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更多《义门村的故事》,请点击“关注”哦!
洛河蒲城县洛滨镇西头村段 对岸为澄城县船头村
中国古代划分政区疆界有两大原则,一为山川形便,即利用山川湖海的自然阻隔确定疆界,这应该是最原始的办法;其二为犬牙交错,即不论地理形势,甚至是故意打破自然山川的限制,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交错,谁也离不开谁,这体现了人为的政治因素。当然,某些政区划分因为尊重历史传统,也会造成打破自然阻隔,不是一开始就有意执行第二种原则。
按古代划分疆界的山川形便原则,蒲城县与澄城县应以洛河为界,何况洛河在古代为一条流量大、流径长、河道宽的大河。实际上,现在两县绝大部分就是以洛河为界,只有蒲城的永丰镇及避难堡村等,却在洛河东岸,隔着宽广的洛河河道,成为两块飞地。出现这一现象,其缘由得从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一桩事件说起。
在商周之际,周的东界应在今石川河一带。《史记》记载,随着周人的发展壮大,逐渐向东方扩张,商王的盟友崇侯便向纣王告密,周族首领姬昌在蓄积力量,威胁商王的统治。于是姬昌被囚禁,经其大臣向纣王献美女、宝马、珍宝求情,才终获释。姬昌出狱而献“洛西之地”给商,纣王一高兴封其为西伯。这个西,是否就是秦人最初的都城“西”(今甘肃省礼县)呢?
西伯侯既然献出了洛水以西之地,能充当周、商之边界的只有洛河以西的石川河了。至周灭商,石川河成为王畿之东界,王畿内不裂土封诸侯,故近年发现的芮国公墓(澄城县刘家洼)在洛河东岸。蒲城县西南今贾曲镇,传说为春秋时贾伯所居。宋代《长安志》载:“贾城在县西南一十八里,古之贾国。左氏传谓芮伯、梁伯、贾伯伐曲沃,是。”石川河上游的铜川地区曾发现周代青铜簋,上刻铭文,乃周王命“殷”继承其祖先事业,管理好“东鄙五邑”,鄙即边鄙,就是边界。
至周幽王被申国、犬戎联合杀于骊山下,秦、晋派兵士护送平王东迁雏邑,周天子将关中之地分赐秦、晋,赐秦襄公“岐丰以西之地”,秦与晋之分界线延续周王畿的传统边界,也在石川河附近。明清《富平县志》记载,秦国之东界至迤山(在石川河东),当有所据。
晋献公五年,派兵讨伐骊戎国,晋国之军队已到达今陕西临潼一带。献公抓获骊戎国两位美女,称作骊姬,宠爱有加,为晋公生下一子:奚齐。爱屋及乌,献公欲立奚齐为太子,便借口曲沃、蒲、屈三个城邑战略位置极其重要,需亲信镇守,命三位年龄较长、有争权夺位实力的公子出镇。其中的蒲,由公子重耳镇守。
这个“蒲”在《史记》中又作“蒲城”,在什么地方呢?《史记集解》引韦昭的观点认为“蒲,今蒲坂。”蒲阪在黄河东岸的山西河津一带。还有人以为蒲在今山西隔县一带。此两说俱不符合当时政治形势,晋献公在命重耳出居蒲城时,理由是“蒲边秦”,即蒲靠近秦国边界,而上文已讲秦晋之边界时在石川河一带,若蒲在黄河西岸,距石川河一带有四百里距离,岂能说其靠近秦国?
《史记》记载,重耳刚接到父命去蒲时,尚未有城墙,没法居住。当时由晋国大臣“士”为重耳、夷吾筑城,献公急于让他们离开晋国国都,便训斥士筑城进度太慢。士解释说:“边城少寇,安用之?”但仍加快进度筑成了城墙,随后蒲也称作蒲城。由此亦可知,蒲城确实是一座边城,靠近秦国。
这个春秋时期公子重耳居住的蒲城,与今天的蒲城县是否一回事,有什么关系呢?
避难堡村
在蒲城县洛滨镇东境、洛河东岸,有一个村子名"避难堡",宋代《长安志》已记载其名,且在当时已为蒲城县管辖。避难堡村人们世代传说公子重耳避骊姬之难而居此,即使现在,目不识丁的老农亦能讲述重耳生平之大概。西魏废帝三年,改南白水县为蒲城县,宋代《长安志》记载其得名由来:“以县东有蒲城,因名之。”避难堡即重耳避难之蒲城,正在今蒲城县东。
确定重耳所居的蒲城,还有一个线索,即献公二十二年,晋国发兵伐蒲,重耳奔翟,翟又写作狄。在晋惠公七年时,晋国又派兵与刺客欲除掉重耳,伐翟。重耳与随从赵衰等谋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与,以近易通,姑且休足。”可知,重耳所居蒲城距离翟境很近,且容易到达。
翟在哪里呢?当时戎翟势力强大,即使在秦、晋两国的统治核心也存在其部落,而其主要分布在关中以北、晋中一带。项羽将秦国本土分为三部,关中北境即命为“翟国”,都高奴,今天的延安一带。到汉代,在今黄陵县一带设“翟道”,“县主蛮夷曰道”,可见关中北境确为翟族势力范围。由洛河东岸之蒲城前往翟境,路途不远,可沿洛河河道到达。当然,由避难堡向西至富平县,再沿石川河河道经今铜川市耀州区、印台区、宜君县向北,其道路交通条件更好,且石川河为秦晋交界处,重耳或从这条道路到达陕北。
今陕西延安市子长县涧峪岔镇有"重耳川",与之相邻的榆林市子洲县也有关于重耳的遗迹和传说,想必重耳居翟12年之处即在这一带。
船头村,顾名思义,这里曾有渡口。
若重耳所居在蒲阪,距翟境较远;若在今隔县,则不“边秦”。故,避难堡确为重耳所居之蒲城,今蒲城县也因此而得名。或因此一段历史传统,此片洛河东岸之地乃蒲城县之“起源地”,故一直属蒲城县管辖。
赵可先生提供
蒲城与澄城的渊源还不止于此。在史书记载中,澄城在春秋时期为“北徵”“徵”,汉代设“徵县”,而史书有注此字音读作澄,至于为何“徵”(征)变成了“澄”,明清县志认为乃是古人失误导致。上世纪90年代,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彭曦至洛河沿岸考察,在西岸的蒲城县西头村发现秦汉瓦当,有“澂西邑漕仓”四字。据此可证,汉代之徵应写作“澂”,其音与澄字合,古人并未错。
如此,蒲城县名来自洛河东岸的蒲城,而澄城县却因洛河西岸的蒲城县古代遗迹得到正名,两县的渊源真是不浅。
蒲,是一种水草,生长环境应多水流。今避难堡村干旱无水,但据村中老人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堡附近尚有泉水汨汨流淌,今天已成为枯寂的深沟。沧海桑田,与历史的隐秘一样让人难以琢磨。
至于晋国为何让公子在避难堡筑城防备秦国,这里有何特殊之处,且待下回分解。
许鹏,自号龙门村人,陕西富平县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地理志》特聘专家,报社资深编辑、记者。
原文来源:微信公众号《龙门村人》
原文作者:许鹏(龙门村人)
整理编辑:义门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