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同盟山
作者:张利红
在获嘉住了二十多年的他,居然没有去过同盟山。这次路过,我非要拉着他游览一番。
开车到了大门口,我说给你讲个笑话啊:我们县的一位领导陪客人游同盟山,快到时指着顶天立地的周武王的神像说:“看,同盟山,快到了诶。”然后,客人在车上就赶紧换运动鞋。
笑话讲完了,他一脸茫然,仔细咂摸咂摸也咂摸不出这个笑话的笑点来。
我哈哈一笑,这个笑话,是获嘉人都会笑的。
走进大门,巍峨森严的神庙,令我俩望而却步。一眼就看出庙里庙外,零零星星的几个人,都是纳福祈愿的有心事的人。老人们说,去神庙一类的地方,如果没打算磕头烧香丢香钱的话,就千万不要进去了,否则就把神仙得罪了。
我们绕道庙后,领着他转来转去,他一个劲儿的追问我:同盟山在哪啊?同盟山在哪啊?
奇怪,几年前,我来的时候明明看见庙后有一个土丘来着,上面还野草丛生,今天怎么不见了?
那可是武王伐纣时,八百诸侯为表同盟伐纣的决心,各自带着自己的将士,每人捧一捧土,堆积成高五六丈的大土丘啊。
当时,我还写了一首小诗:
同盟山
哪里是山?
无非是一堆泥土站了起来
无非是站立的泥土沾满了英雄的指印
无非是在英雄的指印上听到了战鼓
无非是听到的战鼓一擂就是几千年
无 非 是
这堆血性的泥土
生出的小草都自带了倔强的基因
如今,诗还在,那个土丘去哪里了呢?
我正自纳闷,松树下几个闲坐纳凉的老人问:“找啥啊?”
我说:“找同盟山啊。”
老人用脚板踩了踩脚下说:“这不就是了。还有前面的武王庙不就是在同盟山上?”
我一听,有道理。但是我还是想找找几年前,那个庙后的黄土丘。
总觉得那实实在在的黄土,才真正地留有将士的指痕,摸一摸说不定会正好碰到某一位将士的手温。
也只有那个黄土丘,才更接近那段峥嵘的岁月,才更能让人怀古抚今,让自己的灵魂穿越,并带回一种荡气回肠的铮铮之气!
也只有那个黄土丘,才更能让人联想起黄河滔滔不绝的黄,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的黄,还有风吹日晒的母亲脸上的小麦黄……
黄土丘啊,也许更适合飘零的落叶寻回它的根,它的精神家园吧!
我仔细看了又看,脚下确实是了,在庙的后面,圆形的,比周围的农田高出五六丈。只是黄土不见了,野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硬化的小石子,石桌,石凳,还有几棵松。
几个老人继续话家常,他们已然把这方神圣的土地当做了休闲的所在。
这让我想起,网上说的,某一段古长城被好心人好事者水泥硬化的事来。
留一段原汁原味的古朴,多好!如果要投资修缮,尽量保留原貌,多好!
失望之余,我把他领到旁边的一个红砖墙角,对他说:你看,这确实比周围的田野高出许多,你就把底下的万千玉米想象成万千铠甲,然后,锐气临风,振臂一呼,歃血为盟,如何?
我先试了试,果然豪情满怀。
他没有说话,深不以为然。
我说,你可别小看了同盟山啊,虽然它只是一个土堆,还被人改了面目,它可是我们获嘉县的魂,文化之魂啊,要不然,远在亢村的古镇为什么非要取名“同盟古镇”呢?假如说获嘉县人成立了一个什么社团,十有八九会叫“同盟某社团”吧。
黄河之北
太行之南
同盟山下是我家园
昔日金戈铁马
今日万顷良田
生长希望与信念
……
此时,县歌获嘉我的家,在耳边悠悠传来……
也许你不信,我已泪水涟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