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民国殡葬业爆款频出 ,产品创新能力很强,能人辈出,有杠行中的杠王,有棚行中的蹿天猴,但这两位搁在今天只能算是非常合格的产品经理,靠的是团队的力量,若论个人名气和影响力,就算加一块都远远不如后边要说的这位。
当年,北京城,很多老百姓只要听到葬礼有这位爷出场,刚撒的尿都能憋回去,提着裤子就往外跑,生怕错过了。当之无愧为民国殡葬行中的第一网红,人送外号“一撮毛”。
民国葬礼上扬纸钱的
这外号今天听着实在不怎么响亮,当年可不是。1922年,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肃亲王善耆出殡,请得就是这位一撮毛在队伍前边撒纸钱。那是多大的面子!八大铁帽子王,那是王爷中的王爷!当然,一撮毛除了手艺好之外,身世也不一般,在旗,不是汉人。
扬纸钱看着容易,但论技术绝不比上春晚变个魔术或六个人骑一辆自行车来着容易。
很多人觉得不可能,不就抓一把纸钱往天上扔嘛!换我也行!
当年,就有这么一位轻视一撮毛的阔少爷,跟他打赌,最后竟然输了一套小四合房给他。这要是留到今天,值个几千万了!
北京老四合院
那天刚好一撮毛带着徒弟接了大活,出殡的队伍刚准备好,要启程的时候,忽然,送殡队伍里跳出个阔少爷,指着一撮毛,说:听闻你会扔纸钱,京城没有比你扔得更高的?!我就是不信!你要是能扔得比那平则门的城墙还高,我就送你一套小四合房
一撮毛听了,不但不慌,还毕恭毕敬请了一个安说:少爷,您真是赏了小的脸了。今儿,我就露一手,要是扬得不够高,今儿这份钱,我算白尽孝了。说完,送殡的队伍起程。
一路人马浩浩荡荡,过街过桥,终于到了平则门的城门口。平则门就是今天北京的阜城门,高10米3,相当于现在3层多楼的高度。
民国平则门
这要是一整块砖头,仗着一膀子力气扔上去那不叫难事。可现在扔的是纸钱,那是松散的,这一把上去,中间要是散了,拿不到工钱是小,关键丢人哪,砸了名号,以后就成笑话了。
瞧人家老爷子不慌不忙从徒弟手里接过一叠纸钱,拿手捻开了,含胸弯背,跟着扭身一掷,就见一叠纸钱跟个炮弹一样直飞上天,噌噌噌,过了城墙顶,啪的一声如烟花般散开,随风飘散,仿佛漫天星斗。低下顿时鼓乐齐鸣,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穿城而过,就留下那阔少傻站在路边,望着天上无尽的纸钱,欲哭无泪。
这事传出后,一撮毛的名声更是家喻户晓,《北洋画报》接连多期用专版介绍其神技,甚至不惜将他和当时的德国大总统希特拉并列刊出。
《北洋画报》上介绍一撮毛,旁边是希特拉
这要是搁在今天,一甩手一套四合院,谁还年纪轻轻学电竞呀,大学都要开扬纸钱专业!宣传语都是,该专业就业前景广泛,职业生涯持久,发扬国粹输出传统文化,一举多得!
像一撮毛这样的专门靠扬纸钱的手艺人,在民国的收入也是层次不齐。和当下网红一样,有的勉强糊口,有的日入百万。据《北洋画报》记载,一撮毛单次聘请的费用就高达5,6元现大洋。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收入。这还不包含赏钱和来回车马费。
《北洋画报》
《北洋画报》上介绍一撮毛
虽然后来新中国改革旧习俗,葬礼再不准如此铺张浪费,一撮毛和他的徒子徒孙也都失了业,但从这些老手艺人身上,我们看出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像我们现在看网络上很多打打游戏或者吆喝卖货的人,似乎也都平淡无奇,但人家怎么就能成拥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粉丝呢?
可见很多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背后都有着某种共通的联系,虽然世道已经变化万千,但不管怎么变,有些道理是相通,比如这扬纸钱,多简单的动作,但这世上最难得,就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