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里井、二里街、三里庵、五里墩、七里塘、十五里庙、十八岗(一人巷、三里街、七桂塘、七里站、九狮桥,单一个七字,就有南七、东七、西七之分)等,数字前缀,是合肥地名的特色。
从这些最具有合肥特色的地名,我们基本上就可以辨别或者想象出城市的尺度大小,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乃至价值观和幸福观。
在传统农耕社会里,以“里”为最大长度单位,城市生活的功能要素和公共空间,简洁而紧凑地分布在市政府(县衙或府衙)周边。小脚老太太,在小孙子的搀扶下,也能在大半天的时间内跑遍全城,完成县衙上访、街市买菜、寺庙烧香等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部社会生活内容。
这种生活模式延续了千百年,在清末民国才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实际上,我们至今也还能感受它的潜移默化的惯性势力。我们完全可以将小脚老太太置换为诗人姜夔、或是李鸿章、段祺瑞,乃至张家四姐妹。
刚解放的时候,合肥五平方公里,五万人口,名副其实的江淮小邑。长江路的前身,不过五六米宽,搭根竹竿可以晾衣服,手臂长一些的能接过对街递来的水烟袋。因为有领袖人物“地处皖中,好得很”的评价,一跃而成省会。合肥老城区开始撑破城垣的束缚而舒展开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短衫改列宁装”,苏联式工业化与城市规划横行天下,合肥在郊外建设一批机关学校、工厂,从上海引进先进生产力。但是,那种千百年积淀下来的闰土式的淳朴生活,作为一种城市气质,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五元出租车基本满足了有限空间的交通需要。
例如三里庵,依照一种合理的揣测,这里应当有一座小庵。如今的三里庵高楼林立,这里似乎已看不到尼姑庵的踪迹,不过你若仔细寻找,会发现在群楼高耸的一处角落里,摆着三座大香炉,而房屋的门头上写着“老三里庵”四个大字。
“三里庵”,年龄稍大一点的合肥人都知道,在老城西部,离城三里有一座尼姑庵,故称“三里庵”。在《县志、五乡区里图》上有标注,城西三里处有一地名为“三里庵”。其遗址在官亭路以西约100米、长江西路路北20多米,庵门朝东。庵外有一块石碑,记载着三里庵的建庵历史;庵门口有一对石狮子,非常精美,虽经“十年动乱”仍保存完好。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发蜀山新村、建设住宅小区时,尼姑庵才被拆除,石碑和石狮子被市佛教协会收去,存于明教寺内,因石碑在搬迁过程中损坏严重,加上放在寺内已20多年,目前已很难找到一块象样的文字。
据明教寺90岁的住持大师回忆介绍,三里庵建于唐代,与莲花庵为姐妹庵,但规模不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里庵的主持方老姑,是由莲花庵派去的,80年代拆建后,方老姑人还住在蜀山新村,90年代去世。98年一王姓女居士在家里——蜀山新村32幢105室重新打出“三里庵”的牌子,赵朴初先生也为其题了名,并在门前摆了香炉,继续修行,但王老居在2007年国庆前夕,以88岁高龄谢世以后,三里庵也关了门,致此三里庵彻底名存实亡。
三里庵虽然消失了20多年,但三里庵名子却非常响亮,影响也很大,在合肥几乎无人不晓。以三里庵命名的也不少,有政府派出机关三里庵街道,也有公交三里庵站等等。讲到三里庵,人们就知道西门那一大块地方。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三里庵还是一片农业区。“今天的国购广场所在地曾经是一片大水塘,旁边都是大片的农田。水塘里的水很清澈,过路的人口渴了,就从塘里弄一点水上来解渴。”合肥民俗专家牛耘介绍,现在许多文字都记载三里庵里住的是尼姑,是一座尼姑庵,但他曾亲眼所见,三里庵里曾住过和尚。
牛老介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和几个同学一起相约到大蜀山游玩。当他们路过三里庵时,看到庵中竟然走出来一个和尚!当时还不到20岁的牛耘和几个学生决定到庵里一探究竟。“到了才发现,里面都是和尚,大概有七八个。”
三里庵不是一座尼姑庵吗,怎么住着和尚呢?后来牛耘才知道,当时战乱频仍,且合肥郊区有许多土匪,“可能是为了尼姑们的安全,就将她们撤到了城内其他庵庙,而派和尚主持这个尼姑庵。”
据牛耘介绍,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市政府将稻香楼一带重新规划并加以绿化美化,建起稻香楼宾馆。当时稻香楼附近的居民需要搬迁,许多人就搬到了三里庵附近。拆迁的居民成了三里庵的第一代人,当时只有三十来户。“哪能想到,现在三里庵成了合肥重要的商业圈呀!”
情结?三里庵
老合肥的记忆 ┃ 新城市的繁华
说起三里庵,很多人会想起家乐福、国购广场、之心城。还有扎堆的官亭路小吃,从早到晚,吸引食客无数;人行天桥上,熙熙攘攘从不安静,三里庵与商圈两字紧紧结合。
“三里庵到了,请下车的乘客从后门下车……”
时间再往前倒退一些,说起三里庵,会联系到公交站牌,公交公司的护养站。在合肥作家六六的《王贵与安娜》中,有这样一场戏:安娜让儿子给王贵丢下小纸条,让他下班后去三孝口接她母子,而王贵错把三孝口看成三里庵,吵架时很委屈地说:“就看到个三,我想当然以为是三里庵……每次都是在三里庵的嘛!”
2006年,三里庵公交车站改名时,曾引起很大争议。公交进站时,喇叭里喊出来的不再是“三里庵”,这让老合肥们很难适应,时隔几年后,人们或许已经慢慢适应了“国购广场”这个名字,但是三里庵在合肥的地理意义,以及留给老合肥人的回忆却是无法替代的。殊不知,这个给合肥长江路增添了许多“合肥味儿”的站牌名,从2007年到2012年,“国购广场”的站名伴随着合肥老百姓走过风雨,留下了一座商业体给古老庐州带来熙熙攘攘的荣光印记。
“公交站牌改回三里庵了,这才是尊重历史呀!”蜀山新村的居民说道。国购广场,三里庵,三里庵,国购广场,无论站牌名怎么变换,不能磨灭的是 ,一个现代化的商业中心给一座文化名城带来的五彩蝶变。
三里庵商圈,依托长江路和畅通一环,东接四牌楼商圈,南通南七商圈,西连高新区,交通四通八达,商业基础设施配套成熟。三里庵历经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当年的小站牌华丽变身为如今繁华商业。
新世纪之初,合肥城市扩容开始,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带动的居民消费需求日益更新,原有的四牌楼商圈显然无法满足市民的庞大消费需求,打造合肥新商圈的呼声日益高涨。
2004年12月28日,国购广场正式“亮相”,三里庵首个商业体“诞生”。这个10万平方米的巨型商业体亮相。家乐福、国美电器、家福特建材超市……一大批商业企业陆续进驻。
而法国家乐福“嫁”给国购,是迄今仍被传颂的佳话。
家乐福作为国购广场“当家明星”,浑身散发着“性感”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商家“靠拢”,也使得国购广场所在范围内的商业格局重新洗牌。
合肥土著张军透露,自从国购广场亮相及家乐福进驻之后,周边地区,一些大的商业设施和项目开始入驻三里庵。“毫不夸张,国购广场让三里庵变成了‘中心’,让三里庵重换生机。”张军对于国购带来的变化,不吝赞美之词。
“现在大家都谈论之心城,但是你要清楚,是先有国购,后有之心城,国购是现三里庵繁荣的‘开拓者’,功不可没。”合肥某商业地产招商部王姓负责人掷地有声。
2012年,之心城以35万平米的城市综合体形象示人,100余家国际品牌首次引入合肥,那也是国购在三里庵10年“拓荒”之后的事情。
官亭路上炸面筋的味;国购广场上火锅的味;之心城里的香水味,揉在三里庵的空气里,诠释着一种生活。
从某个节点开始,三里庵开始切换角色,逐渐演化成现代化的模样。这个节点,可以从一座人行天桥记起,从一宗SHOPPINGMALL讲起,也可以从一座BRT站台展开叙述。
未来的三里庵属于“大商圈时代”。根据合肥市蜀山区建设局规划:“借助国购广场、肥西路IT一条街、长江西路沿线改造、安徽饭店国际中心等牵动项目,将三里庵、琥珀街道打造成‘三里庵大商圈’”,在地铁的辐射带动下,三里庵商业效应将倍显。
轨道2号线西园路站于2013年5月15日启动建设,并且将被打造成合肥市首个地下交通枢纽。站点建成后,市民可以直接从地下进入到三里庵商圈的各个商业点,形成一个更加便利、丰富的商圈体系。根据初步规划,商圈内还将建一个大型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问题。
车站站位:车站沿长江西路东西向布置,西起西园路,过官亭路、肥西路路口。
车站样式:车站为地下二层单柱双跨岛式站台,站台宽度12米。车站设有停车线。
出入口设计:西园路站设置1~5号出入口,预留7~12号出入口,设3组风亭。
情结生活过的三里庵
?“1956年,我住在安徽省军区干部文化学校,也就万科以前的江淮仪表厂的位置。那时我在稻香村小学(现二里街)上学,每天上学放学,都会经过一个荷塘,一片水稻田,那就是现在三里庵国购广场的地方。”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陆开蒂在回忆起三里庵,图景十分清晰。陆教授回忆,省建三公司、公交二公司、麻纺厂、眼镜厂(现置地大厦位置)是三里庵早期的一批企业。而今,这些合肥早期的贡献者,要么迁移,要么没落,逐渐从合肥人记忆中淡去。
?我是一名农大毕业的学生,在还没入学之前就有幸与三里庵这个地方结缘,最初的印象只有五里墩和安徽农业大学,那时并不知道国购是什么?也不知道家乐福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