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的得名,还有个来由,据县志记载:当时,有位乡贤宋大布先生,乐善好施,爱民如子,崇文尚武,平等待人,其道德风范,皆为群伦表率。他在乡数十年,按封建时代,富豪之家,食必猪鱼酒肉,衣必绫罗绸缎;但他却与平民一样,身穿布衣,素食饮淡。在他的长期影响下,乡里土淳民朴,俭约为乐。许多富人,亦弃艳就素,改穿粗布衣裳,乡里仁风日盛,誉播邻里。宋大布去世后,乡人即把其出生地改名“宋公塘”。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划地置县,乡人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联合呈请上头,命名为“大布县”。后因朝中有争议,为讨好两方,改名为谐音的大埔县。
大埔历史悠久,已先后发现多处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商墓群,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县志载:远自夏商周3代,大埔为扬州南裔地,秦汉时属揭阳。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立义招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县为万川县。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
唐武德四年(621年)万川并入海阳县(今潮安)。
此后,历宋元及明前期,均为海阳县光德乡。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饶平县,大埔为饶平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
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风吹[石示]、青麻园等6处新设丰顺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1958年撤丰顺县,划潭江、黄金、[阝留]隍、大龙华等4个公社归大埔县;1960年复设丰顺县,上述四个公社归还丰顺。明重置大埔县时县城驻茶阳,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镇五虎山麓,隶属梅县地区,1988年归属梅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