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①: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境内的澜沧江网状水系。 图②:澜沧江流域森林密布,峡谷幽深,生态良好。 图③:西藏昌都市的澜沧江清流。
新年伊始,“地方之窗”版与读者见面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地方之窗”版是从地方发展角度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一个窗口。
我们将陆续推出“新气象 新作为”“走特色发展之路”“新实践 新思考”等专栏,及时反映全国人民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
——编者
澜沧江,从唐古拉山走来,与长江、黄河一同孕育在这三江源头;
澜沧江,纵贯横断山脉,滋养了青、藏、滇交界地带独特缤纷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澜沧江,向南海奔去,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五国,以湄公河之名享誉国际……
澜沧江,一水奔流万里长。而比江水更悠长的,是沿岸人民说不尽的故事。
日前,在“2021澜湄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中,我们从源头出发、顺江而下,行走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从生态管护员到非遗传承人,从生灵守望者到致富领路人,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澜沧江儿女,始终倾心守护着奔腾不息的大江,始终守护着秀美兴旺的家园,这是人与大江和谐共处、美美与共的壮丽协奏。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35%和20%,雪豹等旗舰物种明显增加。“眼界宽了、观念变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靠秀美生态增收致富,更要做好这片净土的守护者。”云塔说。
非遗传承人白玛群加
让古老黑陶焕发新的活力
告别澜沧江源第一县,顺流而下来到了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扎曲、巴曲、孜曲、吉曲、热曲五大河流均属澜沧江水系,其中作为澜沧江上游干流的扎曲,正是在囊谦境内基本形成了大江大河的概念,留下了美丽壮阔的网状水系景观。
就在这大江之畔,传承千年的囊谦黑陶历史悠久、远近驰名。壮实的体格、黝黑的皮肤,一双粗糙大手浑厚有力——初见白玛群加,就是在一堆正在拉胚的黑陶中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囊谦藏黑陶传承人,白玛群加从事黑陶制作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因为从小就喜爱泥塑、绘画等传统手工艺,他12岁便跟随家族老艺人,开始系统学习传统的制陶工艺、泥塑工艺、藏式家具制作、藏式房屋绘画等,这一干就是30年。
“传统的囊谦黑陶在造型上主要有26个样式,按质地可分为细泥黑陶、夹砂黑陶、泥质黑陶三种,在用途上,主要分为罐、壶、火盆、酒瓮、陶勺、甑等等。”说起黑陶来,这位朴实的康巴汉子打开了话匣子。
2000多年前,生活在澜沧江畔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黑陶烧制的技艺并开始广泛使用。一代又一代藏族民间艺人传承并弘扬的“黑陶文化”,与奔流不息的澜沧江水息息相关——
“囊谦藏黑陶的原材料,只选用扎曲河边的红黏土,其质地格外纯净细腻,非一般陶泥可比,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白玛群加向我们展示着“扎曲河牌”的陶泥,眼神中似带着一丝敬畏和崇拜,而其手工制作工艺更是非常繁杂精细。
首先,采挖这些陶泥时,要不见阳光、自然风干,然后在传统木器里捣碎,放置到牛皮内3个月后,才能开始筛选、拉坯、晾晒、修整、压光、绘纹,直至最后经过10余天的封罐、熏烟、渗碳后,才能烧制出‘黑如碳、硬如瓷’的囊谦藏黑陶。即便从业30年,白玛群加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黑陶来自山水自然,它也是有灵性的,每一道工序都不容偷懒。”
严谨背后,也不乏对创新的追求,白玛群加正用双手赋予黑陶新的内涵。“我们在遵照传统黑陶烧造工艺的基础上,对囊谦黑陶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延伸,比如将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融入黑陶制作当中,像这样的创新样式已有200多个,使囊谦藏黑陶由粗糙到精致、由饮食到礼仪、由实用到艺术,真正达到了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为一体。”拿起一件镶着银边的陶壶,白玛群加难掩自豪。
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融合,为悠久的黑陶带来新活力,不仅从深山走向了城市、走向了市场、走向了世界,还改变了更多人的生活。
2006年,白玛群加成立藏族民间黑陶工艺公司以来,坚持在保护传承制陶手艺的同时,打破传统家族管理方式,面向广大牧民教授传播藏黑陶制作工艺,并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据统计,截至目前接受白玛群加培训帮扶过的牧民超过千人,其中实现创业或稳定就业的人员就有170余人。“艺术从来都不是脱离生活的,养育了我们的澜沧江水川流不息,咱也要让古老黑陶焕发出新的活力。”白玛群加语带铿锵。
生灵守望者向秋拉姆
马鹿是她一生的牵挂
江水滔滔,由青入藏的第一站——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的西边,坐落着一个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嗦嗦嗦……”循声望去,一位身着黑色藏袍、发辫花白的藏族老阿妈满脸慈爱,正对着草山发出悠远的呼唤。不一会儿,大大小小的马鹿群从山谷间奔下,犹如孩子般围了过来。老阿妈挥手之间,盐巴和芫根便洒向地面,马鹿们于是尽情地享用起来,安详又放心。
这位老阿妈,叫向秋拉姆。她和这群马鹿“孩子们”的故事,还得从4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说起。
“那时我15岁,有一天夜里,我把家里的牲畜赶到圈里,正准备睡觉时,外面一阵叫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打开门,才发现是3只受伤的马鹿,我没多想,就把它们抱进了家里。”说起年轻时的那次救助,向秋拉姆眼里流露出温柔的光,“为了能让小鹿活下来,我每天挤牦牛奶喂养它们,担心它们晚上被冻着,我晚上把它们放到自己的床上,它们也很争气,生长得很健康!”
转眼就是4年,随着小马鹿们慢慢长大,大人们告诉向秋拉姆应该将它们放归自然,让它们回到应该属于自然生灵的地方。思前想后,带着不舍、含着眼泪,向秋拉姆和邻居们把马鹿带到后山,几番驱赶之下,它们才消失在茫茫荒野中。
本以为是永远的分别,却成了新故事的开始。“就在那年冬天,一个普通的早晨,十几只野生马鹿下山觅食,让我喜出望外的是,那3只小马鹿也在其中。”原来,回归自然的小鹿并没有忘记这位特殊的“妈妈”,它们带上自己的“小伙伴”,又找到了曾经熟悉的“家”……回忆起那次重逢,向秋拉姆发自内心的笑容让我们感受到她当时的幸福。
约定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从此,一个女人、一群马鹿,结下了特殊的情谊,也达成了一种无声的默契:每年夏季,马鹿们会迁徙到高山草甸中觅食;而到了百草枯黄的秋冬时节,又会成群结队地跑下山来,习惯性地等待着向秋拉姆和乡亲们的出现。“有时鹿群不下山,但只要听到我们的声音,也会从四面八方冒出来。”向秋拉姆告诉我们,马鹿下山之际也是她和老伴儿最忙的时候,因为要给马鹿准备芫根、盐巴等食物,“不忍心让它们挨饿!”
1993年,当地建起了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到了2005年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保护区范围内有野生马鹿3000余只,比设立初期增长了60%。
15岁时的一次偶然邂逅,向秋拉姆与野生马鹿有了“无声约定”。到现在,她与这些高原生灵已经相守相伴了48年。如今,昔日的天真少女成了满脸皱纹的老人,而她与鹿群的故事还在继续:向秋拉姆的儿子白玛泽仁和仁青泽培来到保护区管护站工作,接过了母亲的班。
“这是我们对于野生马鹿的救护、养殖用房,还有,你看我们的巡护步道、森林防火瞭望塔、饮水设施、太阳能光伏电站,应有尽有。”向秋拉姆的二儿子仁青泽培带着我们一一参观,临走时,他说,“马鹿是妈妈一生的牵挂,如今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成为我们的责任,让它们自由健康地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是妈妈最大的梦想,也是我们这些后人的目标。”
扶贫干部杨树森
发展“木产业”、做活“水文章”
身着妥帖的白色衬衣,脚上却是一双沾满泥巴的运动鞋,记者眼前这位装扮“另类”的干部,名叫杨树森。
11年前,21岁的他从河南漯河老家来到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当兵,2年的军旅生活赋予他硬汉的性格。退伍后,杨树森前往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学习,随后主动申请到西藏昌都市察雅县卡贡乡,成为了一名扶贫干部,至今已有5年。乡政府的门前,澜沧江奔流不息。
“全乡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我刚来这里时,澜沧江畔全是盘山的土路,车虽然能走,但行驶缓慢,去20公里外的宾果村,就要走大半天。”杨树森回忆说,“当时电力紧缺,白天电力输送到学校、医院等机构,有时候乡政府都停电,只有到了晚上,小灯泡才会亮起来。”2015年,卡贡乡全乡3607人,其中贫困人口163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5%。
澜沧江流经的横断山脉地区,是著名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大沟深、发展滞后。然而,艰苦的环境没有让杨树森退缩。“这是我肩上的责任,我不做谁来做?”他和其他扶贫干部们,进农户、察实情、寻出路。考察后杨树森敏锐地发现,卡贡乡海拔2900米,澜沧江穿境而过,使得小气候温和,而且海拔不太高,适宜发展经济林木。“我的名字里全是‘木’,咱还就瞄准这个产业了。”
说干就干。在考察报告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苗圃、苹果种植基地拔地而起。如今,全乡苗圃种植面积达1383亩,年收入260多万元,周边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和劳务输出的方式,逐步走上增收致富路。
在曲瓦村的经济林木种植园,杨树森从树上摘下一只苹果递到我们手中,“个大、浑圆、皮脆、汁甜”,我们的称赞让杨树森笑得咧开了嘴。“乡政府帮助群众牵线介绍买家、设计包装箱、注册品牌等,苹果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往往还没采摘就预订一空。”他兴奋地说,“最近,我们还和县里的苹果醋加工厂签订了合同,虽然现在年产量只有25吨,但还是供不应求。”
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卡贡乡的人均收入从不到2000元增长至如今的11000多元,翻了近6倍。产业兴旺,当地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近年来,随着村村通工程的推进,“现如今从乡上到宾果村,开车只需要四十分钟,即便最偏远的村落,也24小时不停电。”杨树森喜上眉梢,“‘十四五’期间,县里已经规划在卡贡乡修建沿江公路,一方面便利交通,一方面发展旅游,目前项目已经进入落地阶段。”
沿着澜沧江,拥抱好生活。杨树森对卡贡的明天信心十足,“发展‘木产业’、做活‘水文章’,让乡村振兴路走得更快更好!”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姜峰摄
制图:潘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