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个问题20多年来都无人能解答——簋街上以小龙虾著称的那家饭馆,胡大,到底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在排队?
江湖传闻,到了饭点儿,北京“小龙虾总舵头”胡大门口,“排队1000桌起步”。即便在簋街内外的地界上,一共遍布了四家胡大的门店,网上也流传着不少“晚上11点拿号,排到凌晨一点才能吃上这顿夜宵”的故事。
于是代排业务应运而生,在某鱼上,胡大的代排业务已经要价百元;线下,以胡大为轴心的路边和烟酒奶茶店里,四处潜伏着黄牛,据说一个号在20~80元不等,甚至传说有炒到800元的时候。
把吃小龙虾这股风潮拱起来的,不仅是对网红热门地打卡乐此不疲的年轻游客,还有一群中年人。
胡大总店的装修,区别于迎合流水线式的塑料网红风,反倒是秉承帝都一贯的排面和格调。气派的红木饰面门头,区别于周遭一众小吃铺,给你一种人均上不封顶的错觉。屋里到处是绿植、灰砖和锦鲤三件套,就连前后大厅都被郑重地命名为“紫苏”“白芷”。
这种老钱风的中式装修,无不彰显着一种商务气质,吸引着一群中产往上的食虾用户——
在别人忙碌的工作日里,去北京的胡大吃饭,正在成为验证这届中年人成功程度的新标准。胡大小龙虾一直很有名,但有名的又不只是口味,而是你有没有拿到过吃虾的入场券。
“不排队就能直接吃的,那都是有路子的,也遇到过那种赶眼神的,看人吃完上去套近乎,要帮人结账顺便提前蹭上桌。” “你在北京油车指标靠命,在胡大门口,吃虾指标靠争。” 北京的小龙虾不光得排队,就连身价都比别的地方贵个几倍。“ 在湖南,小龙虾15元一斤,北京15元一只,这吃的是龙宫里的虾兵吗?”
好吃与否不是人们去胡大的理由,在北京,小龙虾争的是口味创新上的一骑绝尘。
在小龙虾的老家之一湖北,鲜香麻辣才算正宗本味,后来演变的蒜香,都被“原教旨龙虾爱好者”归为异端。如今到了北京,创新的京味葱烧口味,被排在某点评网站中推荐菜的中后端,位居文创龙虾钳雪糕和臭豆腐等小吃之后,几乎无人问津。
在热评第一的留言中,关于口味的评价仅用“好吃”二字被概括,其余的篇幅都是在形容如何“4个普通食量的大人,吃了1000多块。”
虽然商家回复着“小店超级痛心的”,但秉承优质餐品、严格甄选食材等话术,让人能立刻明晰对方的言外之意,就像一位胡大常客所说:
“这里可不是大排档,高价是可以被理解的。”来胡大吃饭,排队也许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挺好吃”。就好比你在人满为患的美食街游荡,如果某家餐厅门口的服务员直接把菜单递给你,并且以“我家不排队”为卖点推销,你是会心里发虚的——因为,不用排队一定等同于不好吃。
更何况,一旦你排到了号,踏进了饭馆,无论是中年还是中产,胡大都给足你档次和体面。 同样吃的是龙虾就啤酒,那年青春你一无所有,在夜市许下豪言壮语,如今却是落座于气派优雅的新中式轻纱帷幔之间,连丢虾壳的垃圾碗旁都要配几支水插鲜花。
服务员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提供剥虾服务,偶尔还会赠送几只定制的刻字龙虾,服务员给出的刻字推荐也是在意料之内,首先是谐音梗“有钳有钱”,其次是“暴富”。
就此,年轻人也寻味而来,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中产演习——
对于中年人来说,胡大的体贴,是身在网红氛围中却能不紧不慢的。 “吃小龙虾并不是重点,在上牙碰下牙、嗑瓜子声此起彼伏之间,是人均上百万的生意和营收。”一位胡大70后粉丝这样形容胡大天然的商务气质。
年轻人习惯在夜店狂欢后,用牛肉面和小笼包配啤酒填补空虚,24小时营业的胡大(总店),却让应酬过后的中年人,有了一个符合年龄、阅历、身份的体面续摊场所。
胡大的小龙虾不算便宜,但又贵在了接受范围之内,反倒给人的体验感更尊贵了。无论外面上千元的英式茶点和法式大餐有多么精致,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了。
因为,“奢侈的并不是价格,而是时间。” 胡大可以是中年人的商务夜宵,也可以是白天的下午茶。
屋里屋外,吃饭和等位的人一茬接一茬轮换,大哥大嫂坐在落地窗边的位置,宛若一种无声的炫耀——
我可以在工作日的白天,来这里呆上一个下午,就是为了嗦几只虾。 大哥憨憨地笑道:“你看外面开始上人儿了,咱们坐里头的还挺爽,有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排队的本质,也是在消费自己的业余时间。看起来,在门口排队等着打卡探店是一种仪式感,实际上,错峰享用下午茶的不用排队,也是一种仪式感。
开始剥虾的那一刻:
手机是必须放下的;
手指大的虾肉,也不需要做太多咀嚼吞咽的嘴部动作;
如果选择了服务员代劳的剥虾服务,你更是无事可做。 一切都在指向,你需要等,需要在等的过程里,不得不专注于与同桌人的交流。转载自《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