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区人民政府 部门介绍 连城乡概况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位置

    连城乡位于临川区西部,乡治所在地距上顿渡公路里程5公里。乡境宛如菜叶状,东接崇岗镇,南连河埠乡,西靠秋溪镇、上顿渡镇,北倚上顿渡,北宽窄,40米宽的福临大道穿境而过,全乡总面积49万平方公里(约合7.36万亩),其中耕地总面积18018亩,人均0.92亩耕地。山地总面积5.9万亩,其中林业面积25920亩,退耕还林面积3610亩。水产面积150亩。耕地占27.4%,水域占11.4%,山丘50%。村庄和道路占11.20%。全乡辖12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有64个自然村,农业总人口19636人,总户数17户,非农业人口80人,41户。均为汉族,全乡农村劳动力786人。013年劳务输出6250人。(全乡总人口58户,0316人,但据乡派出所的数据是全乡共有5837户,543人)

    连城街原名貂桥岗,地处上城吴村与下城,上顿渡之间,民国时期上城建起了一条新街,貂桥岗成为上城与下城必经之地,连上城、下城为一线,“连城”地名,由此而来。清代,乡境属崇仁县颖秀乡三十二、五十四都。民国时期归崇仁县第二区秋溪乡管辖。新中国成立前夕属崇仁县二区连城乡(候昌等个自然村属秋溪乡),新中国成立后仍属崇仁县二区,划分有连城下城,舍头个乡(部分自然村属圆石乡和马岭乡)。合作化时期建有大升、下庄、黄湾、连城、下城、舍头、大桥、候昌个高级社。1958年属崇仁县秋溪公社。1961年成立连城公社和大桥公社,1968年并入崇仁县秋溪公社,1969年随秋溪公社划入临川县管辖,1973年由秋溪人民公社划出,成立连城人民公社。1984月更名为连城乡。

    境内多黄土岗地,整个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境为丘岗地带,西境地势平坦,南端山峦起伏,仙盖山和佛岭的海拔均在百米以上。佛岭主峰海拔186.8米,为全乡最高点。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深冬有霜冻和冰冻,初春往往出现寒潮低温,春夏初高降暴雨或冰雹,并伴有级大风,深夏秋初积温共600310积温共5483。无霜期275天,年降水量1703.7毫米。境内无河流(宜黄河从西北边缘流过),仅有徐坊、沙巷、许坊三条小港,水源较差,水体聚集主要依靠水库和灌渠。

  农作物以水稻,棉花为主,为临川主要产棉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春涝夏干,耕作落后,农业生产日益衰退。新中国成立后,大修水利,先后修建了宜惠渠、上游水库灌渠及连城排涝港、黄湾电排站,从而解除了旱涝灾害。目前全乡共有大小型水库44座,其中小二型水库两座钟坑水库、禾花殿水库,水闸18座,水陂16座,电灌站19个,排涝站个,装机36台,机灌面积占应灌面积的56%。经流境内的宜惠渠灌溉个村农田。加之改进耕作技术,农业生产发展很快,2005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31998亩,粮食总产量14246吨,棉花播种面积2500亩,并在连城下舍村引进了上海绿色园林有限公司花卉苗木基地,面积达70亩,实际进资达2000多万。乡村企业也发展迅速,私营企业有棉花轧花厂、榨油厂,木俱厂、砖瓦厂等10余家。2013年全乡财政总收入29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616元。

  境内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上顿渡至秋溪公路穿过境内,每日有多次班车往返。还建有一条连城街到大桥4.35公里的小泥路。全乡100%村通车,电话装机达90%,通电村达100%,通有线电视的村达70%

  全乡现有初级中学所,教师81人,学生910人。小学12所,教师182人,学生1207人。卫生院所,医务人员29人(含农村12人)。

  乡治所在地连城街建有机关,商店、信用社、学校、医院、粮站、工厂等。

  第二节 历代隶属

  宋绍兴十九年,临川县之惠安、颖秀两乡入崇仁。其中今连城所属之地均在颖秀乡。是时,崇仁属抚州郡。

    元,改郡为路,连城乡境地属抚州路崇仁县管辖。

  明,改路为府,连城乡境地属抚州路崇仁县管辖。

  清,沿用明制,设乡、里、都、图、图直辖村庄,历时260多年未变。清同治时,连城境内共设41个村,11个图。均属颖秀乡和顺里。其中:枧头、嘉庄、古罗坪、井山、封山、舍头、下全、上全、圆石、梓陂、大埠、罗田、公山、山下、石塘、榨下、府前杨、周家仓、吴金、犁牛冈、封段、熊师桥、石鼓村、下舍共24个村分为图,隶属颖秀乡和顺里三十三都。

    上下城(分六村)、徐塘、颜坊、黄铁湾、郑坊(上下二村)、厚坊、湖头、源头、栎村下、堑头、周南、沙坪、北溪、河涯村、前坊、南庄、城北共17个村分为图,隶属颖秀乡和顺里五十四都。

  鲍坊(分新老鲍、又名樟峰鲍),大桥(分两村),头昌等村和白麓、智源、凤山、茅镰、杨坊、下陂、团溪、下坑、冯家、大路、紫溪、田东共15个村分为个图,属颖秀乡和顺里三十二都。

  民国初沿清制。民国17年(1928)始以区、村(里),闾、邻取代乡、里、都、图。翌年,将村(里)改为乡(镇)。民国20月推行保甲制,镇改为保联办事处(简称联保),连城乡设乡公所,属二区管辖,候昌等个自然村属秋溪乡管辖。

  解放后,连城、下城、大桥与秋溪、圆舍、东溪、、大路、马岭、航埠、程坊、洋陂、古塘12个乡属崇仁县二区(区驻秋溪街)管辖,1951年二区又增划舍头、严陂、炉下三乡。

  其中

  下城在1952年属崇仁县下城乡

  下庄、黄湾属崇仁县圆石(舍乡)

  舍头、下舍属崇仁县舍头乡

  大升,全房、大桥属崇仁县大桥乡。1955年后大升改属崇仁县圆石乡,舍房、大桥则并入崇仁县马岭乡。

  候昌属崇仁县大路乡,1951年后并入崇仁县马岭乡。

  合作化时,连城乡境内先后建有连城、下城、黄湾、下庄、舍头、大升、大桥、候昌个高级社。

  1958年高级社分别更名为大队,属崇仁县秋溪公社。

  1961年连城大队划分为连城大队、后坊大队。黄湾大队划分为黄湾大队、下黄大队、舍头大队划分为舍头大队、下舍大队、封家大队。连城、下城、后坊、黄湾、下黄、舍头、下舍、封家个大队改属崇仁县连城公社。大桥大队划分为曹家大队和大桥大队。曹家大队、大桥大队、候昌大队改属崇仁县大桥公社。

  1968年,后坊大队、连城大队合并为连城大队,黄湾大队、下黄大队、下庄大队、大升大队合并为大升大队,舍头大队、下舍大队、封家大队合并为舍家大队,候昌大队、曹家大队、大桥大队合并为大桥大队。

  连城大队、下城大队、大升大队,舍头大队、大桥大队个大队改属崇仁县秋溪公社。

  1969年崇仁县秋溪公社划分临川县管辖。同年舍头大队迁驻地章家窠油榨下。

  1973年复立下庄大队,曹家大队、候昌大队。下庄大队、曹家大队、候昌大队、连城大队、下城大队、大升大队、舍头大队、大桥大队共个大队归属临川县连城公社。

  1975年复立后坊大队、黄湾大队。

  1980年复立大舍大队,下城大队划分为下城大队和邹家大队,至此连城公社共辖12个大队。

  1983年曹家大队更名为金房大队。月,政治体制改革,取消人民公社建制。

  1984年连城公社更名为连城乡人民政府,各大队更名为村民委员会。到目前为止,连城乡有大升、大庄、黄湾、后坊、连城、下城、下舍、舍头、金房、大升、头昌12个村委员会,81个村民小组(自然村64个)。

   村组介绍

  第一节 连城村民委员会

  位于连城乡中部,东境为丘岗,西境地势平坦。有个自然村,个村民小组。694户,2580人。1824亩耕地,主种水稻。新中国成立前后均属崇仁县连城乡。合作化时期建有连城高级社。1958年成立连城大队,属崇仁县秋溪公社,1961年改归崇仁县连城公社,1968年复入崇仁县秋溪公社,1969年划入临川县管辖,1973年属临川县连城公社,1984月更名为连城村民委员会。驻地连城。

    系乡政府和村委会驻地。位于上顿渡南偏东5.7公里的丘岗坪地上。242户,852人。其中下街128户,451人;上街114户,401人,此地原名刁桥岗,1909年,吴新喜从本地上顿渡迁此开店经商,尔后附近村民相继迁入,形成圩集,初为露水集(即每日早晨集市,后改每月集市九日,农历每旬为集市日,因界于上城、下城之间,取名连城。

    位于连城东北偏北0.6公里的丘岗坪地上。94户,318人。胡姓从本县城前胡家迁此,历经12代。

  黎家湾 位于连城南偏东0.3公里的田塅中。114户,401人。原有黎姓居住,后胡姓从宜黄县北门车上胡家迁此,历经代。

    位于连城南公里的田塅中,289户,1125人。村为四个部分,分别居住曾、吴、黄、阮四姓,其中黄家53户,251人;吴家102户,400人;阮家67户,231人;曾家67户,243人;黄姓定居最早,《黄氏宗谱》载,黄浦于南宋宝祐年间从本地舍头迁此。

  曾家油榨下 位于连城南1.5公里的田塅中。26户,133人,。此地原有油榨坊,曾姓人本地上城迁此定居,取名曾家油榨下,历经代。

  第二节 邹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连城乡北部,张(家)秋(溪)公社纵贯境中,地势平坦。含下城自然村一部分,个村民小组。339户,1357人。1067亩耕地,主种水稻。新中国成立前属崇仁县连城乡,新中国成立初属崇仁县舍头乡,1952年以后属崇仁县下城乡。合作化时期为下城高级社,1958年为崇仁县秋溪公社下城大队,1961年属崇仁县连城公社,1968年重入崇仁县秋溪公社。1969年划入临川县管辖,1973年为临川县连城公社下城大队,1980年成立邹家大队,属临川县连城公社。驻地下城,下城邹姓村民属此大队,故名邹家大队。1984月更名为邹家村民委员会。

    系邹家和下城两个村委会驻地。位于连城北偏东1.5公里的丘岗坪地上,东靠张(家)秋(溪)公路。《邹氏九修宗谱》载,元至元年间邹千三从河埠大邻邹家迁此。

  第三节 下城村民委员会

  位于连城乡北部,张(家)秋(溪)公路纵贯境中,地势平坦。366户,1436人。个自然村及下城自然村一部分,个村民小组。1417亩耕地,主种水稻。驻地下城,故名。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均属崇仁县连城乡,1952年以后为崇仁县下城乡。1952年以后为崇仁县下城乡。合作化时期为下城高级社。1958年成立下城大队,属崇仁县秋溪公社,1961年成立下城大队,属崇仁县秋溪公社,1961年划为崇仁县连城公社,1968年并入崇仁县秋溪公社。1969年划为临川县管辖,1973年属临川县连城公社。1984月更名为下城村民委员会。

    位于连城北偏东2.5公里的田塅中。14户,87人。《冯氏宗谱》载,明嘉靖年间,冯朝作从河东城上冯家迁此。村庄原名栎树下,后以姓改称冯家。

    位于连城北偏东公里的田塅中。31户,138人。娄姓从河东娄家洲迁此,历经代。

  源头村 位于连城东北偏北2.6公里的丘岗南沿。59户,297人。村前小港源于此村所处的丘岗,故名源头村。周姓从河东排楼周家迁此。

    位于连城北偏东1.3公里的田塅中。25户,111人。杨姓从崇仁县竹册杨家迁此,历经16代。村址在杨姓所有田塅之南,因名南庄。

      位于连城北1.2公里的田塅中。57户,298人。颜姓开基,故名颜坊,尔后章姓从秋溪园石上章迁此,沿用旧名。

  另外此村还有江家31户,125人;吴家39户,159人;谢家60户,221人。

                        

  第四节 后坊村民委员会

  

  位于连城乡北部,张(家)秋(溪)公社横穿境中,地势平坦。有个自然村,个村民小组。694户,2580人。1534亩耕地,主种水稻。新中国成立前后均属崇仁县连城乡。合作化时期为连城高级社。1958年为崇仁县秋溪公社连城大队,1961年成立后坊大队,属崇仁县连城公社,1968年并入连城大队,属崇仁县秋溪公社。1969年划入临川县管辖,1973年隶属临川县连城公社,1975年复立后坊大队。驻地前刘。境内前刘,背刘等自然村原统称后坊,故名后坊大队。1984月更名为后坊村民委员会。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连城西0.7公里的田塅中。71户,269人。刘氏从崇仁县城西刘家迁此,历经26代。按村向定位,此村在背刘(与前刘同时建村)之前,因名前刘。

  村东50米有后坊邹家,67户,231人。

    又称车溪华家。位于连城北偏西1.1公里的田塅中。60户,262人。《华氏宗谱》载,华岳五于明永乐年间从河东罗坊华家迁此。

  李家园 位于连城西北偏北2.1公里的田塅中。62户,220人。《魏氏宗谱》此地早为吕姓的庄园,故名吕家园(后人讹传为李家园)。魏仁思于清乾隆年间从本地侯昌官山迁此。沿用旧名。

   头 位于连城北偏西0.7公里的田塅中。43户,185人。邹姓从本县华溪邹杨湾迁此,历经14代。此地原有座寺庙,在竹堑之中,名堑头庵,邹姓建村后,亦取用堑头为村名。

    位于连城西0.8公里的田塅中。71户,269人。刘氏从崇仁县城西里刘家迁此,历经26代。以村向定位,此村在前刘(与背刘同时建村)之后,因名背刘。

    位于连城西南偏西公里的田塅中。60户,281人。杨姓从崇仁县竹山杨家迁此,历经14代。原名前坊(按村向定位,村址在后坊邹家、前刘、背刘之前得名),后人讹传为全坊。

  此外,该村还有曾家67户,243人;油榨下26户,133人。

  第五节 下庄村民委员会

  

  位于连城乡西部,西临宜黄河,地势平坦。有个自然村,个村民小组。351户,1274人。773亩耕地,水稻和棉花兼种。新中国成立前属崇仁县连城乡,新中国成立后属崇仁县园石乡。合作化时期建有下庄高级社。1958年成立下庄大队,属崇仁县秋溪公社,1968年为崇仁县秋溪公社大升大队。1969年划入临川县管辖。1973年复立下庄大队,属临川县连城公社。1984月更名为下庄村民委员会。驻地下庄。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连城西偏南2.6公里的田塅中。有个村民小组。224户,818人。此村早居王、邹二姓,原名嘉庄。尔后章姓迁此,《章氏宗谱》载,章信可于明洪武年间从本地井山章家来此定居。嘉庄谐音为下庄

    古罗坪 位于连城西偏南公里的田塅中。66户,251人。《许氏宗谱》载,许种于南宋嘉定年间从秋溪下坑许家迁此。村西原有座平矮丘岗,名古罗坪。许姓建村后,亦以此取村名。

    原名府前杨家。位于连城西南偏西2.8公里的田塅中。61户,245人。《杨氏宗谱》载,杨克明于南宋宝祐年间从抚州青云峰迁此。

   第六节 黄湾村民委员会

  

  位于连城乡西北部,西临宜黄河,地势平坦。有个自然村,个村民小组。608户,2272人。1710亩耕地,主种水稻。新中国成立前属崇仁县连城乡,新中国成立后属崇仁县园石乡。合作化时期建有黄湾高级社。1958年成立黄湾大队,属崇仁县秋溪公社。1961年划为黄湾和下黄两个大队,均属崇仁县连城公社。1968年,黄湾、下黄两大队并入崇仁县秋溪公社大升大队,1969年划入临川县管辖。1973年属临川县连城公社,1975年复立黄湾大队。驻地原为黄铁湾,故名黄湾大队,驻地迁下黄后,大队名称未变。1984月更名为黄湾村民委员会。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连城西偏南1.8公里的田塅中。117户,428人。《黄氏宗谱》载,黄朗从本县秋溪园石刁峰(即岭上)迁此,时在元至正年间。此村原名玉溪,按水流向,在上黄之下,后改名下黄。又称玉溪黄家。

      位于连城西北偏西公里的宜黄河东岸田塅中。44户,154人。此地原为宜黄河沙洲,故名洲上。杨姓从本县河西吕坊迁此,故又称吕坊洲上,历经70年。

  村西南300米有黄湾洲上村。黄姓村民来自本地黄铁湾。村西南500米有吴家村。村民来自本地上城吴家。

    位于连城西北偏西1.8公里的田塅中。43户,174人。陈姓从崇仁县桃里陈家迁此,历经22供销。此村早建有有砖瓦窑,故名窑上

  黄铁湾 位于连城西1.8公里的田塅中。163户,650人。《黄氏宗谱》载,此村原居周姓,初名徐塘。元至元年间,黄孟华从宜黄县军山迁此。因村址在宜黄古道拐湾处,故改村名为黄铁湾。

  村西北100米有港下村。67户,254人。黄姓村民来自本地黄铁湾。

    位于连成西南偏西2.2公里的田塅中。104户,502人。黄姓从本地下黄迁此,时在明永乐年间。原名河汇黄村。按水流向在下黄之上,后改名上黄。

  此外,该村还有西边村70户,321人。

                       第七节 舍头村民委员会

  位于连城乡东部丘岗地带。有个自然村,个村民小组。304户,1184人。1768亩耕地,主种水稻。新中国成立前属崇仁县连城乡,新中国成立后属崇仁县舍头乡。合作化时期建有舍头高级社。1958年成立舍头大队,属崇仁县秋溪公社,1961年划分为舍头、下舍、封家三个大队,均属崇仁县连城公社,1968年合并为舍头大队,属崇仁县秋溪公社。1969年划入临川县管辖,1973年属临川县连城公社。大队原驻舍头村,故名舍头大队,1969年驻地迁章家窠油榨下,大队名称未变。1984月更名为舍头村民委员会。

  章家窠油榨下 系舍头和下舍两个村委会驻地。位于连城东南偏东2.1公里的丘岗上。此地原名章家窠。无人居住,1968年,大队兴建油榨坊于此,取名章家窠油榨下。1969年以后又相继建有大队部、小学校、代销点等单位。无固定居民。

    又称谢家,位于连城东南1.4公里的丘岗上。34户,139人。郑姓开基,故名郑坊,后谢姓迁入,又称谢家,。《谢氏宗谱》载,谢德三于明天启年间从本地上城迁此。

  舍头村 位于连城东南公里的丘岗南沿。31户,110人。《黄氏宗谱》载,黄湘于南宋淳熙年间从丰城县允江迁此。革命先烈黄培刚故里。

      位于连城东南3.1公里的丘岗南沿。86户,319人。《封氏宗谱》封世治于南宋绍兴年间从本县河埠黄相桥封家迁此。

    位于连城东南,66户,272人。其中上廖家位于连城东南3.8公里的丘岗南沿。《廖氏宗谱》载,明成化年间,廖盛周从本地下廖家迁此。按地势定位,此村在下廖家之上,故名上廖家。下廖家位于连城东南偏南4.2公里的丘岗南沿。《廖氏宗谱》载,廖益章于南宋祥兴年间从南丰县双井迁此。原名北溪。上廖家建村后,按地势定位,此村在上廖家之下,改名下廖家。

    位于连城东南偏南3.8公里丘岗南沿。34户,139人。《吴氏宗谱》载,吴德刚从宜黄棠荫迁此,时在元大德年间。                            第八节 下舍村民委员会

  位于连城乡东部丘岗地带。有个自然村,个村民小组。275户,1022人。1505亩耕地,主种水稻。新中国成立前属崇仁县连城乡,新中国成立后属崇仁县舍头乡。合作化时期为舍头高级社。1958年为崇仁县秋溪公社舍头大队,1961年成立下舍大队,属崇仁县连城公社,1968年并入舍头大队,属崇仁县连城公社,1968年划入临川县管辖,1973年属临川县连城公社,1980年复立下舍大队。原大队驻地为下舍,故名下舍大队,驻地迁章家窠油榨下以后,大队名称未改。1984月更名为下舍村民委员会。

    位于连城东偏南公里的丘岗东南沿。70户,254人。全姓从浙江省钱塘迁此,历经26代。原名井山全家。因与上全(原亦称井山全家)重名,故改称下全(按地势定位,在上全之下)。

    位于连城东北偏东公里的丘岗东南沿。25户,96人。全姓从浙江省钱塘迁此,历经26代。原名井山全家,因与下全(原亦称井山全家)重名,故改称上全(按地势定位,在下全之下)。

    下  位于连城东2.2公里的丘岗南沿。29户,101人。《吴氏宗谱》载,吴德厚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九月从宜黄县棠荫下吴迁此。

  荣斯桥 位于连城东偏南3.2公里的丘岗南沿。25户,107人。此村早居熊、饶二姓,后李姓从崇仁县谙源迁此,历今11代。因村前有座古石桥,名荣斯桥,此村因桥得名。

    又称井山章家。位于连城东南2.8公里的丘岗东南沿。95户,345人。《章氏七修宗谱》章廷芝从崇仁县航埠红桥迁此,时在元至元年间。

  第九节 大升村民委员会

  位于连城乡西部,地势平坦。有7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565户,2176人。1568亩耕地,主种水稻。新中国成立前属崇仁县连城乡,新中国成立初期属崇仁县大桥乡,1955年以后改属崇仁县园石乡。合作化时期建有大升高级社。1958年成立大升大队,属崇仁秋溪高级社,1961年改属崇仁县连城公社,1968年并入崇仁秋溪公社。1969年划为临川县管辖,1973年属临川县连城公社。以美好愿望取名,从高级社至今一直沿用大升名称。驻地周南榨下。1984年更名为大升村民委员会。

  周南榨下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连城西南2.5公里的田塅中。104户,402人。此地原名白沙坪,本地河汇周村周姓在此开油榨坊,此地在河汇周村之南,故名称周南榨下。尔后,黄姓从本地上黄迁此,历经18代。沿用旧名,又称沙坪黄家。

  村东20米有一村,名黄鹤仙。32户,149人。

  老 余 位于连城西南偏西2.2公里的田塅中。122户,456人。余姓从波阳县仙潭余家迁此,历经24代。原名余家,新余分迁建村后,改名老余。

  新 余 位于连城西南偏西2.6公里的田塅中。58户,243人。余姓从本地老余迁此,故名新余,历经20代。

  肖 家 位于连城西南3.3公里的田塅中。107户,350人。《肖氏宗谱》载,肖觐光从河东龚家渡迁此,时在清康熙前期。 

  谢 家 位于连城西南偏南2.5公里的田塅中。142户,576人。谢氏从浙江省在台县乌泥港迁此,历经27代。又称枧溪谢家。

  第十节 金房村民委员会

  位于连城乡西部,境内中部地势平坦,东部、西部为丘岗。有5个自然村及大桥自然村一部分,7个村民小组。313户,1205人。1619亩耕地,主种水稻。新中国成立前属崇仁县连城乡,新中国成立初期属崇仁县大桥乡,1955年划归崇仁县马岭乡。合作化时期为大桥高级社。1958年为崇仁县秋溪公社大桥大队,1961年成立曹家大队,属崇仁县大桥公社,1968年并入大桥大队属崇仁县秋溪公社。1969年划入临川县管辖,1973年复立曹家大队,属临川县连城公社。因本县大队重名,1983年更名为金房大队,以驻地金房油榨下得名。1984年8月更名为金房村民委员会。

  金房油榨下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连城南3.2公里的丘岗南沿。161户,505人。1930年,本地大桥许姓金房族村民在此建油榨坊,取名金房油榨下,现有油榨坊、小学各一所,并建有村委会办公楼房。

  石 塘 位于连城南2公里的丘岗南沿。29户,168人。村西北原有一口石塘,村名缘由于此。许姓从本地大桥迁此,历经10代。

  曹 家 位于连城南偏西4.3公里的丘岗南沿。62户,202人,曹姓从本地沙坪肖家迁此,又名殿上曹家。

  朱 司 位于连城南2.5公里的丘岗南沿。12户,62人。朱姓从龙溪下津渡迁此。

  丰 塅 位于连城南偏东2.8公里的丘岗南沿。23户,94人。黄姓从崇仁县三角塘迁此,历经11代。村前丘垅田塅水源好,故称丰塅,此村由此得名。

  冷水坑 位于连城南偏西3公里的丘岗西沿。26户,178人。村东南有一个长年不干的泉水坑,此村因名冷水坑。《黄氏宗谱》载,黄景康从本地舍头迁此,时在南宋咸淳年间。

   

  第十一节 大桥村民委员会

  

  位于连城乡南部丘岗地带。有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16户,1189人。1818亩耕地,主种水稻。新中国成立前属崇仁县连城乡,新中国成立初期属崇仁县大桥乡,1955年以后并入崇仁县马岭乡。合作化时期建有大桥高级社。1958年成立大桥大队,属崇仁县秋溪公社。1961年成立崇仁县大桥公社,大桥大队属此。1968年并入崇仁县秋溪公社。1969年划入临川县管辖。1973年属临川县连城公社。1984年8月更名为大桥村民委员会。驻地大桥。

  大 桥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连城南偏东3.7公里的田塅中。287户,894人。《许氏十一修宗谱》载,许日骑从秋溪大路下坑迁此,时在南宋乾道年间。村北有座石拱桥,称大桥,村名源于此。革命先烈许瑞芳故里。

  下 陂 位于连城南偏东4.3公里的丘岗南沿。12户,67人。邹姓从本地后坊邹家迁此,历经8代。村东小港下游建有一座水陂,此村因名下陂。

  北坑村 又称港背。位于连城东南偏南4.8公里的丘岗南沿。17户,48人。《许氏十一修农谱》载,许德修于清同治年间从本地大桥迁此。村前丘城名北坑。此村由此得名。

  第十二节 侯昌村民委员会

  位于连城乡南端丘陵地带。仙盖山和佛岭立于南境。有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19户,826人。1569亩耕地,主种水稻。新中国成立前属崇仁县秋溪乡,新中国成立初属崇仁县大路乡,1951年以后归属崇仁县马岭乡。合作化时期建有候昌高级社。1958年成立侯昌大队,属崇仁县秋溪公社,1961年属崇仁县大桥公社,1968年并入大桥大队,划入崇仁县秋溪公社。1969年划入临川县管辖,1973年复立侯昌大队,属临川县连城公社。大队原驻侯昌,因名侯昌大队。大队驻地后迁鲍家,名称未变。1984年8月更名为侯昌村民委员会。现大多数人简称为头昌。

  鲍 家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连城南偏东5.5公里的丘岗南沿。35户,135人。鲍姓由丰城县迁此,历经32代。

  李 针 位于连城南4.5公里的丘岗南沿。84户,328人。李姓从秋溪彭源迁此,历经32代。

  田 东 位于连城东南偏南5.5公里的丘岗东南沿。5户,30人。村处田塅之东,故名田东。曾姓崇岗长岗曾家迁此,历经14代。

  候 昌 位于连城南偏东6公里的丘岗南沿。62户,222人。候姓开基,以始迁人修昌命村名,现居许姓。《许氏宗谱》载,许端礼于元大德年间从秋溪下坑许家迁此。村名袭旧。

  王 篾 位于连城南偏东7.3公里的丘岗南沿。30户,129人。以村西南王篾桥命村名。许姓从本地大桥迁此,历经6代。

  白 麓 位于连城南偏东7.6公里的白麓山窠里,此村因名白麓。5户,37人。《黄氏宗谱》载,黄姓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从本地杨坊坑(已毁)迁此。

来源: 临川区连城乡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坎布拉游玩攻略 坎布拉门票多少钱 -
下一篇:哈尔滨客运站咨询电话_便民生活_哈尔滨客运站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