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味道#
“秋风乍过西林寺,已闻深巷羊肉香”;这股羊肉香是从北京的西北方的阳坊飘过来的,慈禧自北京西逃时曾夜宿阳坊,夸赞这里的麻酱醇、羊肉香,这个愚不可及的老妖婆误国误民就是没误了自己的吃喝,玩术贪权昏聩了五十载,必须鞭挞,不然后世还会出现类似的自私鬼。
立秋了,可以贴秋膘了。相互嘘寒问暖,不如围炉打锅、喝上热汤一碗。这个时候是开始秋冬进补的好时节。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补充气血、贮存能量使阳气升发,不再畏寒。
北京有很多地标美食,而涮羊肉俨然成为地标中的地标,是要常常光顾的。从小住在和平门外,临近老宣武的腹地陶然亭、天桥,这一带街巷中藏着许多不起眼的涮肉馆子,偶然相逢时,往往被它们的味道所征服。譬如瑶台、洪运轩、老五四季等,久盛不衰。这些小馆儿门脸儿不大,也许还四处漏风,但涮羊肉好吃必备的三个要素它们都具备,故而倍儿地道。三要素是:肉好,刀工好,炭烧的好、火稳,这令我的口味提高了,一般的都入不了眼。
刚工作时在三里河,常去白塔寺那条街的能仁居、百叶居,走在路上,印象中两边都是木格子间隙烀满水蒸气的窗玻璃,可见整条街有多少家涮肉馆儿,现在因城市改造已不知所踪。
那时的阳坊胜利涮肉创始店在京西北昌平的阳坊镇,距离北京50公里,不像现在阳坊镇上的分店开到城里来了,我是听说了好几年后才去了一趟,也许是路途遥远、神困体乏的缘故,感觉那儿的羊肉格外香。
现在的阳坊胜利涮肉遍地开花,回民聚居地京东的常营就有一家,来这儿可比去昌平近多了,今天就在这儿开涮。
阳坊的涮羊肉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只因口外的羊群被赶到这儿歇脚、适应水土,好供应京城里的大户人家和羊肉馆子,逐渐形成了活羊的交易市场。
阳坊胜利家的馆子开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他们秉承“敢用清水涮,才是好羊肉”的理念,恪守着好食材的原则,开创出一片天地,在北京城站稳了脚跟。选的羊来自于最适宜羊群放牧的草原地带,是锡盟的黑头白羊。那里的羊吃沙葱、喝泉水,放养了足足180天,长到七八十斤肉嫩脂香时刚好用上。常吃涮羊肉的人能从口感上分辨出羊的出处,就像听一首歌能听出是哪位歌星唱的一样熟稔。北京那么多的涮羊肉馆子,有的是用来自西口的滩羊,更多的是用来自北口的小肥羊。(西口是黄河滩,北口是张家口、库伦等地)
阳坊胜利涮肉主打山泉清水锅底,锅里只放最基础的几样底料,葱姜虾仁香菇等;店里的一面墙摆满了农夫山泉,每桌也放有一瓶供添水用。好羊肉用清水涮就足够了,会吃的人都懂。
配涮羊肉的小料用招牌麻酱最好,后厨事先调好的,里面有虾油等七八种作料,端上来再放香菜、葱末,舀一勺刚炸好的辣椒油,齐活儿,就等水开下肉了。
第一筷子要涮的可不是羊肉,而是香锅用的羊尾油,嫌腻,这里提供有小份的,一小碟足矣。白嫩嫩的羊尾待锅开一涮即刻熟了,脆韧香糯带劲儿,锅子养熟了、胃口打开了,再涮羊肉别提有多香了。
数九寒天,屋外北风呼啸,屋里暖意融融,铜锅中的炉火正旺,打着中间烟囱壁底下呲拉呲拉地响,水中的大小气泡升腾着,手切的腿肉和上脑齐下锅,倏忽间变色,七上八下处,好一锅滋补美味。
遥想元世祖忽必烈戎马倥偬,也只是大战前匆忙用铜制的头盔煮羊肉片快食之,哪里管吃的是什么部位、有几分肥瘦,哪有我们这般讲究、吃的酣畅淋漓。
正想着,豪横的经典大板牛羊拼来了,占据了小半个桌子,红润与粉嫩交叠的一个长长木案子,薄如蝉翼中能隐约看出肉的纹理,惊叹于红案师傅的新技艺,看着就局气、漂亮又顺溜,吃饭也讲氛围和环境啦,大板烘托了气氛,养眼之外显示出请客的主人是多么地豪情满怀。不由得举杯相庆,喝一口店里自制的酸梅汤,或者呷一口小二,滋味无穷。
涮羊肉时就一口糖蒜觉得特别爽口,糖蒜那酸甜适中、清脆微辣的口感 ,解腻去腥又助消化,是涮羊肉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涮肉过后一定是要用白菜粉丝来清口的,就着酥香的芝麻烧饼,不过瘾再来个羊肉经典大串,别有一番风味。
传统的铜制炭烧锅子,地道的麻酱蘸料,油亮油亮的鲜炸辣椒,让阳坊胜利涮肉在京城美食界有口皆碑里面占有一号,连葱花香菜外加糖蒜,都透着岁月的醇香。
常营这家店没用炭火,消防的原因吧,虽少了很多趣味和风味,仍不失一个食补的好地方。食补是秋冬进补的主要方法,宜常食羊肉,羊肉毕竟富含蛋白质和脂肪,产热量多,对于素体虚寒、阳气不足者尤为适合。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节,让我们走出家门,去经历、去感悟、去收获秋天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