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吉 - 简介
维吉维吉 Weegee (1899-1968),美国记实摄影家,擅长拍摄犯罪题材。维吉在30至40年代活跃在美国的新闻界。维吉是犹太人,本名叫厄希尔·费利克(Usher Fellig),1899年6月12日出生在奥地利一座名叫兹洛克齐(Zloczew,现属波兰)的小村庄。十岁时,他与母亲和三个兄弟一起来到纽约投奔父亲。这家新来的移民,住在纽约下东区(贫民区),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维吉小时候当过糖果小贩、在自助餐厅洗过盘子,还租过一匹小马,成为给孩子们拍照的街头流动摄影师。
维吉 - 经历
1924年,25岁的维吉终于在ACME新闻图片社找到一份工作,在暗房里打下手。在此期间,他是有机会很快的迁升为摄影师的,但由于他拒绝遵守摄影师出任务时必须穿白衬衫打领带的规定,而一直被困在暗房里。除非在三更半夜时有紧急任务,如火灾之类的,才会轮到他出勤。就这样维吉磨练出他极佳的放大技巧,成为一个技巧高超的暗房能手,也养成日后只有在晚上才拍照的习惯。
1935年,37岁时维吉离开了图片社,成为一名自由投稿的摄影记者。他与曼哈顿警局合作拍摄在夜间发生的车祸、火灾和各种暴力犯罪,暗杀事件,供小报采用。他经常在清晨5点开着车在街上寻找拍摄题材。为此,他解释道:“清晨5点是一天之中最容易产生新闻的时刻,因为人们最喜欢在这个钟点杀死自己或杀掉别人。”
当他还很年轻时,维吉便散发出一种中年的气息。他那不安分的黑眼睛略微有点迷糊,长长的卷发缺乏梳理,手里拿着相机,嘴里还叼着抽了半截的雪茄。在冬天,他看起来似平与他皱皱巴巴的衣服融为了一体,而他所有的口袋里都塞满了胶卷、镜头以及各种小仪器。到30岁时,维吉变得很胖,体形松松垮垮。后来等自己有了钱,他在伦敦找到一个著名裁缝做衣服,并坚持所有部分都做大两英寸。他不喜欢被衣料紧紧贴住的感觉。几小时后,维吉穿着有如纽约街头手推车贩卖的衣服高兴地离开了。
1938年前后,维吉把发稿姓名改为“著名的维吉”(Weegee the Famous)。维吉开始采用红外线闪光和红外线感光片在禁止摄影的场合不引人注目地拍摄照片。由于与曼哈顿警局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维吉在警局设有办事处,并在自己的汽车中安装了一个警用无线电装置,这给他提供了非同寻常的便利。在与曼哈顿警局合作的10年间,纽约的夜幕中,出没着这位肥胖的摄影师。他穿在身上的服装是昂贵的订制品,但看上去却如同地摊货。他的头发散乱、眼光迷糊,但是这些都不妨碍他能和警察同时在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拍出世界上最好的凶杀照片。在这期间维吉用坏了10台相机、5辆汽车,共发表了5000多篇图片报道,使他成为纽约最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
1945年,维吉把历年来在纽约拍摄的各种罪案照片,编成一本画册出版,名为《赤裸的城市》。这部画册大受欢迎,数次再版,并被好莱坞搬上了银幕。1948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维吉举办了个人影展。1952年,维吉为自己的相机特制了“哈哈镜筒”,开始拍摄肯尼迪、赫鲁晓夫、戴高乐和演艺名人的“漫画照片”。1953年,他的另一本画册《赤裸的好莱坞》出版。1964年《维吉的创造性摄影》在伦敦出版。1968年12月26日,维吉在纽约去世。他给世界留下了5千张底片、1万5千张照片,大部分是关于犯罪和暴力的。美国著名摄影家保罗·斯特兰德对他有过这样的评价: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看不到,也想不到的悲剧事件里,维吉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摄影专家。
维吉 - 风格
维吉的摄影特点是清一色使用闪光灯照明,即使是白天也使用闪光灯。闪光灯摄影最大程度将对象的反差压缩减少的特色经过维吉的调弄更突现了都市生活戏剧性的一面。他那些反映了处于最特殊状态下的都市人的情感反响的新闻照片,经过时间的流逝却反而成了反映当时人们整体生存状态的最具普遍意义的写照。他在摄影时往往注意寻找在事件当时看来与报道时间没有直接关系的场面与人物拍摄。由于特定时间的作用,这些场面与人物使画面形成一种特殊的气氛与表情。而这可能是一致潜藏在都市深处的无从激荡出来的气氛与表情。荒木经唯在一次回答美国记者Mark Edward Harris的关于他曾使用闪光灯直拍来取得边缘明确效果的提问时,这样说道:“当时我是要这效果没错,比较像拍写实,就像美国摄影师维吉一样。但我现在的想法不一样了。用闪光灯辜负了摄影师与被摄者之间的信任。闪光灯在我跟被摄者之间制造了一个距离。当维吉用闪光灯时,他用闪光灯切断他与被摄者之间的关系。所以现在我除非万不得已不再这么使用闪光灯。”
维吉从不让他的人物从环境中分离出来以简化画面,也从不害怕闪光灯在人物身后留下阴影。他的意思是:“我(摄影师)在,我抓拍。”完全美国式的直率。他的一生绝大多数都在纪录大都市的夜晚,这是一个与白天截然不同的世界,在黑暗中,一切都以更无耻、更荒唐、丑恶、更肆无忌惮的方式展现出来。而这一切又都暴露在维吉的闪光灯中。
维吉的大部分照片有如棒球棍猛击膝盖一般直接。没有任何东西妨碍你对它们的理解,它们甚至不需要标题。与大多数摄影师不同,维吉拒绝戒律,也没有发展出一套理论。他对技巧是如此漫不经心,以至他的早期杰作曾被指责为潦草马虎。艺术也未给维吉造成任何麻烦。由于他不懂绘画和雕塑。对艺术史或摄影史所知甚少,他从不费心去考虑与艺术有关的东西。他从他的被摄对象中看不出什么象征意味。他使用相机并非为了去歌颂他所拍摄的人们,他只是为了谋生,一种狭窄但不乏闲适的生活。他所希望的是自由自在地去当维吉:一点名声,一点钱(不用很多),和一些女人。他获得了这一切,并且他还赢得了艺术家的头衔。在他死后,他的招牌常常以“著名维吉的正宗作品”的形式出现于编辑们的广告语里。
很少以儿童为主要拍摄对象。十一岁时随父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维吉,曾经生活在非常贫困的环境里,从小就在纽约走街串巷闯荡谋生。他对那里的男女老少,一砖一瓦都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由于尝过百味人生,他深刻地了解生活在下层社会人们的内心世界。
维吉在30至40年代活跃在美国的新闻界。其实,他本名叫亚瑟?费利克(Usher Fellig),1899年6月12日出生在奥地利一座名叫兹洛克齐的小村庄。他的家境贫寒,其父为推车小贩,因在欧洲混不下去了,就只身前往美国谋生。
1924年,25岁的维吉终于在ACME新闻图片社找到一份工作,在暗房里打下手。在此期间,他是有机会很快的迁升为摄影师的,但由于他拒绝遵守摄影师出任务时必须穿白衬衫打领带的规定,而一直被困在暗房里。
维吉并不能算是一个艺术家,事实上,他并不像同时代的摄影师那样拥有绘画、艺术史或专业摄影才能,他一生都在拍摄凶杀案现场,纯粹靠出售凶杀案照片的新闻价值获得收入。
其拍摄风格也极为特殊——清一色使用闪光灯,无论是受害者的尸体还是白天衣着光鲜的名人都在镜头前赤裸裸地曝光,有趣的是,正是这种没有传统新闻、摄影观念约束的拍摄方式捕捉到镜头前最本质的人性表露,“用闪光灯剥掉人们的外衣”。维吉被列为摄影史上五十个里程碑之一,戴安?阿勃斯(Diane Arbus)的拍摄风格也曾受到维吉很大影响。
除非在三更半夜时有紧急任务,如火灾之类的,才会轮到他出勤。就这样维加磨练出他极佳的放大技巧,也养成日后只有在晚上才拍照的习惯。维吉拍摄的每张照片都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纽约的确是天堂,但它只是有钱人的天堂;纽约也确实是地狱,它是穷人的地狱。
艺术对维吉来说不是问题,他从不费心去想它。因为他对绘画、雕塑、艺术史或摄影史都知道得很少。
在他的拍摄的主题中,从来就不见象征意义。拍照对他来说,只是博取生计的方法,他所要的仅是作为维吉的自由:有点名气有几个钱(可也不能要太多)和女人——这是他的欲望的三个顶点。他全获得了,同时也赢得了艺术家的名誉,而这种名誉是他最不在乎的。
维吉 - 遗物
两名印第安那州妇女从一只旧货市场上买来的旧箱子里发现了一大困照片与信件,幸好她们并没有将这些“废纸”烧掉,而是不明就里地卖给了当地的古董商。
古董商惊喜地发现,这些照片和信件的作者原来便是上世纪50年代纽约最具标志性的摄影师——维吉(Weegee)。谁也没有想到,在维吉逝世40年后,还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发现——210张署名照片与100多封信件,总价值达50万美元以上,目前这笔财富已经由印第安纳波利斯美术馆收藏,并且已经公布了其中部分照片。
维吉 - 作品
《夏日》是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拍摄的。这幅作品中,纽约贫民区的孩子们,在炎炎的夏日里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降温问题,只好就地取材偷偷将路边的消防栓打开冲凉。不知是因为凉爽还是成功制造了恶作剧,孩子们一阵阵发自内心的欢笑声此起彼伏。
这幅作品中,孩子们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本质被尽可能地展现了出来。看着画面中出现的一张张幼稚顽皮的面孔,不禁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是多么熟悉多么留恋,又是多么令人回味无穷。
维吉的摄影作品
这张图片同样是拍摄在纽约的冬夜。不喜欢穿着笔挺的西服去采访“体面”的题材,而是习惯于在深夜或是凌晨的时候去发现更有意义的新闻是维吉的一贯风格——无论是在成名之前为了挣取一些赖以维持生计的稿费,还是成名之后。这种风格让他得了一个“火警摄影师”的外号。这张图片或许正式他这种脾性的见证吧。消防员帽檐和衣领上的冰棱是个重要的细节,足以证明当时气候的寒冷。摄影师能为了自己想要得到题材而常年坚持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不能不让我们为之钦佩。
这张《风雪夜归人》是维吉一幅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纽约的冬天是寒冷的,中国有句古诗“燕山之雪大如席”,纵有夸张之处吧,但是用来形容画面上的场景却是颇为贴切的。为了谋生,画面中的主人公只能以老迈的身躯去拖动沉重的步伐,在风雪之夜艰难地前行。对于这样的生活,维吉是有他的切身体会的,因此也就有了对于这类题材的创作激情。满怀深沉的同情和理解,才能有这样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想要创作出感人的作品,自己首先就要被作品感动!或许维吉正式如此吧。
虽然是以纪实见长的维吉,对于人像摄影也有他独特的理解。这张达利的画像就能证明这一点。为了表现这位超现实主义画家处处都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维吉精心地对画面进行了布局。尽管人物身着非常正统的西服,但是两端上翘的胡须、奇怪的手杖握持姿势,以及画家脚下的椅子都在彰显一种怪异的气氛。
这不是盛况空前的游行或是集会,而是1940年的纽约一个消暑海滩的场景。从望不到边际的人群就可以想象得到纽约当时炎热到什么程度。维吉采用了较高的视点进行俯拍,取景范围和景深的加大让我们可以有幸再次“领略”这样的场景。
维吉 - 评价
著名评论家亚伦·塔尔梅是这样评论维吉的:“艺术对于维吉来说不是问题,他从不费心去探讨。他几乎不了解艺术史和摄影史,对于绘画雕塑也知之甚少。在他拍摄的主题中从不见象征意义。拍照对他来说,只是为了生计。他想要的只是有点名气,有几个钱和女人。这些他都得到了,他还额外赢得了艺术家的声誉,而这正是他最不在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