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
人不知养护之法正气必损,病发必重。当察六经而别之。
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肝气受损,阳气不得升,脾胃不能得其温养反受克伐,故飱泄。心气不和,阴气失位,故寒热如疟。肺气不敛,阴不得长,反化痰饮,故咳。肾气失藏,阳气失位,故发温热之病。后世注家多舍直而就曲,反使此意不明。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逐日之法,论中未载,要当以华佗之论:伤寒始得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炙即愈。若不解者,至二日在肤可法针,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若不解者,至三日在肌,复发汗则愈。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则愈。若更困,藜芦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视病尚未醒者,复一法针之。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则可下也。
内经热论每日一经,思其日做为曰,亦通。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此述编纂之本意。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示人治法之众,非仅汤液一途。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病热者,正以当藏不藏,阳气失位而致,虽甚不死者,正以阴津未亏,阳气有返乡之日。故伤寒论所重者保津液为最。
两感者,一为外邪扰动,气机不调,阳失其位,三阳多见。一为精气妄动,正气亏耗,阳浮不藏,三阴多见。阴阳同病,精气大亏,故死者多。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何以先犯太阳?外邪侵扰,人之正气必起而抗争,正气之本在肾中之阳与心中之阴。心肾俱为少阴,少阴之上为太阳,故初起太阳见症多。若少阴正气亏耗,亦有直犯少阴者。
脉浮者,正气聚集于体表抗邪之象。尺寸之寸口与尺中而言。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二日阳明者何?脾胃化生水谷精气,以养人身正气,若以先天为阳,则后天为阴,邪在太阳不尽,必与之相持,水谷精气则成为决胜负的关键。阳明多热症,以邪耗水谷精气而致。
脉长,论中做脉大,皆洪盛之象。以见正邪交争之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