本质,甚至可以说即使是快乐意识也是被伪装的痛苦。但是,痛苦不一定是坏事,它也可能成为生活的动力。当然,除了痛苦,它有时候也会通过‘心理暗示’等方式为人的精神提供依靠和创新的可能性。正所谓,“我凝望深渊,同时,深渊也凝视着我”。
如果我们超越个体的经历,追寻我们整个人类的痛苦经历,就会发现整个人类在进化长河中所形成的规避措施,它们存在于人类集体的潜意识中。我们还可以扩展开去,从婴幼儿时期再往前研究,我们的思维、习惯和气质在距离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前就已形成于祖先的文化‘基因’中。祖辈们焦虑的感受最终演变成后世‘罪’的概念。这种思想在基督教教义中被表述为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亚当与夏娃做为人的祖先,他们将自身所犯的罪过传给后代,这象征着‘人生而有罪’。如果道德感属于意识,那么罪恶感就代表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