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协同治理 73处重要湿地滋养壮美京津冀
作为华北平原上的湿地大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三地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放在首位,科学开展湿地修复,持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共同呵护“地球之肾”,成功重现了“水阔波平凉影长”的美景。三地人民共享“出门见绿,起步闻香”的绿色空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京津冀大地徐徐展开。
琚理/制图
目前,北京市有47处市级重要湿地,湿地面积为656万公顷,监测记录的陆生野生动物物种已增加到521种。图为天津七里海湿地百鸟翔集。 焦永普摄
受伤的白琵鹭
野鸭湖湿地工作人员在救治白琵鹭
野鸭湖“候鸟食堂”麦田飘香
初冬季节,北京延庆区和河北交界处的野鸭湖湿地,水波荡漾,麦田飘香,静候冬徙候鸟“大部队”的到来。
“10月底,已经飞来一群‘先遣队’。它们是20多只灰鹤,它们欢快地戏水、游玩,发出满意的咕咕声,这都是老朋友了。”在野鸭湖湿地管理处科研监测科工作的方春像往年一样,在“候鸟食堂”里播撒粮食和谷物,等待老朋友们“聚餐”。
海淀区翠湖城市湿地公园,碧空如洗,霜叶似火。一望无际的水面上,群鸟飞过的景象蔚为壮观。成群的鸿雁、苍鹭、鸬鹚在此“安家”,用飞翔的翅膀和滑动的脚丫为生态美景“点赞”。
“十年来,北京携手津冀,在生态涵养区和京津冀交界地区,大力推进延庆野鸭湖、房山长沟、大兴长子营、通州马驹桥等湿地恢复和建设,加强湿地生态保育,进一步优化了相邻区域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说,全市湿地面积为677亿立方米,湿地和水域等重要生态空间总面积明显增加。近五年来,七里海保护区增加147%,大黄堡保护区增加13万公顷。
协同合作护好“地球之肾”
湿地面积增至492万只,在康保县就有8800余只。康保县被称为“中国遗鸥之乡”。在这里,麻喜荣和爱心人士一道,持之以恒保护野生鸟类,让更多鸟类重返蓝天。
麻喜荣今年56岁,生长在康保农村,他热爱大自然,喜欢清脆的鸟鸣。长大后,麻喜荣当上一名外科医生,救死扶伤是他的天职。2009年,爱心人士把一只受伤的遗鸥送到麻喜荣的诊所,当时他并不认识遗鸥,但看着这只黑头巾、白眼圈折断翅膀的鸟类,顿生怜悯之心,迅速为这只鸟做了手术。等这只可爱的鸟儿康复后,他和志愿者一道把它从康巴诺尔湖放飞。2016年,麻喜荣把自己的房屋用作野生动物临时救助站,免费治疗受伤鸟类,自费长期喂养,直至伤愈放飞。
每年4月初至8月中旬,“湿地精灵”遗鸥由渤海湾飞到康巴诺尔湿地繁殖育雏。鸟多了,受伤的也多了,救助站经常养着100余只野生鸟类,其中最多的是遗鸥。最常见的是翅膀受伤,轻伤就上药包扎、夹板固定。若是骨折,他就给鸟儿做手术,采取内外固定打钢针的方法治疗。遗鸥靠双脚弹跳起飞,有只遗鸥的脚被折断,麻喜荣找来胶管、胶垫为它装上有弹性的假肢,帮助这只遗鸥重新起飞。“这只装了假肢的遗鸥,第二年还飞回了康保,并被摄影爱好者拍到。”说到这里,麻喜荣十分欣慰。
救治后,他会把这些鸟类放到救助站进行恢复、喂养,等到合适时机把它们放生。遗鸥需要每天喂食两次,定期换水、清扫圈舍。为了让鸟儿尽快恢复,救助站还准备了遗鸥爱吃的面包虫和馒头。
如今遗鸥保护协会已发展至500人,协会广泛开展野生动物保护行动。每年春夏秋三季,麻喜荣和志愿者们一起在湖边昼夜巡护,保护野生鸟类。麻喜荣共救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700余只,救助野生走兽30余头,救助小天鹅、草原雕、蓑羽鹤等二级保护动物100余只。本报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刘雅轩
京冀交界处的野鸭湖湿地公园风景如画。何建勇摄(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