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5日在鄂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一、2022年工作回顾
——经济运行逆势攀升。初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152%;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55px;">——空港枢纽蓄势腾飞。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建成投运,开通7条客运航线9个航点、2条全货运航线,“轴辐式”航空网络初步成型。花湖机场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名单。数字孪生机场建设入选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年度典型应用案例。
——发展后劲强势赋能。24个工业行业大类产值正增长,其中16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培育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2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1个。临空产业加速集聚,签约临空产业类项目90余个,签约金额超800亿元。科学精准划定“三区三线”,预留155px;">惟其艰难,更显勇毅。过去一年,全市上下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努力,拼命奔跑、加快追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工业稳,运行质效持续提升。规上工业总产值1970亿元,增长155px;">投资稳,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5亿元,208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2996亿元。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795px;">市场主体稳,助企纾困精准有力。顶格落实中央、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出台164条配套措施,新增市场主体26亿元。助力1795户小微企业获得纳税信用贷款199亿元。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下降05亿元。
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增长超160%,占全市工业比重提升至155亿元,葛店经开区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容百锂电年产值突破220亿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全球第1,携手虹润高科、南都新能源、万度光能、凯矜新材料,打造500亿元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华工法利莱、科贝科技、逸飞激光等企业抱团扎堆,激光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态初成。唯森制药、康源药业等企业集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120亿元。
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3家、限上商贸企业超100家,葛店中部电商示范基地入选全国10家国家电商示范基地综合评价成绩突出单位,省内唯一。唯品会、创府物流电商直播产业园分获省级电商示范企业、示范基地。吾悦广场建成开业,三日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发放3轮7批“惠购湖北”鄂州分会场消费券,拉动消费77935px;">(三)全力以赴激活力、强动力,创新高地加快成型
创新主体活力迸发。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61家、数量翻番,高新技术企业达225家、增长395px;">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深化“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模式,迪洁膜、木之君、深紫科技等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效显著。登记技术合同1200项,合同成交金额突破45亿元。发布“揭榜制”科技项目12项,2项入选省级项目。举办光谷科创大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投融资路演、人工智能专场对接等活动7场。“新鄂州人”系列新政再升级,倾力营造“近悦远来”生态。
营商环境显著改善。政企恳谈会制度获湖北日报头版点赞。14个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事项在全省先行试点。“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水电气联动报装”等改革经验全省推广。40个主题事项实现“一事联办”,312个事项实现“省内通办”。积极探索“无人自助终端办理”新模式,“7×24小时”自助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城市能级活力跃升。加快实施城市功能补短板项目,市文化中心、市非遗馆改扩建稳步推进。市会展中心、市公共卫生临床服务中心、城南安置小区、英山安置小区即将建成。临空经济区“五横六纵”路网基本成型,星级酒店主体封顶。马鞍山路、吴都大道、桥东路完成改造,机场高速一期、S203鄂州段建成通车,武阳高速鄂州段主体工程贯通,新港高速鄂州段动工。接棒第四届省园博会。
(六)全力以赴抓保护、强修复,生态屏障不断筑牢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协同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长江干流鄂州段水质保持Ⅱ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多年达标率100%,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情况评估居全省第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超9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七)全力以赴惠民生、强保障,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文旅事业发展成绩斐然。西山风景区、梁子岛生态旅游区、杏福园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一年创成3家,全省唯一。梁子湖区入选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沼山镇荣获首批“湖北省非遗特色村镇街区”称号。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0余场次。在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青少年锦标赛上分获12金、9金。弘扬红色文化,市烈士纪念园建成。
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全面落实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和舆论监督,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办理人大议案3件、人大代表建议153件,办理政协建议案3件、提案184件,答复率、满意率均为100%。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政府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政府规章制定2部、修改3部、修订1部、废止1部。开展行政执法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及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压减一般性、非必要性支出573万个。全面实施“三问三治三提升”行动,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市机关事务中心荣获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市政府门户网站进入全国地市级门户网站十五强。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一年,全市人民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闯过一道道难关,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点点星火,汇聚成炬,经过我们的努力,一个高速发展、功能完备、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正加速向我们走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政府班子接续奋斗的结果,更是全市上下苦拼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百万鄂州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鄂州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鄂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各位代表,思危方可居安,知忧才能克难!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招商引资质效有待提升;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实力弱;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促进共同富裕任重道远;消费恢复较慢,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生态环境仍需持续改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有待加快;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部分政府工作人员能力不足、创新不够、作风不实。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举措予以解决,努力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鄂州十周年、鄂州建市四十周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坚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信心,在新征程上赢得从“今天”到“明天”新跨越的伟大荣光,迎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程。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部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六个统筹”工作要求,紧紧围绕省委赋予鄂州的发展定位,加快建设“两区一枢纽”,努力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荆楚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打好稳增长“组合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更大力度加强招商引资。绘制好产业发展“全景图”、招商引资“索引图”、重点产业“补链图”、目标企业“作战图”,举办、参加重点招商活动12场以上。紧盯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态势,强化精准招商,全力引进龙头型、总部型、基地型项目,快速落地“小而优”“小而美”“小而强”科技项目,确保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50个,签约金额1500亿元以上。加强境外招商,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
经济稳则人心稳,内需进则全局进。我们要锚定目标、加压奋进,以鄂州之进服务全省之进!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挺起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努力建设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充分发挥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聚焦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等数字经济前沿领域,建立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加快光谷东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高水平运营“工业大脑”,打造中部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力争标识注册量突破2亿个,新增“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家。鼓励小区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楼宇、智能停车场、智能充电桩、智能垃圾箱等公共设施,打造良好数字生态。
鄂州靠产业立市,也必将靠产业迎接未来。我们要坚持工业兴市、产业强市,奋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把花湖机场作为畅通国际循环的重要节点,积极探索建设“花湖机场内陆自由贸易港”,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完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坚持“通道+枢纽+网络”一体化建设,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推动花湖机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争取鄂黄黄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纳入国家项目。加快吴楚大道东延线、机场南北通道等建设。推进机场高铁联络线前期工作。加大燕矶港、杨叶港开发力度,推动铁水公空互联互通、高效衔接。
不靠海、不沿边,走向世界靠蓝天。我们要乘“机”而上、借“机”腾飞,建成中部地区开放“新沿海”!
聚焦自立自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全面提升教育实力、创新能力和人才吸引力。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深度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东湖科学城副中心,做优做强葛店经开区、红莲湖科技城、梧桐湖生态科学城、鄂城滨江科技新区、临空经济区等创新节点。加强与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等合作,对接武汉“965”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鄂州(武汉)离岸创新中心建设,协力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增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0家以上,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30%。
打造人才汇聚高地。持续实施“新鄂州人”系列人才新政,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人才发展联盟,继续开展“千名人才聚企业?筑梦鄂州创未来”大规模招才行动,评选各领域产业领军人才,举行“722鄂州人才周”系列活动。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探索高层次人才成果认定和创投办法。壮大“人才服务联盟”,用好人才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广使用“鄂州人才码”,让各类人才在鄂州如沐春风。
(五)坚持优势互补,构建全域发展新格局
全面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区。积极推动《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武汉新城规划》落地实施,高标准推动武汉新城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产业一体化发展。全面打通与武汉连接路,加快推进燕矶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新港高速、G316杜山至葛店段新改建等项目建设,构建“三高速、四快速”交通网络。推进园区合作,与东湖高新区共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健康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增开城际公交3条。建设都市圈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住房公积金、医保、社保公共服务同城化,拓展便民服务“一卡通”功能,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圈通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智慧防返贫监测预警系统。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推动鄂城区、华容区在全省县域排名中争先进位,加强华容镇、太和镇“县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镇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0个,打造“沿梁子湖、沿百里长港、沿汉鄂高速”美丽村湾精品示范带、沿机场高速农交文旅融合示范带。开展整村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挖掘农村“六废”资源用途。探索农村公路“路长制”,支持梁子湖区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程,推进华容数字乡村二期建设。加强乡村技能人才培训。
(六)坚持以文兴城,焕发吴都文化新魅力
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加强鄂文化、楚文化、三国吴都文化研究,推进鄂州历史文化标识建设。挖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鄂州区域建设规划。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修复,逐步恢复“古武昌八景”,加强观音阁、怡亭铭、庾亮楼等保护和活化利用。实施鄂州大剧院改造升级,加快市文化中心、市会展中心建设,推进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建设,打造“城市书房”。
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继续举办武昌鱼文化节。做大“乡愁四韵”旅游品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吴都·乔街”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发展赛艇、皮划艇等水上运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莲湖水上运动训练竞赛基地。支持梁子湖区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峒山旅游景区、临空经济区“十里红道”等农文旅融合景区“创A升A”,支持武圣村、岳石洪村等10个村打造特色IP。
(七)坚持人民至上,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兜牢就业底线,加强高校毕业生、脱贫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持续实施返乡创业行动,深入推进“零工驿站”建设,促进灵活用工、灵活就业。开展援企稳岗就业行动,全力保障企业用工。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切实维护社保基金安全。做好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管理。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三个区级特困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新增幸福食堂20家,完成400户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实施养育成本减负工程,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住房困难问题。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鄂州。完善“情指勤舆”一体化运行机制,深化“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警务改革。常态化打击整治盗抢骗、毒赌黄、枪爆刀、食药环等违法犯罪,加快“三基地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持续开展超限超载、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推进“双安双创”。着力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完善消防安全治理体系,支持蓝天救援队等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做好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兵员征集、军民融合和后备力量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我们要把人民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人民需求当作“第一考虑”,把人民立场当作“第一选择”,以“人民满意”回应“人民关切”!
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守住生态安全底线,让绿水青山始终是鄂州的优势和骄傲。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开展大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持续落实河湖长制,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推进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状态调查和风险管控。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以大保护推动大发展,让“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人间美景尽收眼底、永驻身边!
在关键处落子,于要害处发力,切实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持续实施“市场主体增量提质”行动,新登记市场主体2万户。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促进市场主体全面复苏。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创新丰富融资产品,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5%以上。实施企业上市五年行动计划,新增上市企业1家。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出台《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民营企业家培训。
于非常之期尽非常之责,以超常之功作非凡之为。我们要深度做好改革文章,让社会活力竞相迸发,让发展动能加速壮大!
全市政府系统要始终坚持“三个务必”,恪尽职守、勤勉尽责,以高度的清醒和执着的韧劲,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二)厚植民本情怀。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紧扣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期盼,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自觉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持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多让群众“咧嘴笑”、不让群众“撇嘴怨”,践行“五共”理念,与人民群众同创幸福美好生活。
(四)提升工作质效。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提高工作本领,不断增强“见微知著”的敏锐力、“一叶知秋”的预判力、“一招制胜”的应变力。强化争先意识,用“闯”寻求突破、用“创”展现作为,跳起摸高、勇争一流。发扬斗争精神,聚焦发展之要、企业之盼、民生之艰、安全之难,关键时刻豁得出去、顶得上来。
各位代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加快建成“两区一枢纽”、更好服务我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更大贡献,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鄂州华章!
15px;">25px;">35px;">45px;">55px;">65px;">75px;">85px;">95px;">105px;">115px;">125px;">135px;">145px;">155px;">165px;">175px;">185px;">195px;">205px;">215px;">22.教联体: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建,要求区域内的1所优质学校与对应学段的几所相对薄弱学校,捆绑形成一个“联合体”,实现优质学校二次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