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停工长达7年的杭州国际中心,曝光了最新招标文件。
据公示透露,杭州国际中心将新建公寓、大平层、办公、商业等多种业态,改造已建190米副塔楼业态,并对已建部分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及塔楼收口设计。
这就等于给昔日目标为“浙江第一高楼”的杭州国际中心,宣判大结局。
从最初规划为350米的城市天际线,径直砍到只剩190米。
钱江新城自此彻底失去引领城市的制高点。
为什么杭州城市天际线总会被一砍再砍?对板块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我们来一探究竟!
核心地标沦为烂尾楼
杭州国际中心,位于万象城与来福士广场之间,为地铁4号线江锦路站上盖物业,是钱江新城核心区最后一宗商地。
早在2004年,地块曾被规划为“浙江第一高楼”,建筑最高达350米。
此后十年,由于地块推进缓慢,并无实质进展,随着温州世贸中心等更高楼宇出现,“浙江第一高楼”称号成了泡影。
直到2014年,该地块控规迎来局部调整,限高由350米调整为不大于299米。
尽管高度被砍,但299米也依然是钱江两岸第一高楼!
因此,凭借核心位置和城市封面定位,2016年地块出让时,经过94轮激烈竞争,最终被鲁能以63.5亿元竞得,楼面价21073元/㎡,溢价率113%。
随后方案公示,项目将由建筑主体不等高的主副双塔及裙楼组成,双塔造型融合钱塘江元素,采用风帆和竹节理念,欲打造杭州又一地标金名片。
只是谁也没想到,率先开建的副塔楼核心筒建至约190米后便无动静,此后零星施工至2022年初,直接摆烂停工。
这就意味着,原本打算在亚运会前竣工亮相的计划彻底落空。
但更令人头疼的是,停工期间项目工程规划又几经调整。
直到近期一纸文书正式敲定——目前副塔楼就此收口停留在190米,原设计高度299米的主塔楼则消失不见,转而根据新业态布局重新设计,建筑高度同样不会超过200米。
至此,钱江新城核心地标沦为普通大楼,而板块内的两大高楼,继续由浙江财富金融中心(258米)和来福士(250米)领衔。
随着这次杭州国际中心正式“降高”,可以预见,钱江新城未来再造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机会愈发渺茫。
限高频出 摩天大楼建设遇阻
提及“限高”,杭州国际中心绝非唯一,杭州的各个板块都曾面临“限高”整改。
一、钱江世纪城
荣盛全球总部,是钱江世纪城核心区规划为数不多的超高地标建筑,总高300米,原本有望跻身杭州第五大高楼之列。
但拿地至今4年,现场仍是一片空地,迟迟不见动工。
据悉,荣盛项目因受笕桥机场限高制约,目前正在进行方案调整,原规划300米的高度或将被削。
二、望江新城
作为望江新城核心区的绝版宝地,杭州城站东广场商业地块背靠西湖,面向钱塘江。
未来整个项目建成后,西边将跨过贴沙河和城站打通,东侧紧邻新世界K11项目。
然而,就在不久前,城站东广场商业建筑同样因为“限高”问题要求调整。
根据最新调整,原规划高度160米的商业建筑直接砍半,减至80米。而另外两宗涉宅用地的高度也将由90、95米统一下降至80米。
三、杭州云城
作为杭州第一高楼集聚地,尽管云城规划新建百米以上高楼已有21幢。
但据《良渚遗址周边地区景观控制规划》,未来南端的制高点需限高为155米,西站枢纽所在区域要限高135米。
因此,板块内新建建筑高度难有更大突破,云城天际线基本被限制在155米内。
已开工在建的“杭州第一高”,金钥匙云城北综合体(399.8米)将成唯一制高点。
板块发展或缺少引擎
事实上,杭州的“限高”出了名的严格。
主城有西湖和大运河限高区,城东有笕桥机场和萧山机场限高区,城西城北又有西溪湿地、良渚遗址限高区,几乎覆盖了大半个杭州中心城区。
总结来看,文化遗产和机场,是制约城市天际线的两大因素,并且无法调和。
另外,超高层的资源浪费和消防隐患,也是“限高”的重要原因。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曾明确提出: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那么,缺少制高点,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其实,参考笕桥板块就可窥见一斑。
由于限高,笕桥始终缺乏密集商办建筑群引领产业发展,虽然生活各方面配套足够成熟,但价值潜力着实有限。
再看钱江新城,正是杭州大剧院、市民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浙江财富金融中心、来福士等地标建筑陆续呈现,不断刷新板块的“颜值”和“高度”,这才推动新城迅速崛起。
显然,足够的“高度”可以匹配一定的“高能级”产业,如引擎般带动周边产业配套发展。
另外,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群也符合人们对于现代繁华都市的想象。
然而,在接连不断的“限高”之下,未来刷新天际线的高楼,只会越来越少。
大家怎么看,评论区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