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兹卡(你不知道的贵州 | 自称“毕兹卡”,源自古代巴国的民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土家族是居住在湘鄂渝黔交界的一个古老民族,自称“毕兹卡”。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武陵山脉

对于这个民族的族源,研究者提出了众多的看法,如巴人后裔说、土著先民说、乌蛮说、江西迁来说等等。


众多的土家族族源看法中,乌蛮说与贵州密切相关。这种说法认为土家族先民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一部。据历史记载,中唐以后,越嶲(三国时期郡名,今四川西昌地区)一带的“乌蛮”曾进入贵州西北部。当地土著一部分被其征服,就是“白罗罗”称谓的起源。罗罗即乌蛮,是现代彝族的先民。另一部分与他们进行长期的斗争,最后被迫迁入湘西和云南。“土家”这个名称即是对新侵入的“乌蛮”而言。

毕节市

此外,贵州的毕节市,是一个彝语音译的地名,毕节实为彝语“毕兹”的另一种记音。(道光年间)《大定府志·夷志》中说:“比跻(毕节)系白罗罗之名,因号其地为比跻,久之讹为毕节。比跻,地与水西、乌撤、播勒三家界相联,三家俱来越占,比跻逃至募役司,后又遁至镇雄府,家焉。”(元朝年间)《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也说今贵阳、惠水之间有“必际”一族。“比跻”“必际”即“毕兹”,和土家族的自称相近。土家族的语言与西南彝族比较接近,也是土家族来自贵州的一个佐证。

当然,乌蛮说只是一家之言,不是土家族族源的主流说法。而巴人后裔说,自从民族学家潘光旦先生所著的《湘西北的“土家”和古代的巴人》发表以后,土家族的主体为巴人后裔的观点一直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对于这一观点,许多研究者都从文献考据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入手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基本上理清了巴人的来源、迁徙、流变情况。即是说早在商、周时代巴人就生活在鄂西南的清江流域,殷墟甲骨文中记载的“巴方”就是古代巴族。商朝末年,巴人还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因功封为巴子国。春秋战国时期,巴人与东边的楚国时战时和,双方交往密切,文化相互渗透。后来,在楚国威迫下,巴国不断向西南退却,直到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根据巴人后裔说研究贵州土家族的族源问题,自然就得考虑贵州土家族和巴国的关系。据研究,今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地区,古代时为巴国南部领地,其族源与古代巴人有关。《华阳国志》在记载巴国疆域时指出:“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据考证,鱼复即今重庆奉节,僰道即今四川宜宾,汉中即今陕西汉中,涪即今涪陵,“黔”应该是指靠近重庆的今黔东北部分地区。由此可见,今天贵州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属于巴国的版图。

秦实现统一后,在原巴人故地设巴郡、黔中郡、南郡。汉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史书把当时活动于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通称为“巴郡蛮”“南郡蛮”和“武陵蛮”。三国时,“武陵蛮”又称为“五溪蛮”。“五溪蛮”中既有土家族的先民,也有苗、瑶、侗等族的先民。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的分裂,各族大混杂,巴人的迁徙也很频繁,东边一直扩迁到鄂东北和河南东南部,所以史书记载也很混乱,有“酉溪蛮”“零阳蛮”“建平蛮”“巴建蛮”“酉阳蛮”“宜都蛮”等称呼。

唐宋时期,把居住在渝鄂湘黔交界地的土家族先民以地名命族名,称为“夔州蛮”“信州蛮”“彭水蛮”“施州蛮”“辰州蛮”“石门蛮”“溪州蛮”“高州蛮”等。至宋代,史书上为了区别其他少数民族,则把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冠以“土兵”“土人”“土丁”等名称,这些称呼的出现,标志着土家族这一人们共同体已初步形成。

土家族吊脚楼

元、明、清三朝,中央王朝在今土家族居住区普遍实行土司制度,使居住在渝黔湘鄂边的“土人”基本上稳定下来,加速了土家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形成。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汉族大量迁入后出现的。宋代以后,汉族逐渐迁入武陵山区,特别是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后,汉族大量迁入,于是出现了“土民”“客民”之分。为了区别外地迁入的人群与本地人的不同,“土家”一词开始出现。以汉语自称“土家”,称外地迁来的汉族为“客家”,称毗邻的苗族为“苗家”。

当然,土家族是多元一体,除了巴人的后裔外,还有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原住民、外面迁来的汉族及其他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在共同与大自然和自己的敌人的斗争过程中,相互交往和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土家族。

体验多彩贵州 乐享温暖人生

一键转发,为贵州点赞!

资料来源:高勇著,《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族源及民俗文化符号》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关于我们_凤凰商城
下一篇:济南有什么好吃的,济南必吃的美食有哪些,济南小吃好吃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