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关系,我前往上剧场观看“宝岛一村”的计划一再被延后,终于这次算是如愿进村了。
正中间的座位,上剧场的座位设计每一个几乎都是无遮挡的
我一直对于一些在真实大时代背景下描写微观生活的影视作品很有兴趣,比如 HBO的“ROMA”,比如著名的 “阿甘正传”,还有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而“宝岛一村”的故事也就开始在“人间正道是沧桑”故事的结束。
如何能够在不过多剧透的前提下描述自己的观后感呢?(此处长考了25分钟……)
这是一部好剧,四小时时间内,讲述了前后四十多年,三个家庭的故事。剧情,道具,舞美以及演员的表演都是浑然一体。我说不出什么具体的术语,但是在舞台上的表现出来的整体感觉,确实让人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在这历史的洪流中,人生随之起伏的点滴。
身处大时代的人本身可能无法意识到时代的变化会对自己带来什么,我们常常会说当年那个时代怎么样怎么样,人是不是很苦很辛苦,其实,或许身处当时的人本身也意识不到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因为,所谓“苦”与“累”也都是比较出来的。我想,眷村的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当时的想法就是活下去,早日回家。而在那样的时代里,大家经历的从四面八方来客演化为一家人的人生经历。
眷村的人们,经历了“暂时住一住”,“再多住一住”,“什么时候回去”,“还能回去吗?”,“可能回不去了吧?”这样的心路历程。最后,即使是能够回到家乡,也只是相聚话别离,痛哭一场,因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而人,却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回到眷村。就如同剧中如云跟子康讲的那样“一大早一个20锒铛的小伙子出门,天黑了,一个老头子回家了”。在时代的潮流下,人的一生又是何其的短暂,稍纵即逝。
全组谢幕,看到赖声川上台我还是蛮激动的
一部优秀的作品要达到的效果也就是除了引起观众的共情,笑中有泪之外,引发不同的思考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而“宝岛一村”做到了。回家的路上,我与太太就一起就自己观看后的不同视角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
1,老赵 改名字的时间线问题
2,如云究竟爱谁的问题
3,老周的性取向问题
最后,讨论结束在“要不下一次我们再看一遍吧?”的话语中。
确实,值得再看一遍,因为,人生只有一次。而明天的事情我们不确定,在这个历史的潮流下,自己也许什么都不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可以再看一次“宝岛一村”的话,那么第二天,就能吃到香喷喷的“天津包子”。
人手一个,童叟无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