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究究谢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今年5月19日晚上九点,一位我很敬重的前辈书友老强在群中说:在孔网拍卖区看上一本1904年的老书,外文版,多图,中国内容,现价在上升了;现在近两百,心理价位,应该会再上;再上,看不懂文字,就算了。我当时在跟人聊别的话题,并没有多留意。到晚上十点多,他继续报道说:那本 一个美国人游长江 尚在拍,474元了;如识英文,会竞拍……475,竞拍中。如孔网未见,绝对值!
我好奇地进孔网拍卖去看了一下,发现老强说的那本书是“100年前的老书===清代 1904 1个美国人游长江 含很多 长江2岸 地理 名胜 风俗照片 30开 309页 有清代 上海火车站照片”。一看封面图片,我就认出来了,这书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盖洛写的“A Yankee on the Yangtze”。三年前,我在国学书店买到过这本书的中文版《扬子江上的美国人:从上海经华中到缅甸的旅行记》,是山东画报社出的国家清史编篡委员会编译丛刊之一。作者威廉·埃德加·盖洛(William Edgar Geil,1865-1925)是20 世纪初美国著名旅行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 他受过严格系统的地理学专业训练,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抱有深厚的兴趣,是他那个时代阅历最丰富的旅行家之一,他曾4次考察中国,并留下了4部精彩的专著。
我向来对近现代中西交流方面的书兴趣浓厚,觉得国人初出国门看到的东西洋,和刚来华的外国人眼中的天朝,虽然难免有走样之处,但可以透漏出不少有意思的东西,而且往往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在买到《扬子江上的美国人》后,我又先后买回了《中国长城》和《中国五岳》,但因为《中国十八省府》有点小贵,只是去网上找了个英文原版的电子书,聊为替代。
没想到这次会碰到《扬子江上的美国人》的英文原版。既然老强已无意竞拍,价格又还没超出我的心理价位,我就随便应了一手。岂料就因为我加了这一元钱,原先争得头破血流的两位竟然毫无斗志,偃旗息鼓,马上缴械,将这书拱手让给了我。后来竞拍经验丰富的老强给我分析说:最后杀出的生力军,大多数拍者都畏惧,尤其是他们若看了你的拍历,更会退缩。
《扬子江上的美国人》是1903年盖洛首次入华,从上海乘船溯流而上,沿途考察长江流域,以及从四川经云南到缅甸八莫的旅行记录。在书中,盖洛不仅从一个外国人和地理学家的视角描绘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地貌特产,还记录了大量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和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这些内容对我们了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清末新政下中国社会的变化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盖洛学识深厚、文笔优美,加之珍贵的历史照片,使本书成为一本展现上世纪初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历史风貌的精彩游记。
此书出版后,受到西方读者的普遍欢迎。他从此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后又数次来华深入考察,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三山五岳,并连续出版了《中国长城》(1909)、《中国十八省府》(1911)和《中国五岳》(1926)等一系列著作。他用照片、文字、地图等重要手段,并充分运用地方志和当时已有的科技手段和摄影技术等,客观地记录下20世纪初中国的人文地理、社会历史现状。他著作中的近500幅老照片,为世人展开了一幅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画卷,如今成为研究中国人文地理和社会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
盖洛还是第一位全程走完长城的国际友人。1908年,威廉·盖洛带领他的探险队从山海关出发,经过5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长城的西端嘉峪关,并探索到西藏境内。途中,威廉拍摄了大量照片,用影像记录下长城的精华地段,并用随身携带的打字机记录下了一路的民俗风物。他在考察时,把长城上每一座烽火台都编号并拍摄,其中有些文物随着时间推移,饱受战火、天灾等已经绝迹,只能从他的照片和文字中来找寻。1909年,他的著作《中国长城》问世,这是第一部外国人所写的关于长城的著作。这本书使得在更多外国人心目中,长城代替了长袍马褂或者小脚,成为中国的标志。
盖洛敏锐地意识到20世纪初的中国处在社会大变局的前夜,故在1911年前对中国内地的十八省府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盖洛注意考察和记录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新变化,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初清朝灭亡前夕真实的社会图景。盖洛还大量收集中国的地方史志资料,对各省府的历史掌故进行介绍,并和西方城市发展作对比,写成《中国十八省府》。
他为最后一本书来华实地考察时已经54岁,在妻子的陪伴下,坚持一座又一座地攀登了中国的五大名山,考察当地的民俗和宗教信仰,用相机记录下相关历史。他最终据此写成了《中国五岳》,为自己的中国考察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正如士兵死于疆场,这位旅行家最终在一次去往耶路撒冷的旅行后,于1925年4月11日病逝在威尼斯。最后我想提一下:与同时代的其他探险家(如斯坦因)大肆掠夺中国文物不同,盖洛除了照片和少量拓片之外,没有从中国土地上带走一件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