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谭鑫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云岭学者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2月11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的作用,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就必须抓好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
用好“党建+”,引领云南乡村产业振兴
近日,笔者在深入到昆明、红河、文山、曲靖、昭通等州市调研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情况中,看到一些州市在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有不少值得总结提升、借鉴推广的良好举措。
党建+产业规划,确保方向正起来。建立以乡镇党委、村支委、企业负责人为代表的党建引领产业联席会议机制,通过党建引领的联席会议商议,采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方式,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布局集中、规划科学。比如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党委和相关村的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按照产业向片区集中、片区按基地划分、加工向园区集中的原则,采取“园区、基地、多极”的产业发展路径,规划形成了以竹园—黄泥堡—大梨树—薛旗四村为核心的3万亩露天蔬菜、蓝莓、红葱、优质水稻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在南面的老吴村、西边的大梨树村建设“一园三片”冷链物流产业园,越州收费站所在的东边建设综合性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在党委和党支部的引领下,园区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功能定位更加鲜明。通过党建+产业规划,确保了越州镇产业发展的方向。
党建+产业发展,确保产业链起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强调要实施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近年来,不少地方都注重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打造产业“头雁”工程,实现“党建+模范+产业”同步发展。同时,培养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比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各级党委狠抓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党建+产业发展模式,以寻甸县“一县一业”的肉牛产业发展为样板,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寻甸肉牛产业发展各环节和产业链条各链接点的引领作用,提高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加速构建“一心一带多基地四平台”的肉牛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推进寻甸肉牛产业集群发展。
党建+经营主体,确保主体活起来。采取“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旅文融合”等模式,形成“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村组通过配套设施后续管护与企业长期联结。比如曲靖市马龙区月望乡下营村党总支与入驻的企业,通过支部联建,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让入驻的6家农业企业健康发展。麒麟区越州镇党委和相关村(组、社区)与入驻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相关企业,通过联建模式,促进入驻园区的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年产值6亿元以上。
坚持问题导向,寻找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短板
在此次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州市在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实践探索的问题。
党建+规划的引力不够。有的州(市)、县(市、区)在产业规划过程中,存在总体规划制定难。乡村振兴规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发展、综合体规划、旅游农业规划、农业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大课题、一篇大文章,但一些基层党委、支部及党员存在规划能力方面的短板,导致对产业发展的引力不够。
党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不够。有的州(市)、县(市、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自身素质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导致支部和党员很难在产业的生产链、加工链、销售链、价值链、创新链等环节中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出现了党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不够。
党建+经营主体的凝聚力不够。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对加强和改进村级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有部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和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指导过程中作用发挥得不够好,导致凝聚力不强。
狠抓“三力”,推进党建引领云南乡村产业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对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各项要求,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必须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好“党建+”模式,可以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推动力、凝聚力,努力推进党建引领云南乡村产业振兴。
狠抓引领力,推进党建引领云南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各级党委、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在关键环节狠下功夫。一是要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按照云南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抓实党建+烟草、+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畜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提升高原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化水平。二是通过党建+高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模式,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狠抓推动力,推进党建拓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各级党委、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着力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链条建设。每一个党组织每一个党员都要遵循“属地管理与行业指导相响应”的原则,融入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和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每一个链接点,创新组织设置,采用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村企联建、村社共建等多种形式组建产业链党组织,让身份是党员的董事长、总经理担任支部书记,身份是党员的企业高管担任支部委员,实现党组织设置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唯此,才能破解云南省产业链条短板、农业效益不高等关键问题,才能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二是开展“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建设。各级党组织及党员要从经营主体、基地规模、生产规范、产品市场、绿色发展、品牌打造、科技支撑、专业服务等角度,抓好“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业务安排与党建指导相统一,属地党委领导与党建办指导相统一,优化融合,强化功能。把党组织服务功能分解为帮助解决“绿色食品牌”的产业基地建设面临的资金、人才、技术等难题,努力推进党建拓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
狠抓凝聚力,推进党建培育绿色发展引擎。各级党委、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在抓示范带动上着力。一是要抓好“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就是我们每一个党委、支委要释放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动能,为薄弱村发展特色产业当好引擎。二是每一个党员当好示范。发挥产业绿色发展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目前云南省已经建成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2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在这些园区中,创建“产业绿色发展党员示范岗”“党员红旗手示范基地”,划分党员责任区、开展“一帮一”活动,每位党员要带头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的引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充分激发云岭大地绿色发展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