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所
胶南塔2023-02-19 18:03:47蜜月游
本文为作者于2009年为庆祝日照地级市设立二十周年而作,原文部分场所已经改变,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此次发布时有修改或标注。
1980年代末,每逢寒暑假,我买火车票回家,说要买到日照,售票员就会说没有日照这个站,不能卖联票,我就挺气愤,日照明明有火车啊,怎么不能卖?原来那时日照虽然已经通了火车好几年,但每天只有到济南和到兖州的各一个班次,应该是管内或者省内的,并没有纳入全国铁路网,所以如果在外省,是无法买到联票的。我就只好买到兖州,凌晨两三点钟下车,不能签转,得再买一次票,在兖州火车站候车室耗到早上七八点钟,等着坐那班兖州到日照的绿皮慢车。蹲在候车室内很无聊,有同在候车的人搭讪,问我到哪儿?我用还算标准的普通话说到日照,人家听后没有反应,显然不知道日照在哪儿;我听对方是山东口音,便又换日照话:“到义知奥!”人家还是不知道,问在哪个方向啊?我说在海边啊,有石臼港。人家恍然大悟:“啊,知道了,石臼所啊!”不是以偏概全,二十年前,日照都要升地级市了,但是知名度似乎还是不如石臼所高,即使是山东省内,知道石臼所而不知道日照的也大有人在。那班绿皮慢车像公交车似的,差不多一个乡镇一停,得晃荡一个白天,大约下午五点多才能到日照。那时日照火车站是在城东岭上,就是昭阳路南头的老日照西站,现在的日照站当时叫作“石臼所站”。基本上,到城东岭,人就下得差不多了。当时已经改革开放十年了,日照城里确实有变化,多了几座三层四层的楼。但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后二十年来,随着日照市委、市政府的东迁,原来的日照城也就是老城区的格局和变化不是很大。而变化较大的,应该是日照东部沿海一带,重点写写二十年前(1980代末)的石臼所。日照西站“老站 记忆”火车主题公园
且说那三十年前,毛驴车爬上了城东岭,站在岭上向东看,“我站在,猎猎风中,看海边,四方云动……”不妨配上这样的背景音乐,来个电影中的蒙太奇,那辆毛驴车,在城东岭,慢慢切换成了十年后一辆向东驶去的自行车,骑着自行车向东干什么?打工,上班。那时,自行车已经普及,不能算大件了。早上起来,三五成群的民工,骑着自行车,从后村,从将帅沟,从烟墩岭,从黄山前,从十里铺,穿过日照城,奔向石臼所。那里建筑工地多,民工们常常骑自行车三四十里去打工。跨过了海曲桥,爬上了城东岭,回头望一望,二十年前的日照城,楼房多是三四层。那当时日照的最高建筑在哪里呢?应该就是城东岭上烟草公司那座办公楼,孤零零立在那儿,像个炮楼,不是五层就是六层,那就是当时的日照第一高楼。除了烟草公司办公楼,城东岭上还有什么重要标志性建筑吗?有,是东岭加油站。当时一路公交车已经开通了,隐约记得到城东岭那站的站名就是东岭加油站,不是不想弄个别的气派公司名字挂上去,主要是当时东岭上好像没有比加油站更拿得出手的建筑或单位。从城东岭上往东看,那时到石臼所的海曲路已经铺上柏油了。路两边是高高的白杨树,大概是四车道,不宽,但直,车少,也没有几个岔路口。只要你体力好,自行车可以撒着欢儿骑,顶个小摩托。即使是平常的加重永久自行车,从城西岭现在东辰广场附近骑到石臼所的友谊商店,三十分钟就可以,如果顺风,二十八分钟就能到。那时市面上已经有变速自行车了,叫“赛车”,年轻人当时骑个能够带变速的“赛车”,弯腰撅腚的,就感觉挺拉风。摩托车?“要想死得快,就买一脚踹”,在当时的日照,能够骑个摩托车的,那是有钱人,拽,真拽。自行车撒着欢儿下了东岭,下到坡底就是啤酒厂,啤酒厂的废水就排在路边沟里,臭,快骑。虽有上下坡,不能说是一马平川,但那滋味儿也差不多,基本上不用捏刹车,因为路两边全是庄稼地,裕华厂、一机厂都还没搬来,你就猛劲儿蹬吧。一直到了高家村才有人烟,路北有条公路还是交通部门测试流量的站点,院子里有排平房,路南边是铁十四局技校,在空荡荡的岭头上已经很显眼了。再往东走,还是空荡荡的,现在市医院院内南面靠海曲路有个像别墅似的小洋楼,年头不算短了,当时好像是个什么建材研究所,但升地级市那一年有没有我拿不准了,成为烂尾楼的长城大厦是后来的事情了。路上车少,岔路口也不多,一直到现在市医院东面那条枣庄路,才有个丁字路口,这是当时去丝山乡的乡镇公路。两边两排树,树中间那条路上冷不丁会出来辆拖拉机,拖拉机斗子上还坐着人,从那路上窜出辆大头车就算比较上档次了。那时,日照通常的公务用车是桑塔纳。升格成地级市,一汽奥迪才进了日照,隐约记得先进了八辆,后来的数量不断上升。那时看看车牌号,就知道是什么人的奥迪,按顺序排的。还有一辆黑牌一号,是雪佛兰的面包,车体宽大,色彩花哨,海曲路上跑起来很是显眼。进口车当时显档次的是皇冠、尼桑公爵王,但很少,看看车型和车牌也就大体知道是哪个单位的。那时候在海曲路上还能够见到几辆苏联产的伏尔加和拉达。至于光天化日之下,几十辆满是灰尘的韩国现代或者大宇鱼贯而行,那是升格地级市几年后的事情了。刚升格时,大街上还见不到那些韩国车的。公交车虽然通了,但日照石臼间还跑着个体的中巴,路上互相抢客,挺危险。其中有段时间不知道哪路神仙弄来一辆挂着奔驰车标的大面包,稀破,跑日照石臼一线。这车我坐过一回,坐在上面车乱“哈萨”(“颠簸”的日照方言),我心也随着“哈萨”,再也没敢坐第二回。过了那个去丝山的丁字路口,望海楼当时还没有。抬眼向现在新市区看看,营子村离海曲路还是远远的,一片荒凉,使劲看,现在日照供电公司前面老职业技术学院位置,当时有所职业中专,还有一个汽车运输车队,别的就没什么了。望海楼是后几年建的,曾有一段时间算得上是营子南面这一方高地上的标志性建筑。当时建设时,有人说:“有病啊,在那么偏的地方建个楼,谁去?”过了铁路桥,往南走,那是一溜下坡儿的海滨六路。大家看看日照地图就可以感觉出,海曲中路并不是正东正西,其实当年的海滨六路也不是正南正北,这都是原来将就便捷在没有城市统一规划下形成的老路。那时的海滨六路,应该是从铁路桥到现在海滨六路与黄海一路交叉口拉一直线,斜着下来的,并没有北京路。在路西现在华美酒店位置有个三四层的黄海饭店,看起来也萧条。饭店北面零星几间房子,黄海饭店的坡向西上去,是棉纺厂和针织厂,还有个曲师大的日照分校,别的就没啥了。海滨六路当时是条车来车往的马路,该处莺歌燕舞应该是北京路修起来以后的事情了。海滨六路一拐弯儿,就上了黄海一路,天气好,顺着路往东看,和现在一样,能够远远看到海边那个灯塔。不过当时灯塔没化妆,不如现在漂亮。在黄海一路这个石臼所的主干道上,从现在的海滨四路到六路这一段儿,路两边就没有啥起眼的建筑,多是低矮的平房。现在华美酒店东面,东兴商贸城南面的平房,虽然多是出租房,门头做得花里胡哨的,但是门头下面,用文艺青年的腔调来说,是“依稀可见、彼时容颜”。(该区域目前已经改造焕然一新)现在东港药材公司的小楼那时好像已经有了,不过感觉那个位置就是石臼边缘了。药材公司与东面十一局招待所之间是条河沟,现在已经盖上,上面还建设了家属楼,也不知道逢下雨那水会怎么淌。这几年石臼不少地方一下大雨就淹,大概与这些水沟有关系,按理说离海这样近,过去涨潮就都可以涨到的地方,排水应该很容易才是。(1989年日照石臼、新市区区域卫星照片)
石臼所人把渔码头叫小港。这几年石臼旧城改造的力度挺大,建了不少居民楼。造船厂大概已经没有了,但是渔政渔监这几个单位还是在老地方,没有变化,院子还是那个院子,楼还是那座楼,只是看起来不那么显眼了。渔政院子门朝东,前面是条南北路,向南几十米,就是小港,也就是渔码头。小港当时有个大铁门,两边有门垛子,像个单位大门似的,现在全拆掉了,不过门垛的地基还隐约可见。码头就是码头,进去的气氛就不一般。据说六十多年前(1940年代)这渔码头除了贺仁庵的船别人不能随便靠。二十年(1980年代)前渔码头上有没有“贺仁庵”我不知道,但打渔归来鱼满舱,这满舱的鱼好像并不是你想卖给哪个就给哪个的。另外渔码头上还转悠着一些头用布包得严严的、只在前面露出一个洞的女人,手里提个篮子,篮子里面有个蛇皮袋子,趁人不注意,从这辆车上顺一个大乌贼,从那辆拖拉机上拿一条大鲳鱼,匆匆塞进篮子的蛇皮袋子底下,这有个名堂,叫“拣海”。尽管身手敏捷,也常常会被人抓住。抓住也没有办法,顶多拉住提篮把那条被偷的鱼翻出来拿回去。有些出海多日,风里浪里归来的男人,见个女人就亲得慌,看到被偷了一条鱼,也有趁机追上去在这些女人身上掐一把、捏一把的。出海不容易,拣海也不简单。
1980年代,石臼所的铁路好像城墙,过了铁路就是城外了。从代家村向东的桥洞子出去是一片荒凉,从青岛路那个桥洞子向北出来也是,从马家庄那个桥洞子向北出来也差不多,村子都离得远远的,新市区那块儿还没有开发。就是进了桥洞子,到了石臼,除黄海一路外,黄海二路当时只硬化了一部分,林家滩小区好像是片种着桃树的园子,有些地方长着些芦苇,据说过去涨潮时也能够涨到附近。北面的路就没有硬化,长途汽车站就是现在汽车东站,周围也没有什么。黄海三路当时全是土,由于靠近铁路,煤炭的粉尘把路弄得黑黑的,车走过,扬起黑烟一样的尘土。虽然是终点站,但火车站也不大,两层的建筑,车次少,很冷清。石臼火车站周围除铁路的配套设施外,也没有什么了。那时改革开放十年了,贫富差距开始加大,石臼所先富起来的人骑雅马哈摩托车,抽的香烟也从十年前的大前门换成红塔山、阿诗玛、云烟、石林和大重九。先富起来的人开始盖二层小楼。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当时的港务局机关在哪办公,港务局当时叫石臼港务局,归交通部管,他们的车上常常漆着这样几个字:“交通部石臼港务局”。办公就在黄海一路,边防检查站东面,现在大概是港口通信,楼不高,三四层吧。当时,港务局在办公楼大门前院外立一花岗岩雕塑,现在还在那儿。顺着黄海一路去灯塔就要上铁路立交桥的地方,路北,花岗岩雕着一雄赳赳的半裸汉子,背对东海,身体朝西,双手推开北面一块大石头,一脚踢着南面一块石头,昂首远眺,目光坚定。什么意思呢?据说,这叫“拳打青岛,脚踢连云港,放眼鹿特丹!”(本文原载《海曲》2009年夏刊、《海曲风韵》文集)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