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文坛巨匠”巴金诞辰118周年纪念日。今夜,再读巴金,汲取生活的勇气、温暖与信心。
关于巴金的12件事
01
家境殷实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巴金的曾祖父、祖父及父亲李道河都做过知县,到了祖父这一代,李家还在成都北门建造了一座“李公馆”。
巴金的父亲李道河与母亲陈淑芬
母亲陈淑芬善良谦和,又熟读诗词,从不呵斥“下人们”,也不反对小巴金与他们来往。巴金的二姐患有肺结核,也是这位母亲开明地请来西医为其诊病。
03
“仿佛挖开自家坟墓”
巴金的祖父遭遇了丧子之痛,而另外一个儿子——巴金的五叔,在家里装作老实,在外面吃喝嫖赌挥霍无度,很快,他的祖父也在悲愤和病痛中去世。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因为“承重孙”的身份,无法追求理想,也不能自由选择恋爱对象,只得早早地结了婚,扛起大家族的重担。这一切后来都成为巴金小说《家》中的原型。
巴金1933年冬摄于圆明园遗址 当年《家》单行本出版
巴金后来追忆,“我如实地描写了我的祖父和我的大哥——一个‘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和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还有一些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我的长辈们,还有那些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还有受苦、受压迫的‘奴隶’们。我写这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
05
缘何写小说
“我离开旧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黑影。”23岁的巴金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
五十多年后,他依旧清清楚楚地记得自己当时的感受,“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于是,“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我写了小说。”
选自《家》刘旦宅绘
命运捉住了他的手,他说,“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07
鲁迅“迷弟”
巴金忘不了初见鲁迅的情景,“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觉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
巴金晚年瞻仰鲁迅雕像
鲁迅的笔与文风像刀一样锋利,但在巴金的分享中,我们见到了一位可亲可敬,对年轻人怀着无限好心的鲁迅:
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于是,先生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
09
四十岁才结婚
巴金的爱妻萧珊是他的读者,他们相恋八年,1944年结婚时,巴金已经40岁了,婚后育有一儿一女。真爱,虽晚必到。
巴金追忆,每当他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萧珊总是亲切地在他的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
巴金、萧珊和儿女们
的确,只有在萧珊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才对他说了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萧珊去世后,巴金不忍分别,将她的骨灰盒就放在床前,二人得以无数次在梦中相见,其情深切切可见。
11
“人民作家”
巴金的存在,令写作这件事变得纯粹且高尚。
他说,我本人总想坚持一个原则,不说假话。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我的每篇文章都是有所为而写作的,我从未有过无病呻吟的时候。
一心想着“把心交给读者”的他还写道:
“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牺牲自己;人不单是靠吃饭活着,人活着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我在那些作品中阐述的就是这样的思想。”
2003年11月,巴金被国务院授予誉称“人民作家”。2005年10月17日,这位“人民的作家”离世,享年101岁。
内容丨央视新闻据巴金《随想录》与自述整编
配图丨人民文学出版社 视觉中国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丨王若璐 校对 | 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