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概況_香港市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香港地處中國的南大門,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香港的地名來自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人說是因島上曾有一條香江而得名,也有人說古時此地因運銷內地生産的香料才有其稱。

香港由香港島、大嶼山島、九龍半島和周圍230余個島嶼組成,九龍半島又分為九龍和新界兩部分。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維多利亞灣是一級的天然深水良港。

香港背靠中國大陸,南臨太平洋,是連接亞太地區與衆多貿易港口的交通樞紐。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英國式的經營管理模式、加上香港人的聰明才智與吃苦耐勞精神,使香港的經濟在近幾十年裏高速發展,早在70年代就跻身于亞洲四小龍之列。

今天的香港已經是自由開放、功能齊全的國際金融,據1994年底的統計,香港銀行及接受存款機構共有5900億美元的境外資産,占全球的8%。為第四大銀行,第六大外彙交易市場,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香港更是重要的國際貿易,據1994年統計,香港有形貿易總值達24210億港元,僅次于七大工業國,居全球第八大貿易經濟體系。

香港還是著名的遠東國際航運和國際航空,據1995年統計,香港貨櫃吞吐量為1260萬標準箱,比1994年增長14%,高居榜首,空運量達1396%。

香港是名符其實的"東方明珠"。

香港有630萬人口,有95%是華人,還有英國人、印度人、葡萄牙人、菲律賓人以及其他人種,是真正中西合璧的地區。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香港已成為著名的繁華都市,它既保持著東方的文化傳統與風韻,也充滿著現代大都會的繁華與喧囂。

香港優勢

香港(HongKong)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市(小区网论坛),由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國際資本的不斷注入,香港已發展成為金融貿易,其黃金外彙市場、深水自由港、轉口貿易等已成為國際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亞洲經濟重要的增長點,被譽為“東方之珠”、“動感之都”。

香港于1998年獲《亞太商務旅客雜志》選為全球經商城市。

2003年美國傳統基金會連續第把香港評為上最自由的經濟體系。

[地理位置]

香港得名于香江,與深圳隔河相望,總面積1110平方公裏,由港島、九龍、新界及260 多個外島組成,位于我國大陸南部的東海岸線上,珠江口東側,西與澳門遙遙相對,北和深圳市毗鄰,陸地部分與廣東接壤,距廣州市約200公裏,向南延伸進南中國海。香港人口660多萬人,96%為中國人,英語及粵語占統治地位,97回歸後普通話逐漸普及。

[面積]

全境面積為1,075平方公裏,其中香港島面積(包括小島)751平方公裏,新界(包括新界陸地及235個大小島嶼)面積9752平方公裏。

[地形]

香港、九龍和新界的地勢,丘陵起伏,山丘大多從東北向南伸延,與中國福建省,廣東省部分的丘陵排列方向相同。但是香港地區的山丘,在古代有一部分已經沒于海裏,形成很多山勢陡斜的島嶼和海灣。

[氣候]

香港屬于亞熱帶氣候,但差不多有半年時間帶有溫帶氣候性質。冬季的溫度可能跌至攝氏10度以下,夏季則回升至攝氏31度以上。雨量集中在3月至9月間,約占全年雨量的90%。

[宗教和風俗]

香港人信奉不同的宗教。佛教、道教、孔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舊稱"回教")、印度教、錫克教和猶太教,都有不少信衆。很多主要宗教團體除了弘揚教義之外,還興辦學校和提供□生福利服務。

香港佛教和道教信衆甚多,寺廟、神壇遍布全港,供善信參拜。這些廟宇有的曆史悠久,有的新近建成,均富中國傳統建築特色。

[]

基礎

9年免費,包括六年小學和三年基礎中學,6至15歲的兒童可接受免費和普及的9年基礎,官立和資助小學一年級的學額由署統籌分配,學生修畢小六課程後,均

可獲分配。中學生修業期滿可參加香港中學會考,然後升讀兩年制中六預科課程,繼而參加香港高級程度考。香港中學會考考生可按既定的中六收生程序,申請中六資助學額。

高等

香港院校頒授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均獲得各地高等院校廣泛承認。通過院校委任海外著名大學及學院的學者擔任校外主考人,以及教資會對教與學質素保證過程的監察,香港院校的學術水平得到保證。香港學術評審局則評審香港學院,以及並非接受教資會資助而且沒有自行評審資格的一些院校所開辦的課程和科目。

香港有11所高等院校,其中八所由教資會資助。在這八所院校中,七所是大學,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嶺南大學,其余一所是師資培訓學院(香港學院)。另外三所頒授學位的院校並非由教資資助,他們是由公衆撥款營辦的香港演藝學院,以及財政自給的香港公開大學和香港樹仁學院。

[法律制度]

香港特別區的法律制度,建立在法治和司法獨立的穩固基礎上。根據"一國兩制"的原則,香港特區的法律制度以普通法為根基,與內地的制度截然不同。

[社會保障]

香港的社會保障制度以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畫和公共福利金計畫為主,輔以三個意外賠償計畫,分別是暴以及執法傷亡賠償計畫、交通意外傷亡援助計畫和緊急救濟。

[稅制]

香港的稅制簡單,稅率低。

香港利得稅稅率不同:無限公司利得稅稅率為16%, 有限公司利得稅稅率為175%。

[經濟]

(一)經濟發展曆程

在香港經濟發展的曆史中,經曆了兩次經濟轉型。1950年以前香港經濟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從50年代起香港開始工業化,到1970年,工業出口占總出口的81%,標志著香港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實現了香港經濟的次轉型。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香港金融、房地産、貿易、旅遊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從80年代始,內地因素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制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實現了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

今天的香港已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國際貿易、金融和航運。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産總值達到12717億港元,貿易總額達到32307億港元,是第十大貿易實體,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10丌箱,居位;有154家銀行機構,擁有外資銀行數量居第三位;2000年末香港股市總市值達48625億港元,居第九位;外彙市場每日成交額達790億美元,居第七位;2000年末外彙儲備高達1075億美元,居第三位。

(二)香港經濟發展的優勢

香港的優勢在于其屬國際化的城市,擁有便利的營商環境、完備的法律體制、自由貿易政策和信息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以及金融網絡、通訊基建網絡等便利因素。此外,香港擁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彙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等優勢條件,使得香港發展成為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

(三)經濟結構

隨著香港制造業向內地轉移,規模不斷擴大,香港的公司逐步演變成負責集資、采購、設計、推銷、貨物中轉的生産控制和服務,香港服務業逐漸由為本地制造業服務轉而為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制造業服務。服務業在本地生産總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80年的67%上升至1999年的857%。

(四)經濟形勢

2000年,香港經濟擺脫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本地生産總值增長10.5%,是1987年以來的增長率。金融市場總體平穩,政府財政狀況穩健,進出口貿易增長強勁,航運業表現優異,旅遊業暢旺,失業率下降,通縮明顯收窄,表明香港整體經濟已經恢複正常。展望未來,香港經濟將繼續保持增長。由于經濟總量已經接近曆史水平,加上外部環境存在不確定因素,因而經濟增長速度將會放緩。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更多房产资讯,更多业内动态,敬请关注房天下(微信号:Fang-1999)。

更多购房知识,更多宝典秘笈,敬请关注房天下购房指南(微信号:sfzhishi)。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安庆哪里最漂亮,这里风景没的说!_安庆在哪里
下一篇:你知道肉雕么?最后什么鬼!胆小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