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破解的历史谜团:青岛浮山朝阳庵秘境寻踪
浮山,全称“浮峰山”,位于青岛市崂山区、市北区和市南区交界处,面朝黄海,呈东南和西北走向,长约5公里,宽约2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68米。浮山是崂山山脉的一个支脉。浮山由于地处青岛的东部,扼守入城通道,因此具有战略要地的作用,曾为德军据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曾在此与德军激战,史称青岛战役。山上仍留有几座旧式碉堡 。
浮山上有两个道观,一个叫荒草庵,一个叫朝阳庵。现在荒草庵还在,但未修缮。朝阳庵则已经全部坍塌,只剩下残垣断壁,旧址已经变成了看山护林人员居住的地方,目前在浮山雏凤顶下仅存一个朝阳洞。时至今日,朝阳庵仍存在很多历史谜团,等待着人们去探索研究。
谜团一:朝阳庵的历史模糊不清
朝阳庵究竟建于何时,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明代,有的说是汉代,还有的说是汉代,直到今天,仍无定论。
据《青岛市志·崂山志》记载:“朝阳庵,又名浮山寺、朝阳寺、潮阳庵、全圣观。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该庵由明代进士黄作孚修建,为其隐居读书处。民国初年,追随肃亲王的曾明本于复辟失败后将此庵改为道观,名全圣观,并在此出家为道士。
民国版的《青岛指南》则记载,“浮山庙(朝阳庵)始建于汉代,其间或为道观,或为佛寺,或者僧道杂居。”
据原崂山文物管理所所长张开明研究员考证,“朝阳庵道观始建于元代,是北七真谭处端所创全真南无派道场,被列为《崂山道教建筑群庙宇名录》119座中的45位。
德国人占领青岛时,朝阳庵已经倒塌并已彻底荒芜。1899年德国人海因里希·谋乐曾在《山东德邑村镇志》中这样描述朝阳庵:“这座庙建在山脉南侧的一个险峻谷地中。花岗岩石块砌成的高墙中有这个建筑物的平场和小园子。虽然庙殿已经倒塌并且荒芜,它高高的位置在观赏蓝色的大海和钢灰色的多岩石崂山时仍会使每位旅游者神往,使人流连忘返。”
谜团二:黄作孚为什么朝阳庵会与浮山结缘
据《青岛市志·崂山志》记载,该庵由明代进士黄作孚修建,为其隐居读书处。黄作孚是谁,浮山的朝阳庵是黄作孚修建的还是其他人修建的呢?
据《崂山志》记载,此观原为寺院,明代即墨进士黄作孚曾隐居此处读书。
据《崂山续志》记载:山有庙宇,先六世伯高祖平公读书处也。公诲作孚,字汝从,号訒斋,嘉靖癸未进士。时分宜当国,杨忠愍上封事死,公愤腕甚。一日过分宜门,诵忠愍被法时口占语,分宜衔之,除为高平令。分宜赠之行,弗受。二年,入观罢归。分宜败不复出。今庙壁上公所题诗犹存。
黄作孚的浮山朝阳庵的诗文如下:
浮山雄海畔,乘兴一登临。
扶草寻幽径,攀萝陟峻岑。
水天连共远,岛屿接还深。
纵览乾坤阔,擎怀发笑吟。
《崂山续志》记载的黄作孚,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生平事迹如下:
黄作孚(约1516~1586),字汝从,号讱斋,即墨城人,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中进士。黄作孚为官清廉,不依附权贵,正气凛然朝阳庵。任兵部观政时,正值奸相严嵩当权,利用权贵,网络爪牙,归附者如蝇蚋汇集腥膻。黄作孚洁身自好,对这种坏风气愤恨不已。一次,他看到了忠臣杨忠愍弹劾严嵩的奏章,非常感慨地说:杨忠愍大丈朝阳庵夫也,值得效法。一次,严嵩在相府接见新榜进士。他们在宰相府门前等候时,黄作孚在同事面前朗诵杨忠愍被害就刑时对严嵩的咒语:“怒发冲冠,要斩朝中第一奸。”门吏听到后,报告了严嵩。严嵩为笼络黄作孚,告诉家人不要和他计较。事后,当黄作孚出任山西高平县知县时,严嵩亲自设宴为他送行,被他毅然拒绝。
黄作孚在高平任知县二年,“伦谊平居,冲寂自好。乃遇应事时,不辞焦劳,有就厥功”。《高平县志》谓其“临政宽缓,任人不疑”。
后来,严嵩的党羽刘某到山西巡视,策动黄作孚属下对其诬告,终被罢免。黄作孚卸任回乡时,行李简陋,连回乡的路费都是他的同事资助的,离任后,高平人如失怙恃。
黄作孚回乡后,与乡人讲求古礼,振兴墨邑文物。他乐善好施,誉满乡里。其姑母家境贫困,老年无依无靠,黄作孚把她接到家中,待以母礼。多年前吴家卖了20亩地给黄作孚家,后来吴家败落,吴氏子到处流浪,黄作孚把他找来教育安慰后,把那20亩地的地契无偿还给了他,吴氏子感激得痛哭流涕,此后,努力耕作,得以安居乐业。燕人刘棻携带亲眷千里来到即墨赴任(司训),刚到10天,亲眷就去世了,他人生地不熟,又领不到俸禄,就打算将亲人尸体就地掩埋。黄作孚知道后,为他买了棺材,并动员一些有钱人家共同为他筹集了数十金,使刘棻得以返乡处理丧事。当时,城区贫穷人家死了人都乱埋在附近沟壑,暴骨相望,黄作孚出钱买地,捐出来作为公墓。1523至1524年,即墨大灾,颗粒不收,黄作孚把家里的粮食拿出来设粥棚,使几千人免于饿死。
至于黄作孚为什么会在浮山朝阳庵读书,历史上并未记载。有记载称“黄作孚归家后,隐居崂山之浮山。浮山潮海庵即黄作孚所筑读书处,黄草庵亦为其隐居之处,据传该庵原名荒草庵,后因黄作孚居此”,但史书上并无记载。
谜团三:曾明本是不是曾国藩嫡孙
据《青岛市志·崂山志》记载,民国初年,追随肃亲王的曾明本于复辟失败后将此庵改为道观,名全圣观,并在此出家为道士。这段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曾明本,其别名为曾陶,道号性全。据《大麦岛村志》记载,他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辽宁省沈阳市里大北关人。他幼年入学,十八岁进入清朝军队,初任管带(连长)、三十岁任统领(团长)。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曾随徐世昌参加日俄战争条约签订谈判,日俄战争期间任日军军事参赞。
文史学者王桂云介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之前,顽固的满清皇族为保住大清的皇权,以良弼﹑溥伟﹑铁良等为首组成宗社党,反对清帝退位及与革命政府议和,鼓吹南北分立。1月26日,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宗社党的王公亲贵们听闻此讯,纷纷逃匿。不久后清帝退位,隆裕太后下令应即速解散宗社党,宗社党由此势衰,逃散的贵族们开始在天津、北京、青岛等地进行秘密活动。
宗社党骨干恭亲王溥伟逃到了德国人统治下的青岛,但他没有放弃复辟的念头,在青岛这个遗老云集的地方暗暗筹划着各种行动,曾明本便投奔到溥伟的麾下,参加了宗社党。溥伟见到曾明本热衷复辟,便授于他恭王府的秘书长,兼中日秘密武装的军事参谋长。
后来宗社党参与的几次复辟活动都以惨败收场,宗社党也逐渐销声匿迹。但曾明本同所有满清遗老一样,一刻都不愿放弃复辟的机会。
1914年,日军向青岛德国守军发起进攻时,曾明本已经年近六十,但仍然遵段祺瑞令任日军指导官,主动为日军做向导,为其带路攻打德军,以期日本赶走德人占领青岛后,借日人之手谋图复辟。
复辟梦破灭了,曾明本心灰意冷,起初他在青岛以相面、行医为生。
1924年,已经六十八岁的曾明本在四方芙蓉山上修建全圣观,披上道袍,入观做了道长。
据史料记载,全圣观“其地系平德人之旧垒,主祀孔子、老子。客厅及住房均极整洁,院内凉亭、花圃、鱼池,布置井然,观外山顶高敝,草木扶疏,望东镇一带市里,历历可数。”对外看起来这是个道观,但院内还供着孔子,并修有花坛、鱼池、凉亭,景观优美不说,还备有多间客房,这实际上就是为逊清遗老们准备的接待处。
可是曾明本的清闲日子并没有过多久,上世纪三十年代,政府进行城市规划,欲在芙蓉山正南的山腰建青岛市政府,附近的建筑物都要拆除,以便兴建其他配套设施。曾明本无奈只得迁居别处。
在崂山太平宫住持张家林的介绍下,曾明本购买了浮山南麓已经破败的朝阳庵的庙产,经过整修和增建,让这个早已荒废的庙宇焕然一新。曾明本似乎对“全圣观”这个名字情有独钟,把这个新的修行之地也改叫了这个名字,从此依山傍海地住了下来。
自从搬入浮山全圣观后,曾明本就一直隐居于此,后来他一直住在朝阳洞内,并在此度过晚年。1955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有大麦岛村民到“荒草庵”赶庙会时还遇见过曾明本,只见他面赤眼亮,牙齿坚固、雪白,满脸胡须,而且自己还能做饭、洗衣,每天都去山涧取水饮用。那时的他应该已经有九十九岁。
其实曾明本的晚年也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与世无争。前青岛市档案局副局长伯金朝阳庵斗,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公安部门任职,他曾撰文回忆道:“1949年,青岛解放后,有一支号称‘崂山特务大队’的国民党土匪武装,曾以浮山为基地,进行反革命恐怖活动。浮山北有个浮山后村,该村的党组织在青岛地区是成立较早的。这个支部在青岛历史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解放初期的浮山周围,土匪活动猖獗。公安局浮山后检查站就是在原来浮山后老党员王进仁等人的协助下,侦察到了土匪的活动据点和计划,并在几个月内,消朝阳庵灭了几股有160多人的土匪。有一次在剿匪行动中,登上浮山南坡,在全圣观见到了有通匪嫌疑的老道曾明本。此人当时已93岁,自称是曾国藩的后裔。曾干过奉天省预警总长,后来又投靠了日本人,在大连一带干过‘中日联军’的参谋长。在1914年,他还引领日军进攻青岛,攻打德国军队。1950年被公安局依法管制,一直活到105岁。”
在青岛市档案馆查到一份1935年的公文,表明曾明本此时已经入主浮山全圣观:
青岛市浮山区建设办事处呈 农林事务所
为曾明本未经许可,擅伐树株。将罚办情形呈报
案查浮山庙曾明本,未经许可,擅伐赤松一千三百余株一案业经钧所第三科核定惩处办法。属处当将曾明本传唤到处,严加申斥,该民尚知悔过。姑念初犯,从轻惩处。着罚洋五元,并出具甘结,于明年春在原林地补栽一千三百株。除饬令将罚洋五元于本月二十九日以前,呈缴钧所及甘结存处外,理合备文呈报。
伏乞鉴核备查
谨呈
农林事务所所长葛
青岛市浮山区建设办事处主任陈命凡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根据以上曾明本的历史可知,曾国藩是湘军之父,湖南人,而曾明本的祖籍却是沈阳,也有学者查曾氏家族族谱未有此人,嫡孙一说何来则无从考究。
谜团四:蔡元培与曾明本是如何结下渊源的
朝阳洞洞口左右现存有蔡元培先生题字刻石楹联,右联是:“性全先生雅属 藓崖直上飞双屐”;左联是:“云洞前头岸幅巾 蔡元培”。
这个蔡元培的题字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曾明本虽然身居道观,但曾明本在官场立足多年,与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琪、高恩洪、北洋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青岛市长沈鸿烈均相熟识。不仅如此,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蔡元培多次来青,就曾上全圣观拜访过曾明本,并亲笔在此题字,右联:“藓崖直上飞双屐”;左联:“云洞前头岸幅巾”。题头为“性全先生雅属”(性全为曾明本的道号),落款“蔡元培”,朝阳洞门前至今仍存有蔡元培先生题字的刻石楹联。
是什么机缘让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蔡元培与曾明本结下渊源,不得而知。史料显示蔡元培最后一次来青岛是1935年,即使在离开青岛多年后,蔡元培仍与曾明本常有书信联系,表明两人交情不浅。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数月后上海沦陷,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中央研究院亦随同迁往内地。作为院长的蔡元培由于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不满已久,故不愿前去重庆,另外一方面因年届七十身体欠佳,于是蔡元培便赴香港进行医疗及休养。
蔡元培曾在1940年2月4日的日记中提到“接青岛芙蓉山全圣观道士曾明本函,托言于月前仰观天象,见恶星虽仍猖獗,但东亚已现曙光,亟应恢复和平云云”。蔡元培在收到曾明本这封信函之后仅仅一个月,就在香港逝世。
朝阳庵遗迹探访
朝阳庵现仅存1400平方米的朝阳庵遗址、一株枯萎的古银杏树和朝阳洞。朝阳洞已被王家麦岛村重修,供奉佛像,时有善男信女前来进香。
朝阳庵遗址前留下一株树龄600多年的银杏树已经枯萎成了树干。据说是是十多年前有山民在古银杏的周围放羊,羊大量的啃食伤害了银杏树皮,致使这棵古银杏树日渐枯萎以至死亡。
现遗址处有1400平方米的平台。庙宇倚山面海而建,原有正殿三间,另有偏殿及其他房屋,山门东向。文革时,庵殿被拆毁,只存石阶台基。现已倾圮。
在朝阳庵遗迹的一块残碑,上面写着“太上老君”四个字。这块刻字残碑高39厘米,宽30.4厘米,厚10厘米,碑正面水磨光滑如镜,竖行阴刻正楷体字“太上老君”四个字,每字高6厘米。碑面周边有连环的方形线刻图案。
朝阳庵遗迹的一个山坡上有一个大圆石。直径1.63米,边厚15厘米,中心凿有圆孔眼,直径是10.5厘米,深透15厘米,做工粗犷不整,表面稍有风化斑驳。
朝阳庵遗址东面向上有一眼山泉,被称为神泉。现在被人修葺一新,当然铁将军把门,未见真容。
重建朝阳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朝阳庵有着如此多的故事,记载着青岛的历史往事,如果崂山区政府或大麦岛村民能够筹资将朝阳庵重新修建好,收集包括黄作孚、曾明本、蔡元培等人的故事后,向世人展示,也是一个不错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