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会:最地道的密云民俗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蝴蝶会:最地道的密云民俗

密云地区有众多庙宇,民间有“一村一庙”之称,有庙的地方就有庙会,密云也有众多种类的庙会。花会是一种在庙会时组织 活动的民间组织,也可以叫香会,具体可细分成文会和武会。庙会期间,文会在香道沿途免费提供一些施粥舍茶、掌灯修路等服务, 武会则负责朝庙进香时进行文娱表演。

庙会高跷

旧时,密云每个村几乎都有一档或多档花会,按表演形式分为秧歌会、高跷会、 舞狮会,村里每位村民都在某档“会”上, 而选择入哪档会主要和家庭传统、个人兴趣蝴蝶会有关。除了会多,密云花会还有着浓郁的京城花会特色——有不少被皇帝封赏过的“皇会”。独具特色的蝴蝶会便是其中之一。

游方郎中与蝴蝶

密云的古北口曾是元、明、清时期通往关外的交通要道,清代在承德建立了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后,密云更成了京城到承德的必经之路,路途中设有多处行宫,白蝴蝶会龙潭行宫是其中之一。

白龙潭行宫附近有个八家庄村,八家庄有一档著名的花会,叫蝴蝶会。蝴蝶会是北京密云地区所独有的花会表演形式,由大人和小孩共同完成,通常由一位 5-9 岁的孩 子穿上花衣服,绑上翅膀,扮成蝴蝶站在成年男性的肩膀上,两人配合着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密云白龙潭

根据民间传蝴蝶会说,蝴蝶会起源于元代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当政的时期。那时密云 地区出现了一种极为罕见的眼病,蔓延迅猛, 当地名医高手均束手无策,而一位游历到此的民间郎中以蝴蝶为药引,配制良方,用草药治好了人们的眼病。但待百姓们病愈后寻找救命恩人时,郎中早已不见踪影。为感恩上苍,纪念郎中,也感恩蝴蝶所做出的牺牲,庙会时一些年轻的父亲便把自己孩子扮成蝴蝶的样子,让他们站在自己肩头翩翩起舞,后来形成了一档庙会时的固定表演,叫蝴蝶会。

蝴蝶会的演进

走会时,蝴蝶会作为一个会档随走会队伍走街串巷,朝庙进香,以此表示对蝴蝶的崇敬。最初,人们只是将小孩装扮成蝴蝶的形象,让他们手持花束站在成年人肩头,没有任何表演动作。但是没多过久,人们就不满足于“小蝴蝶”的呆板了,希望“它们”能动起来。于是,蝴蝶会把生活中小孩与蝴蝶嬉戏的场景运用到表演中,把小孩子右手拿的花束换成了折扇,这才有了“照蝴蝶”(瞭望蝴蝶)和“抄蝴蝶”(捉蝴蝶)的逼真动作。

蝴蝶会

后来村里的吵子也结合到表演中,舞蹈有了配乐,以海笛(唢呐)为主的吹打乐伴奏。热闹、欢腾的音乐加上一些后来发展出的高难度动作,如“单腿飞”“鲤鱼打挺”等。走会时还可以把表演队伍分成几种组合:三组、五组、七组,通常一对父子为一组,大人为“腿子”,小孩为“蝴蝶”。表演时,由小孩扮成蝴蝶形象站在父亲肩头,父亲行走各种队形,小孩做出各种动作,时而蝴蝶展翅,时而儿童戏蝶。孩子们用彩绸方巾包住头发,再系一条用花绸布缝制的花环带,脸上画着蝴蝶,肩膀上系着云肩。在长长的花会队伍中,他们确实像斑斓的蝴蝶精灵,飞舞在狂欢的人群上空。

庙会狮子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密云花会活蝴蝶会动减少,八家庄蝴蝶会也早已停办。但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却一直留存下来,成为当地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蝴蝶会产。经过后人的整理、记录和传播,在密云地区组织的一些活动中,我们仍能看到蝴蝶会的踪迹。密云“蝴蝶”如今依然翻飞在人们肩头。

- END -

撰文丨张欣

插画丨兰跃峰

编辑丨宋鹏飞

原文取自《风物中国志·密云》有增减、改动

图书《风物中国志·密云》

本文未署名图片来源于"IC photo"或"图虫创意",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IC photo或图虫创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上海到青岛(坐飞机去看海!上海直达这些绝美的城市只需1小时 )
下一篇:蝴蝶为什么会落在尸体上?可能与后代繁衍有关,蝴蝶其实并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