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的荣光—路易十四时代
江湖上一直有个传言,“只有矮子、女人以及外国人才能拯救法国。”这里的矮子和外国人指的是来自科西嘉岛的拿破仑,科西嘉岛原本属于意大利,女人指的是圣女贞德。
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后领导法国人五次打胜了欧洲的反法同盟战争,而且差点统一了欧洲。圣女贞德则是在英法百年中领导法国人屡次战胜英国人。但是,这个矮子和女人的结局并不好,拿破仑兵败滑铁卢,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最终病逝在圣赫勒拿岛上。贞德则是被英国人活活烧死。
还有一个矮子,货真价实的正宗法国人,他才是真正的法国人的荣光。
这就是路易十四。
《凡尔赛》剧照
朕即国家!
先来看看路易十四的名言——朕即国家。
英法合拍过一部剧—《凡尔赛》,里面的主题曲是这样的:
“天地浩大,我必将君临天下。身披铠甲,血雨腥风中厮杀。四海宾服,共享人世繁华。江山永固,终成千古佳话。”
这首简短的主题曲概括了路易十四的一生,总结起来起来就是四个字——朕即国家。
这句话也说明了路易十四所处的时代,封建专制时代。路易十四的绝对权威不容挑战,国王是国家范围内一切财产的最终拥有者,国王是国家一切政治权利的拥有者。
这么一句绝对专制君主的话,放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像秦始皇开创的皇帝制度——“朕即始皇帝”。绝对的专制之后也许就是盛极而衰了,秦朝二世而亡,路易十四之后,法国波旁王朝经历了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法国大革命便爆发了,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
划重点,法国大革命,革的就是波旁王朝的命!
不知道波旁王朝不要紧,只要记住,法国人心目中的波旁王朝,相当于中国人眼中的唐朝。
打不完的战争
路易十四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战争、扩张领土。如果把路易十四放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他就相当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
路易十四的人生轨迹跟秦皇汉武一样,都是少年登基,被母亲和权臣控制。路易十四出生于1638年,1643年,年仅5岁的路易十四即位,由他的母亲摄政,1661年,23岁的路易十四真正亲政。自此,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带领下,一路打遍欧洲无敌手,最终称霸欧洲。
路易十四自号太阳王,借用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名言“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意思就和大英帝国当年号称日不落帝国差不多,可见,西方人多么喜欢比肩太阳。
总结一下路易十四一生的战争:遗产战争,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遗产战争是法国和西班牙争夺遗产继承的战争,发生在1667年—1668年,这一年路易十四30岁。
路易十四娶的王后是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女儿玛利亚·特蕾莎。1665年,西班牙国王王腓力四世去世,其子卡洛斯二世继承王位。1667年,路易十四借口其妻子是西班牙国王的姐姐,宣称拥有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以此向西班牙索要西属尼德兰的领土作为继承遗产,被西班牙拒绝了,于是,路易十四向西班牙宣战。
在欧洲,这样的要求是有先例的,比如法国和英国百年战争的起因就是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引起的,英王可以继承法国的王位,但是法国人不愿意接受英王统治,拒绝将王冠给英王,由此导致了英法百年战争。
不给就打,这就是路易十四!
遗产战争的结局是法国胜利了,法国得到了南尼德兰地区。
而且,在这场战争中,因为荷兰的对外政策的转变,致使路易十四的下一场战场就由西班牙转向了荷兰。
荷兰本来和法国结盟的,眼看着法国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尼德兰地区就要归于法国人了,这样一来荷兰就和法国之间就没有缓冲区了,而且在贸易上就有冲突了,于是荷兰背叛了法国,和西班牙结盟。
这样背弃盟友的事谁忍得了啊,于是,接下来,路易十四就发动了和荷兰人的战争。
法荷战争发生在1672年—1678年,这一年的路易十四34岁,正值英年。
看不顺眼也要打,这也是路易十四!
法荷战争的背景就是遗产战争期间荷兰的背叛,以及欧洲大陆之间几个大国的矛盾。
遗产战争中,法国处于绝对的胜利地位,本来可以得到更多的领土和利益。但是由于荷兰的背叛,荷兰和瑞典、英国组成了三角同盟,宣称如果法国不撤兵就会对法国宣战,于是路易十四撤兵,虽然也是胜利,但远远没有达到本来设想的目标,于是路易十四在1672年对荷兰宣战,法荷战争爆发。
这一次路易十四准备十分充足。挖了荷兰的墙脚,破坏了三角同盟,收买了瑞典,又和英国组成了同盟,英法结盟,共同对荷兰宣战,所以这一次法荷战争也是第三次英荷战争。
法荷战争的过程可谓诡谲多变。
先是法国大军压境荷兰,攻占了荷兰不少领土,在荷兰内部发生了政变,荷兰执政约翰·德维特被推翻,年轻的威廉三世被任命为陆海军统帅与荷兰省执政,威廉三世以后和路易十四是死对头。威廉三世打退了英国海军,迫使英国放弃和法国的结盟。英国真的是个墙头草,战争刚开打就停了下来,导致法国进攻荷兰不顺利,被赶出了荷兰。
但是法国人才济济,一点小小的波折怎么能难住路易十四。法国国内,有号称经济天才的财政大臣柯尔贝,打起了和荷兰的关税战,致使荷兰损失惨重。军事上,有法国元老级别的军事天才蒂雷纳和大孔代。1674年以后,法国对荷兰取得了多次胜利。
威廉三世在不利的处境下,和英国的玛丽公主结婚,局势又扭转了过来。威廉三世还有一个头衔,那就是英格兰国王。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光荣革命,就发生在威廉三世期间,《权利法案》就是在威廉三世期间颁布的。
路易十四一生的对手——威廉三世
但法荷战争真正体现路易十四智慧的不仅是在战场上,更是在外交上。
为了不让英国参战反法,路易十四意识到在法国占据着巨大的优势之前必须结束战争。路易十四以高明的外交技巧与荷兰省商人和联省国务会的要员成功交涉,答应降低对荷兰的关税,荷兰省先在条约上签字,迫使威廉三世不得不同意各省以共和国全体的名义签约缔和。
1678年,双方签订了《奈梅亨条约》,法荷战争结束。
法荷战争,法国取得了巨大胜利,不仅占领了弗朗什孔泰、佛兰德和埃诺地区,还占领了洛林。最重要的是,法荷战争决定了欧洲大陆战后的格局——法国是老大,路易十四“太阳王”的称号由此而来。
荷兰从此衰落,是荷兰的“灾难年”。
但是,路易十四也为自己树立了一生的劲敌——威廉三世。
从法荷战争也能得出一个教训: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占领领土,而是为了实现利益,只要利益实现了,战争该结束就结束,再打下去就没意思了。希望俄乌战争也能有这样的智慧,能开始战争能结束战争,才是智者。
大同盟战争发生在1688年—1697年,这一时期的路易十四已经50岁了,步入中年甚至老年了。
他们都怕我,群殴我,还打不过我!
路易十四在欧洲大陆的扩张导致了其他国家的恐惧,欧洲各国组建了反法同盟对抗路易十四。
反法同盟的国家有荷兰、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瑞典、英国、西班牙等,还有各国的海外殖民地。
战争的起因是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和路易十四的矛盾。
此时的法国已经成为了欧洲第一,但是路易十四在1685年颁布的枫丹白露敕令,推翻了法王亨利四世1598年颁下的宽容的南特赦令。路易十四要在法国统一宗教信仰,规定法国只能是一个天主教国家,信仰新教的人被迫出逃。而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却在和土耳其的战争中胜利了,激起了欧洲人的十字军情绪,俨然是欧洲征服异教徒的先锋,国际地位大涨,连法国人都投奔奥地利了,这让路易十四十分不爽,决不能容忍神圣罗马帝国的复兴。便以自己的弟媳奥尔良公爵夫人伊丽莎白·夏洛特,要求普法尔茨选帝侯的继承权,实则是路易十四要在德意志扩张自己的影响力。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由此组建了奥格斯堡同盟,这就是大同盟。
战争开始于1688年,法国在刚开始取得了胜利,但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都被吓怕了,迅速反应过来,和哈布斯堡王室站在了一起,于1689年组成了反法大同盟。
这一场战争的过程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谁都没有想到战争持续了9年时间。战争的实际主帅就是路易十四的劲敌威廉三世,他在1688年登上英国大陆,获得了英王的王冠,把英国拉入了反法同盟。导致了这场战争打成了持久战,路易十四没有取得速战速决的胜利,但依旧是战场上的优势一方。法国无法速胜,大同盟一方也无法打败法国,双方打到最后都厌倦了,枯燥无味,毫无意义的流血。
在大同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路易十四利用对方的内部矛盾,分化对手,大同盟的成员纷纷响应和法国盟约。战争结束在1697年,双方签订了《里斯维克和约》。法国承认了威廉三世为英国国王,把洛林归还给了洛林公爵,把菲利普斯堡还给德意志。
大同盟战争让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受到了削弱,但依旧还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从这场战争中也得出了一个教训:不要轻易开始一场战争,不然,谁都无法料到战争的走向,是速战还是持久战?
西班牙王位战争发生在1701年—1714年,路易十四都63岁了,战争结束时他都76岁了。
路易十四还有一个世界之最,那就是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长达72年,从1643年到1715年,活了77,在位72。
路易十四的制胜法宝——活得久!
西班牙王位战争又是路易十四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一次较量,这一次战争和大同盟战争一样,是路易十四和荷-英-奥的三强联盟之间的战争,这足以说明路易十四有多强。
那么,哈布斯堡王室有多强呢,看看欧洲大陆有多少个国家是他们的统治就知道了,被誉为是欧洲历史上最强大和统治领域最广的王室。西班牙就是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地利也是,奥地利大公还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以这里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也指神圣罗马帝国。
前面说了,西班牙的国王卡洛斯二世是路易十四的王后玛丽亚·特蕾莎的弟弟,1700年,卡洛斯二世死了,而且死后无嗣。
问题来了,王位谁来继承。
卡洛斯二世立了遗嘱,给了路易十四的孙子。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卡洛斯二世的王后是路易十四的弟弟奥尔良公爵的女儿,所以,这个继承西班牙王位的是卡洛斯二世的侄孙。但是规定了法国和西班牙永远不得合并为一个国家。
但是,利奥波德一世不认可,企图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西班牙的王位。利奥波德一世就是大同盟战争中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
利奥波德一世的王后玛格丽特·特蕾莎是卡洛斯二世的姐姐,他的王后和路易十四的王后都是西班牙国王的女儿,同父异母,如果路易十四宣称对西班牙具有继承权,那利奥波德一世也有。
战争发生在1701年,路易十四宣布自己的孙子菲利普为西班牙国王。英国不能容忍法国独霸欧洲,更不能眼看着法国和西班牙合并。于是英、荷结成反法同盟,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与法国争夺西班牙的王位战争,利奥波德一世对法国宣战。
看似是在争夺王位,但战争的本质是争夺对西班牙的控制权。
战争的一方是法国,另一方结成了反法大同盟,主要国家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英、荷,普鲁士、葡萄牙,意大利等。
战争从1701年一直持续到了1714年,双方在战场上也互有胜负,各国的政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705年,利奥波德一世去世,其子约瑟夫一世即位,1711年,约瑟夫一世又去世,神圣罗马帝国这就换了两个皇帝了,而路易十四依旧稳如泰山,路易十四的老对手威廉三世在1702年就死了。孤独的英雄,对手们一个一个都走了。
战争的结局是法国胜利了,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正式结束。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利普成为西班牙国王,称费利佩五世,西班牙开始了波旁王朝的统治。
菲利普成为西班牙国王
总结起来,路易十四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对外战争和扩张中渡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四次重大战争,路易十四都取得了胜利,即便像没有取得绝对胜利的大同盟战争,但最起码没有一次失败,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仅有的。
1715年,路易十四病逝,终年77岁。
路易十四比他的儿子和最大的孙子活的都长,他的曾孙路易十五才继承他的王位。
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相当于唐朝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这足以说明历史上的波旁王朝有多强大。
真正让波旁王朝强大的就是路易十四!
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起于1589年,亨利四世即位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父亲路易十三是亨利四世的长子,是第二代波旁王朝的国王。1643年,路易十四即位,统治时间长达72年,一直延续到1715年。
在这72年统治期内,路易十四通过不断的战争、扩张,将西班牙、荷兰都打衰落了,最终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太阳王”。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想要国家强大,皇帝必须活得久,就像战国时期的秦昭襄王一样,熬死其他国家的君主。
波旁王朝后来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还经历了两次复辟。
波旁家族除了在法国的统治,还有在西班牙的统治。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路易十四最终赢得了胜利,他的孙子菲利普成为西班牙国王,称费利佩五世,现在的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就是波旁家族。在欧洲这么看重血统的情况下,西班牙的波旁王室无疑就是最古老最高贵的王室家族了。
欧洲祖父
“欧洲的祖父”这个称号不是路易十四的,而是路易十四的弟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一世。
波旁姐妹花
菲利普一世为了不压过路易十四的光芒,从小就被他们的母亲打扮成女孩子。在遗产战争和法荷战争中,菲利普一世击败了威廉三世,打了胜仗,但是却被路易十四压制,为了不盖过路易十四的锋芒,菲利普一世再也没有带兵打仗的机会了。
菲利普一世的两任妻子,第一个是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妹妹亨利埃塔·安妮·斯图亚特,第二个是莱茵-普法尔茨的伊丽莎白·夏洛特。他和第一任妻子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欧洲的国王,一个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一个是撒丁国王。他和第二任妻子的女儿后来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的母亲,儿子菲利普二世成了路易十五时期的法国摄政王。
菲利普一世的子女通过联姻嫁给了欧洲各大王室的国王,这让菲利普一世成为了现代的罗马天主教大多数皇室成员的先祖,被封“欧洲的祖父”。
这些联姻都是路易十四促成的,就像路易十四为了让自己的孙子成为西班牙国王打了西班牙王位战争一样。
凡尔赛宫
网络上流行的凡尔赛,指的是反向调侃自己生活的高贵、奢华。但是,你让人家真正的凡尔赛情何以堪。
凡尔赛宫
路易十四为了削弱贵族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他建造了凡尔赛宫,将贵族禁锢在这里,每天参加舞会、宴席和各种庆祝活动。路易十四不喜欢巴黎,于是将宫廷搬到了凡尔赛,凡尔赛宫作为法国宫廷存在了107年。
凡尔赛宫更是闻名于世的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国的故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一起被誉为世界五大宫殿。
路易十四的雕像在凡尔赛宫前
这是路易十四留给法国人的伟大遗产,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遗产。
爱美的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的一生更是爱美的一生。
穿上高跟鞋,成为全世界的中心!
路易十四身高不足一米六,所以他发明了高跟鞋,在那个时代,高跟鞋是男人的福利。
路易十四时代掀起了一股奢华之风。路易十四喜好华丽的衣服,只要是他穿过的衣服,在当时都受到了大力追捧。路易十四喜欢用香水,香水成了法国人的每日必用品。路易十四还在巴黎举办时装周,将全世界各地的漂亮的衣服、珠宝都运到巴黎。
如今,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时尚地,服装,香水,珠宝,奢侈品,这些都是来自于路易十四时代。
维多利亚之于英国,唐朝之于中国,在法国人的历史中,路易十四时代是当之无愧的荣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