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皇(佛日摆渡世人乃功德无量,刘健摆渡三代君皇乃为何物)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导语:

经韵《三宝词》曰:"演法度人,普度人无量",修道士通过在坛场上诵经“演法”来普度世人,而其它身份的人亦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去度人,如船夫通过小船无偿的将世人摆渡到陆地,亦是功德无量之事。实际上就是一种助人的行为,以己度人以身作则之事也。但在官场上,以身作则并不显得有多大功效。

因比你官职高得多地去,怎样才能让官场众人信服呢?这真的非常考你真本事了,特别是让一个统治者对你信服及言听计从。史上这样的能臣亦不少,如诸葛亮、姜子牙、张仪等等,他们都是凭借自身真实的本领,让统治者逐步信服,但同时亦付出生命的代价,屡次遭受人生安全的威胁。明朝能臣刘健,一生共摆渡了三位统治者。

刘健从庶吉士出身,是如何让两代君皇听信其言受其摆渡的,不听其言者得到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对孝宗直言不讳

刘健生于明朝(1433年2月27日-1526年12月9日),其父刘亮,乃官至三原教谕,刘健少年之时就跟随著名理学家薛瑄读书。公元前1460年,二十七岁的刘健就考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授任翰林编修。成化初年,修《英宗实录》时,朝廷起用正居丧的刘健,当时刘健再三推辞朝廷,无果,才被迫出入。

从刘健的再三推辞可见,刘健是一个坚守律例之人,就算是面对朝廷的启用亦以律例为先,该拒绝的就拒绝,不抱一丝丝的侥幸之心。修完《英宗实录》后,刘健被升为修撰,后又升为少詹事,并担任东宫讲官,深受太子(朱祐樘)赏识。公元前1488年,随朱祐樘即位刘健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入内阁,参预国家大事。

(图一 朱祐樘)


公元前1478年,因战役部队缺乏军饷,为此孝宗屡次要朝廷大臣讨论此事。战事缺粮自古至今都是常事,正常情况不是年年征战的情况下是不会缺粮的,但就算在不缺粮的情况下征战,大臣都会向朝廷要粮,明明粮食充足亦说不足,这是大臣惯用的手段,借此来敲诈朝廷财务来充实自己。

而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一般会建议朝廷向外借粮或者深度搜刮百姓民资,可刘健的建议就反过来,把所有的高贵、大臣都得罪了,于《明史·刘健传》记载:健等言:"天下的财力,它的增加是有限的。今光禄岁供增数十倍,诸方织作务为新巧,请斋醮祭祀每天耗费以万计。太仓所储不足饷战士,而内府从太仓取粮动辄就是四五十万。"

(图二 刘健)


这三处的消耗的确是无关要紧的事,特别是前两项,后面一项还能说是用在必需的消耗上,但前面的两项纯粹是供皇室精神消耗,在现实社会中见不到半点收益或产出什么物质,去除前项的消耗不但给朝廷节省用度,而且从根本上让后宫子嗣及妃嫔得到思想上廉洁。君主用度奢侈,身边的外戚自然就会跟风古形成不良习惯。

于《明史·刘健传》记载:"皇亲贵戚侵占田地,夺取盐利的,亦数千万计。土木日兴,科敛不已。"外戚作风不好自然就影响朝中官员,"传奉冗官的官俸禄,内府工匠的口粮,岁增月积,无有穷期,财安得不匮?"人家最多要求到官员,而刘健连皇帝和皇帝后宫及皇亲国戚都统一指出他们奢华过度的生活作风。

(图三 明朝贵族奢华生活)


史上能如此直言不讳的大臣皆是不得善终,刘健不但指出朝政弊端,还直言请求皇帝以身作则,于《明史·刘健传》记载:"望陛下绝无益之费,躬行节俭,为中外倡。"这一连串的问题刘健说的非常正确的,源头是在帝皇身上,只有源头做好了,下面的事自然而然就会迎刃而解。

竭心尽道,得帝皇信赖,病危托孤

朱祐樘一开始并没听从刘健的建议,从公元前1478年秋天进谏后,一直到次年的冬天,刘健一直进谏此事,直至到公元前1479年冬天,南京、凤阳发大水,朱祐樘才开始听从其言。于《大明会典》完成之时,加封刘健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吏部尚书,与东阳、谢迁同赐蟒衣。

此事之后刘健开始逐步得到朱祐樘的信任,在处理后宫两位太后的事情上,刘健极力劝谏让朱祐樘在推崇佛道二教上,不能再唯命是从,任意让两宫太后摆布,要坚持已见。于《明史·刘健传》记载:"十五年,下诏拟撰写《释迦哑塔像赞》,……除道士杜永祺等五人为真人。"

(图四 李东阳、刘健、谢迁)


孝宗自十三年后,阁臣很少能见到皇帝,这是因为此时开始,朱祐樘彻底被刘健收复了,于《明史·刘健传》记载:"孝宗开始有的听取有的不采纳,但不久后就完全信任了,所奏请无不纳,不再直呼刘健之名,而称其为先生。每进见,帝辄屏左右。左右间从屏间窃听,但闻帝数数称善。"

一个大臣能得到君主这样的待遇,就如视其为推心置腹的友人,不然也不会屏去左右,屏去左右就不用君臣之礼,以先生称呼就是将其视为长辈。从这些足以说明朱祐樘对刘健不但是信任,还演变成依赖了,要是你看过电视《大秦帝国之纵横》,就会明白朱祐樘与刘健就像电视剧里面张仪与秦惠文王之间的相处的场景。

(图五 明孝宗、刘健)


所以在孝宗病危之时,第一时间就想起刘健,于《明史·刘健传》记载:"帝疾大渐,召健等入乾清宫;执着健手曰:“先生辈辅导良苦。太子聪慧,但年纪尚幼,而且好玩,望先生加以劝导其读书,辅佐他成为贤主。”健等欷歔,顿首受命而出。"

不惧生死,数次劝诫武宗

本该有刘健的辅助,明朝到武宗之时,应该是更为繁荣的,但可惜事与愿违,在温室长大的孩子就是有懒惰的本性,特别是知识面不太广泛的古代。所以武宗一继位就是吃喝玩乐,对于遗诏上面的条款一概不去实行,于《明史·刘健传》记载:"现在两个月已经过去了,但还是未听说精简多少闲散人员,节省多少糜费。诏书所载,图为空文。……宦官日益放纵,各种费用日益增多。

这才是继位两个月,就已经形成宦官当道了,对于刘健的劝诫视若无睹,但自己肩负先帝的委托不容有失,虽武宗是有点不听教,但总归还没到死性不改的地步,所以刘健还是抱着有教无类的心态去劝导武宗,于《明史·刘健传》记载:"臣等时遇先帝临终授予遗命,惓以陛下为托,臣等刻骨铭心,发誓以生命作为报偿。"这个怎么说呢?武宗本该听到这番话,应该会痛改前非的。

(图六 刘健劝谏明武宗)


毕竟刘健等人是先帝给自己留下的忠贤之臣,但可惜宦官当道,让正处于人生不成熟阶段的武宗,变得左摇右摆。让刘健等人屡次规劝亦无果,直至刘健、谢迁等人请求诛"八党"之时,刘健才对武宗彻底死心,这才是继位的第二个年头。朱厚照就把刘健气走了,于《明史·刘健传》记载:"健、迁遂乞致仕",大概是朱厚照还没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吧。

他虽允许刘健退职,但乃按退职前的职位每月发放俸禄给刘健,还保留他的官籍。直至刘瑾被诛杀后,刘健又恢复官职,但总归朱厚照是无得救,刘瑾虽死但接任而上的佞臣钱宁、江彬,使得明朝继续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直至刘健退休,朱厚照还是死性不改。于《明史·刘健传》记载:后闻帝数巡游,辄叹息不食曰:"吾负先帝"。

(图七 明武宗出巡)


刘健为世宗留千言遗表

这样的皇帝怎会长命呢?朱厚照荒淫无度、宦官的恣意枉为,致使原已危机四伏的社会经济不断恶化,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刘瑾伏诛后,武宗在江彬的诱导下,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屡屡出巡,导致宗室起兵夺位。这样的情节是必然的事,所以在明世宗朱厚熜继位之时,刘健并没有反对。

并且在临终前留下千言遗表文给朱厚熜,于《明史·刘健传》记载:"遗表数千言,劝帝正身勤学,亲贤远佞。"其实这个理同样在孝宗、武宗身上用过,可惜得到的结果是天渊之别,现在亦用在世宗身上,结果是怎样呢?于《明史·刘健传》记载:"帝震悼,赐恤甚厚,赠太师,谥文靖。"这才是一个明君该有的行为,武宗被宗亲谋权篡位是咎由自取。

(图八 明世宗)


结语

佛日摆渡世人乃功德无量,刘健摆渡三代君皇乃圣贤之臣也!刘健师从于大儒薛瑄,于公元前1460年登进士第,历任"庶吉士"、"翰林编修、修撰"、"少詹事"、太子朱祐樘"讲官"。朱祐樘即位后,升迁"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于孝宗在位期间,刘健官至"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太师"。

明武宗即位后,奏请诛杀宦官刘瑾未成,失望之极自动申请退职。不久,还被宦官刘瑾污列为"奸党"之首,削籍为平民。刘瑾被诛后复官,于公元前1526年逝世,享年九十四岁。世宗继位,留下千言遗表,世宗惊悸悲痛赏赐追赠为"太师",谥号"文靖"。刘健历仕四朝,入阁十九年,对明朝中叶弘治、正德两朝政治有着较大的影响。

他居官敢言,直接指出财政困难之原由。时人语:"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明朝中期名臣王琼日:"公位极人臣,寿至九十四,功成身退,完名以归者十年,奇矣哉!"

参考文献

《明史·刘健传》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营口美食(讲述营口│舌尖上的传统美食——羊汤)
下一篇:镇江“三山”景区接待游客量达3.89万人次 创近三年来最高!江苏_句容茅山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