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陶溪川一景
在北京首钢园,厚重的工业气息与灵动的冰雪运动场馆有机融合,形成了京西新地标;在青岛啤酒厂,具有百年历史的厂房内建起博物馆;在上海杨浦滨江南段,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旧址变身为遍布潮流店铺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近年来,很多工业遗存和工业实体摇身变为创意园区、景观公园、博物馆等,各类工业基地和工业厂区也逐步成为城市旅游的新目的地。2022年11月,根据《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规范与评价》行业标准,经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推荐,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北京市751园区等53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借此培育工业文化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多元化发展。
这个春节长假,你“进厂”旅游了吗?
1 工业旅游由来已久
工业旅游的雏形初现于20世纪中期欧美国家的工厂观光游。20世纪80年代,工业遗产旅游也开始在欧洲兴起,并逐步在全球各地开展起来。
1999年,海尔集团推出“海尔工业游”项目,将海尔现代化生产线、产品展室和海尔科技馆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参观。
2004年,国家旅游局授予我国首批103家工业企业“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称号,为国内发展工业旅游提供样板。
尽管我国工业旅游起步较晚,但依托政府支持、行业与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国工业旅游的发展环境得到空前优化。近几年,工业旅游发展突飞猛进,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工业旅游纳入城市发展框架。
自2009年以来,上海、广东、天津、江西等地开始发力工业旅游,制定相关政策、评价标准,并推出一系列景点、示范点或基地。
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工业旅游发展纲要(2016—2025年)》,明确到2025年,我国将创建1000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100个工业旅游基地和10个工业旅游城市。
而且,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城市中亟待活化利用的工业遗产、工业遗存数量增加,也使得发展工业旅游的意义逐步凸显。
“对于一些城市尤其是老工业城市而言,发展以本地工业为特色的工业旅游是一种很好的打造独特城市形象的途径。比如,青岛啤酒、景德镇陶瓷、长春汽车等,其独特资源都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遗产研究所所长周岚表示。
2021年5月,工信部、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提出“打造一批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线路,建立一批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传承弘扬工业精神”。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强对工业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开发旅游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业旅游”。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目前有工业旅游企业1200余家,其中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有345处,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企业正主动汇入工业旅游的大发展浪潮之中。
3积极探索出圈之道
受限于发展阶段等原因,目前我国工业旅游整体上距离高质量发展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比如,一些地方或企业在发展工业旅游时,采取“简单化的倾销模式”,即将企业生产的产品兜售或“强卖”给游客。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此次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可为各地提供基础建设、配套设施、安全保障、服务质量、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的相应参照。
尽管国家大力提倡,一些地方和企业对于工业旅游的价值仍缺乏全面认知。
2019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牵头发起成立全国工业旅游联盟,会员涉及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家电、服装、食品、酒等工业重要行业。联盟成立当天,首发了10条工业旅游特色线路,包括辽宁重工之旅、鞍山钢铁之旅等。
文旅产业具有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找到工业旅游项目因地制宜的运营模式、产生吸引力,仍需各地积极探索。
“发展工业旅游要以人为本,深入研究哪些人群对工业旅游感兴趣,哪些区域的人群会对哪类工业旅游产品有自己的偏好,工业旅游如何打造才能更大程度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部副教授吴军说道。
北京首钢园和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区被视为我国目前较为成功的两处工业遗产改造以及文旅运营案例,其成功皆离不开与工业文化及工业旅游的深度融合。
周岚认为,这种深度融合体现在两方面:内容上,应该加大对工业史或企业史、生产工艺流程、技术原理、工业管理制度、工业精神等与工业文化相关的内容整理和展示;形式上,要更多地借助工业手段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展示手法,提高游客的切身体验和感官共鸣。
湖南省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刘建平认为,为避免工业旅游乏善可陈,让人产生读“说明书”般的枯燥之感,工业旅游应由低水准、单一化开发向创意性、复合性发展转变,社会各方面协同参与,设计出更时尚、更有新意的旅游产品和业态。
作者:朱雨诺刘佳璇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原标题:《春节长假,你“进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