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峰(回望三晋 14 :苏峰的烦心事)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进入一九五九年,农村开始缺粮,饥饿的农民愈来愈多;在饥饿的迫使下,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寻找能养活自己的地方。

在孟祥的家乡四川,人们较多的去向是北方农村,也有大量的人群远走新疆。

他的一位要好的初中同学就去了新疆,听说最后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落了户,因为有高中文化受到重视,后来成为了那里的农技人员。

粮食困难对大城市的影响,和农村相比要滞后一些时间。

大众厂的职工,因为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以及定额粮食供应,情况还算不错。

到了六零年下半年,大家开始感受到经济困难的影响。

首先是粮食定量下调,干部每个月只有23斤,更严重的是副食品极度缺乏,油和肉每月都只供应三两。浮肿病开始在职工中蔓延;由于干部的定量低,患病的比例更高,接近工厂干部总数的40%。

孟祥的师傅苏峰最为狼狈。在感情问题上,让她在老商和南京无线电厂王廷宾之间难以抉择。一边是对她千依百顺、穷追不舍,又相处多年、感情深厚的战友;另一边是知痛知热、文质彬彬,令她魂牵梦绕的恋人。

但她毕竟已经到了二十六、七岁年纪,不能再拖了。当王廷宾从南京来太原看她,终于让她作出了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也是最艰难的抉择,随他去南京举行了婚礼。

老商见木已成舟,这才放弃追求。老商知道,苏峰极有可能因此调往南京,必须尽快培养能够接替她的人选,这也是孟祥时常得到机会,外出学习的重要原因。

苏峰从南京回厂后不久,就发现自己怀了身孕,因为王廷宾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苏峰只好同意调往南京,南无厂为此向工厂发来了商调函。

优秀的技术人员谁不想要?

老商曾在解放战争中几经生死,有宽容人的肚量,已经把昔日的情敌看成是可以共事的朋友。他亲自做廷宾的工作,希望廷宾能调来太原;于是,苏峰的工作调动便被拖了下来。

孟祥眼看着自己的师傅怀孕后反应强烈,心中难受,却又爱莫能助。

苏峰的孕期反应刚刚过去,胃口慢慢好了起来,吃的又成了问题,因为23斤的定量根本不能满足肚中孩子和她自身的需要;好在她的工资比较高,便拿出一部分钱到食品店买不要粮票的高价食品,放在枕边,想吃时就取来吃。

那时,国家银行发行的大量人民币不能回收,陈云副总理便想出了一个让货币回笼的方法:用少量外汇进口面粉、白糖和伊拉克密枣,再用面粉和糖做成高级点心,和伊拉克密枣一起在国内敞开高价销售。

饥饿的人们为了充饥,就用辛辛苦苦积蓄起来的人民币去购买,一点也不吝惜,国家也因此达到了回笼货币的目的。

苏峰想吃肉的时候,便找孟祥,要他陪着自己进市里的高价饭馆。过去也就一两元的一餐饭,现在要花十多元钱;就是简单的西餐,一次也要花掉四、五元,苏峰吃起来也觉得心痛。每个月的工资加上王廷宾给她寄来的营养费,全都被她吃进肚子还嫌不够。

对孟祥而言,进高价饭馆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孟祥的工资每月只有36元,扣掉每月必须寄回家的十元后,实际上只有26元,再除去每月的伙食费和日常开支,已经所剩无几;好在每月只陪苏峰进一、两次高价饭馆,还能勉强承受。

眼看产期日益临近,干部科这才同意放人;调回南京不久,就传来苏峰顺利产下一名男婴的消息。她给孟祥寄来了一张婴儿的照片,看见婴儿活泼可爱的小模样,孟祥打心里为她高兴。

让孟祥没有想到的是,分别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苏峰了,只是听说她和王廷宾后来被调到了江西景德镇的三线厂-六零二厂。

大约到了六一年,国家的农村政策开始松动,改变为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停止了无偿调拨;农民要靠下地劳动挣取工分,年终按工分进行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公共食堂也因为断粮被相继撤消,吃饭不要钱的历史也就从此画上句号。

每家每户还按人头分了一小块自留地。别小看了这一小块自留地,勤劳的中国农民在上面精心劳作,靠它的收成弥补了生活物资的严重不足,让自己生存下来,还为随之出现的自由市场,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商品。

不过,党支部一再提醒大家,自留地和自由市场都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它们的存在仅仅是权宜之计,迟早会被取消的。

苏峰调离后,孟祥虽然再也不进高价饭馆,但他仍然需要想办法填饱自己越来越饥饿的肚子;听说火车站旁边有一个自由市场,就和他的徒弟小李一同前去。

小李名叫李治永,是五九年分配来厂的校友,老商让他跟着孟祥学习以塑料模具为主的模具设计。

他们还没有走进自由市场,就听见里面传出的鼎沸、嘈杂、嚷嚷闹闹的人声。

自由市场内到处摆满了日用品,以及从农村运来的各种食物、蔬菜和水果。

他和小李走马观花地看了看,似乎并不关心。当他们看见一个摊位上压着一张粮票,眼睛马上一亮,连忙走了过去。小李拿起粮票细看,原来是山西省地方粮票,问道:“一斤多少钱?”

“四元一斤。”一个面孔黝黑,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回答。

“有没有少?”小李问。

“没有少。”他停了一下,又说道:“买十斤以上可以少一点。”

“少好多?”小李追问。

“给你算三元五吧,不能再少了。”卖票人回答。

“再少点,我们多买些。”小李俨然像一个常进自由市场的买主。

“你到别处问问,我的价已经是最便宜的了。”卖主赌咒发誓地说道。

孟祥和小李离开这个摊位,在市场里转了一大圈后,几经比较,仍然回到了这里,两人合买了十斤山西省地方粮票。

“有全国粮票吗?”孟祥问。

“有。但要四元一斤,一口价。”中年人回答道。

从此以后,不管自由市场搬到哪里,孟祥每隔三两个月就要光顾一次,直到食堂的肉菜和其它副食品供应好转为止。

有了粮票,孟祥就可以时不时买些平价点心,间或进饭馆改善改善生活,直到花光全部工资。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寓居(《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
下一篇: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招生简章发布5天后叫停,双一流办职业本科为何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