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秋天,在解放战争大反攻的炮声中,我们考入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入学后马上就投入了陈庄做军装的生产劳动。至今,已经过去四十七个春秋,但回忆起来,当时的劳动生活情景,还仍然历历在目,十分亲切。
一 征途
九月中旬,我们入学后的第三天,由二百多名男女同学和数名老师及炊管人员组成的做军装劳动大军,在韩烽主任率领下,踏上了从滹沱河畔的东西黄泥村前往磁河上游的陈庄镇的征途。途径建屏,平山和灵寿三个县界,穿越西柏坡,甲峪,郭苏,会口,两界峰和牛庄等十几个村镇。沿途飘溢着稻子,谷子,玉米和高粱的芳香。各村的墙壁上写满了 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 打到北平去等大字标语口号。各村翻身后的农民都投入了三秋劳动,呈现出一派支援前线,建设新生活的繁忙景象。这天,天气特别晴朗,蔚蓝的苍天覆盖着起伏连绵,巍峨壮丽的太行山,山连天,天连山,无边无际一个充满朝阳的崭新世界。我们高兴极了,做军装,支援前线以工养学,想到这些,同学们那还顾得上爬山涉水的劳累。每人背着一个十斤左右的大背包,在说说笑笑 打打闹闹,你追我赶的欢声笑语中,从清晨出发,于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行程九十里,路宿牛庄村,转天,吃过早饭,又行程十里,到达做军装的目的地,陈庄。
我们来陈庄做军装的二百多名师生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服装加工厂。原来,在陈庄西北十里的山沟里有个新开村,在这个村里驻着晋察冀军区一个服装厂。我们到陈庄来就是给这个工厂加工服装的。
我们的厂部设在陈庄西寺(一个旧寺,陈庄小学的校舍),伙房设在西寺西侧老乡的大院里,同学们住在老乡家里,我们这个工厂没有一件机器,没有半间厂房,没有一份资金,老乡的炕头,地面,院落就是我们的厂房和工作台。
我们这个工厂的工人几乎都是十多岁的娃娃,就连我们的领导和老师也都很年轻,韩烽主任当年不到三十岁,赵桐老师24岁,师生基本上都不会做针线活,一切从头学起,困难重重。
一马车一马车衣料和棉花运来了,工厂开工了,劳动开始了了,每件棉衣要经过铺花引线,刹裆合缝,锁扣眼,钉扣,上袖等工序才算完成,刚开始,一人一件衣料,一捆棉花,自选地点,自己单干 ,大家都是包全工,每道工序都要自己完成。可是,两三天过去了,交回来的成件棉衣很少,有的勉强做完了,但是不合格,有的棉花铺的不均匀,有的把棉裤做成大口袋,大直筒,有的把袄袖上反了,这可怎么办,转眼到了九月底,再过一个月解放军就该换棉衣了,到时完不成任务,领导急得团团转,同学急得要哭了。
这时,依靠群众的聪明和智慧,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就是改包全工为
单项承包的流水作业法。具体办法是,一个人负责一道工序,大家分工合作完成每件棉衣的所有工序,也就是铺花的只管铺花,引线的只管引线,刹裆合缝的只管刹裆合缝,锁扣眼的只管锁扣眼,这样一改真见效,工种单一了,技术好掌握了,效率提高了,一堆一堆的棉衣做成了。
为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这次做军装的任务,领导上除了注意进行目的意义教育外,还特别注意对劳动中好人好事的宣传和表扬,象尚东,陈忠,何德珍,等同学都曾得到多次表扬和鼓励。
在这次劳动中,同学们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凭着二百多颗火热的心,二百多双幼嫩的手,二百多根细小的钢针,做军装上万件,得到小米报酬上万斤,当同学们看到自己亲手做的军装一马车一马车地,运往前线时就流露出无法形容的高兴。
二 吃野菜
在陈庄劳动,生活是非常艰苦的,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经济极为困难,军民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机关,部队,学校的伙食标准狠低,一日两餐,主食都是小米。
我们在陈庄做军装期间,也是一日两餐,小米饭加北瓜汤。为了能多少钱点饭,同学们就想办法出主意,从农村来的同学看到陈庄外野地里长着很多刺菜,就建议说这野菜青丝,无毒,无味好吃,可以当饭菜食用,于是我们就采集了不少刺菜加工当饭采用。然而这种野菜毕竟是野菜,虽然无毒无味能吃,但那好吃呢。即使是青嫩的刺菜也是扎嘴的,不好吞咽,吃了一两次就不在吃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在想不出好办法,小米干饭加北瓜汤,一直坚持劳动结束。
三,中秋节。
我们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虽然很艰苦,但同学们的情绪十分饱满,精神非常愉快,我们每天,早上出操跑步,给老乡跳水扫地,白天穿针引线做军装,在这个军事化的集体生活中,充满朝气,充满歌声,和欢笑声。使我们最难以忘记的还是过中秋节的情景。中秋节下午放假半天,改善伙食,包肉馅饺子,当时吃顿肉馅饺子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大师傅把饺子面和饺子馅做好,各组分组包,分组煮。由于包饺子和煮饺子技术问题,破的多。但大家吃的狠香甜,狠痛快,很多。晚上在陈庄小学的小操场席地而坐,组织了文艺晚会,同学们演唱了很多文娱节目,马建德同学演唱的京剧选段 打渔杀家 武家坡 ,至今我还记得非常清楚。
经过一个月的生产劳动,同学们在劳动技能和政治思想方面,都有很大收获,十月下旬结束劳动,告别陈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