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休闲游将迎来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首个客流高峰
三年,南京休闲农业的逆境破局之路
泡温泉、赏梅花、采草莓、住民宿……近日,南京市发布春节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精品路线。今年春节,南京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将迎来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第一个客流高峰。
三年来,全国文旅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南京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们从未停止脚步。据调度,从2020年起,三年来南京休闲农业接待游客人次分别为3002万、3310万、3400万,综合收入从105亿元增长至125.8亿元,实现稳中有升。
三年来,南京休闲农业在危机中寻求机遇,在逆境中转型发展,积蓄力量、寻求新变,等待这个冬季里的一场厚积薄发的“质变”,迎接朝气蓬勃的春天。
谋求转型,跨界闯关破茧成蝶
肖月舒至今都记得去年3月份的一个夜晚。随着手机里不断传来提醒,当晚十几个旅行团取消了订单,涉及1000多号人。她一晚上都无法安睡,“当时就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肖月舒是溧水和凤·梦华苑的营销部经理,园区种植3000余种国内外精品苗木花卉,门票是企业最大的收入来源,通常2月下旬到5月是园区的客流高峰,占据全年营业额的七八成。但疫情影响下甚至一两个月都没什么客流量。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猛然袭来。
去年7月,她带着园区的几个导游,突破种种心理障碍开始跨界做直播,尝试线上卖门票、花草,寻求生存空间。对着镜头练了45天,话术背得滚瓜烂熟,但第一场直播时,她还是紧张得经常不知道如何接话。
锻炼一段时间后,他们逐渐开始自如地面对镜头。中秋节前几天,4场直播卖出了8000多张门票,让他们顿生强烈的成就感。直播把线上的客流引到线下,一条新的销售渠道豁然敞开。“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支撑了我们度过那段艰难时期。今年人流量会恢复,我们会继续延续这一模式,还会面向亲子群体引入精油手作体验的活动,提高人流量。”
张思洋也在探索全新的方式。他创建的南京简诺种植专业合作社用小龙虾闯出了大市场,但由于疫情影响下销售市场萎缩、养殖成本增高等原因,企业效益减少了一半。去年他开始摸索三产融合,“现在国家要求加强孩子们的劳动教育,农业经营主体有条件有优势做落地推进。”他以水产基地为依托拓展研学活动,孩子们来基地垂钓、烧烤、煮大锅灶、举行篝火晚会,玩得不亦乐乎。
“去年9月下旬开始到现在,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接待人次也有3000人次,一开团就是两三百个孩子,比我预期好很多,这一步走对了。”张思洋笑道,今年3月新拓展的几百亩樱花基地将全面开花,预计将带来更多客流量。
转“危”为“机”,抢占风口逆势而上
在大马营开展的春节主题活动将让南京浦口响堂这个小山村热闹起来。这个诞生在疫情期间的“响堂计划”项目,还没建设完成就早已打造出一系列网红“IP”。
在响堂大马营,市民在帐篷下亲近自然。受访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