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广东原本没有那么多市,许多是在80-90年代的行政区划大调整中拆分出来的。
地级市过多造成的问题之一,便是无法“雨露均沾”,各地都在对有限的行政资源进行竞争。这一问题的突出典型便是潮汕地区。即现在的广东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
▲被拆分前的汕头市
以至于现在汕头、揭阳、潮州三市在广东省内经济排名靠后。
多年来,民间关于“三市合一”的呼吁就不曾停息过,而有人更是把这次拆分说是一次“最失败的行政区划调整之一”。
潮汕民系是广东三大民系之一,而潮汕话属闽南语的一支。
潮汕地区深受闽南文化的影响,这与当地独特地理位置有关。
▲东南地形
▲莲花山脉把潮汕地区和广东其他地区隔开
秦汉最开始在潮州地区设置揭阳县,当时整个岭南地区开发缓慢。晋代在揭阳县地域上设义安郡,治所海阳县,也仅有一千户人。
潮州虽然属于岭南地区,但潮州地缘上和福建更紧密,因此潮州先后五次在广东(岭南道)和福建(江南东道)之间摇摆,一直到唐中期后才固定归属广东(岭南道)。
唐宋之间的中原战乱使移民成为热潮。潮州不断吸收着来自福建的移民,人口从唐朝的5万人上升到南宋的65万。
▲韩江水系
1121年,析治所海阳县复置揭阳县,潮州当时下辖海阳、潮阳、揭阳、程乡共四个县。
到了元代,潮州设潮州路,此时潮州地区已经形成“舶同瓯吴及诸藩国”的繁荣局面。
这一时期,潮州行政区域基本定型,后来的清朝也延续了潮州府。稳定的建制形成了潮州地区较强的民系和文化认同。
▲明代潮州府
潮州人第一次海外移民潮发生在乾隆嘉庆年间。1780到1860的80年间,潮州人的海外移民至少有30万人,而嘉庆时期(1796-1821)的潮州仅有200万人。
▲中国的东南亚移民路线
二、汕头崛起
而随着近代的到来,潮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开始出现转变。
汕头的真正兴起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根据《天津条约》,汕头于1860年成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大量外国进口商品从汕头进入广东,再发往全国。
随着汕头深水港的修建,深水汽船取代浅滩帆船,汕头到新加坡的时间从一个多月减少到一个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汕头已经逐渐成为潮州最重要的港口和广东第二的经济中心。年贸易总值在全国排名前十,次于广州、上海、青岛、汉口等地。
19世纪末,海阳县村庄数量也从清中期的118增长到646个。通过两地分工,海阳连接着内陆商业,汕头负责对外贸易。
潮汕铁路是当时中国营业状况最好的铁路之一,“潮汕”一词也随着铁路这张流动的名片而传播开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废除“府”,由省直接管理县。
1930年,汕头成为广东省第二个建制市(由澄海县析出),可见汕头地位之重要。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每年来往洋船舶和艘次都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上海、广州,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
▲汕头港30年代的贸易(单位:国际元)
原潮州府地区则设置“潮汕专区”,治所潮安县(海阳县于1914年改名潮安县)。
此外,从“潮州”到“潮汕”名称的变动,打破了古代单独以“潮州”作为府/地级单位的名字,首次在行政名称中使用了“潮汕”。
▲50年代的汕头专区,治所汕头
由于行政管理体制较为混乱。1983年,广东全省进行“地市合并”,即合并地区与省辖市,统一变成地级市。
但汕头市的体制还没“屁股坐热”,就碰上了一些新的机遇、新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分别设立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由于临近港澳,贸易环境极佳。汕头则有些特殊,是广东唯一不邻近港澳的特区。
更特殊的是,与深圳、珠海两个面积较小的“微型”城市相比,汕头市全域面积达11000平方公里。而汕头市被划分为经济特区的面积处于末位,特区范围小和行政管理乱,逐渐限制了经济增长速度。
而汕头特区则隶属汕头市,没有实行一套班子。汕头市不仅需要管辖52平方公里的特区,还包括非特区的八县一市及城区,和其他特区兄弟大相径庭(深圳辖特区和宝安县,珠海辖特区和斗门县)。
汕头领导层希望能将特区面积扩大,最好能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
经向上级的请示,汕头得到一条“不成文规定”:特区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市区,但汕头除了市区外,只能附带一个下辖县。深圳、珠海、厦门特区都是如此。
第一个是将汕头市“一分为二”,即拆分两个地级市。毫无疑问,鉴于潮汕地区古代史长期的中心都是潮州市(潮安),因此两个地级市名额只能是汕头和潮州。
▲一分为二的话,惠来去潮州(潮安)办事不方便
其中揭阳、普宁、潮阳三县最具资格,经济实力也不相上下,三县之间的争夺也已经是半公开化。
▲揭阳市,榕江穿城而过,可直达汕头港
▲得到批复
21世纪后,汕头只留下一个海岛县——南澳县,其余地区均完成县设区,也算是遵守了这套“不成文规定”。
随着原地级汕头市被“一分为三”,汕头特区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实现“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
在当时的预期下,本以为“潮汕分家”之后,汕头能集中精力发挥特区的作用,但汕头后来的经济一直低速增长。汕头GDP的增长倍速一直落后于深圳和珠海。
汕头经济增长速度不如省内其他两个特区。首先是客观因素,深圳珠海拥有直面港澳的地缘优势。
而汕头市“一分为三”,也对汕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副作用。因为改革开放后汕头直接吸收的外资中,70%-80%是潮汕籍侨资。
而分家后,三市各自去游说招商引资,自成中心,导致资源无法集中,加剧三市对有限资源的竞争。
▲2021年,三市GDP均排在广东中下游水平,汕头11位,揭阳13位,潮州20位
当地人戏称:“1860年开埠的汕头领先其他特区一百年,却在一夜之间拆没了,特区变成特困区。”
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小城市互相发展、竞争资源,导致“1+1+1<1”的局面。重新合并潮汕地区的呼声逐渐兴起。
但改革开放数十年来,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调整行政区划牵一发而动全身。许多提案和民间呼声往往都不了了之。
▲机场位于三市之间
▲三市打造一小时生活圈
但如今,汕头特区的发展效果大打折扣,机场与主要高铁站等枢纽都位于“市外”,汕头也无法很好发挥粤东中心城市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