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客之道(让人人都能读懂古文:曹操两篇《短歌行》精细&精美的讲解)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前言:《短歌行二首》,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汉室之志,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庄重典雅,内容深厚,感情充沛,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于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充分显示了其雄深雅健的诗品。

今天发布的是曹操的两篇《短歌行》的解读,后续还会继续更新和发布其他经典古文的解读。这种古文解读虽然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会尽量一天更新一篇。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如果喜欢这种古文解读,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后续有更新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一起享受一场场古色古香的诗词品味盛宴。

揭示语言的密码,解读语言的奥秘,凡经天工開語所解,必不为凡品。

短歌行 (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

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第一阕: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1、西伯昌:即周文王,姓姬,名昌。殷商时居于岐山之下,被封为西伯,西伯即西霸,亦即,西方诸侯的首领。

2、周西伯昌,这句写的有点另类,曹操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和后面两阕中的“齐桓之功”和“晋文亦霸”之中的“齐”和“晋”相对应,虽然表达有点不通顺,但是,也没办法了。下一句“怀此圣德”,这句如果是我来写的话,最起码也要写成“圣德有怀”。

3、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把天下分成三份,西伯姬昌就要占有两份了。这是以姬昌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二但是不称王,继续顺从商纣王,来比喻自己虽然已经占据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但是不会称帝的美好行为。

4、修:整治、准备,动词。

5、奉:进献、进贡,动词。

6、修奉:动词近义词连用。

7、贡:贡品、贡献的物品,名词。

8、献:进献的物品,名词。

9、贡献:名词近义词连用。

10、节:操守、节操,名词。

11、坠:丧失、败坏,动词。

12、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整治和进献贡品,没有丧失做臣子的操守。

13、崇侯:崇国是殷商在西方的重要属国,对殷商非常忠诚,首领崇侯在武丁时多次配合王师出征。

14、谗:说别人的坏话,动词。

15、是:助动词,表示肯定。

16、以:助动词,表示结果。

17、拘:拘留、拘禁,动词。

18、系:拘囚、囚禁,绑起来,动词。

19、拘系:动词近义词连用。

20、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崇国的国君向商纣王进谗言,把西伯姬昌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这种说法都是武王伐纣成功之后的说辞,其实,用最基本的逻辑去推理都会发现,一点谗言也没有,完全是实话实说,姬昌就是在暗中从事推翻殷商的事业。这两句既是用典,也是在影射现实,是在暗示他觉察出汉献帝皇后伏氏,及其父屯骑校尉伏完,曾勾结董承计诛曹操事。

21、后:后来,时间副词。

22、见:助动词,表示被动。

23、赦:宽免罪过、赦免,动词。

24、原:宽恕、赦免,动词。

25、赦原:动词近义词连用。

26、专:独占的、独用的,形容词。

27、征:征伐、发兵讨伐,名词。

28、得:得到、获得,动词。

29、称:称道、赞扬,动词。

30、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后来被赦免,赐给了他斧和钺,得到了使用独占的征伐权力,被孔子所赞美。

31、达:到达,动词。

32、及:达到,动词。

33、达及:动词近义词连用。

34、犹:仍然、还,副词。

35、奉:侍奉、侍候,动词。

36、事:侍奉、供奉,动词。

37、奉事:动词近义词连用。

38、论:陈述,动词。

39、叙:述说,动词。

40、论叙:动词近义词连用。

41、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因为已经有了很高的品德和行为,所以,仍然侍奉殷商,述说殷商的美好。

第二阕:齐桓之功,为霸之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1、齐桓:指的是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进攻,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和楚国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还安定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称赞齐桓公的“为霸之道”,就是看重“尊王攘夷”之道。可以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就是对齐桓公“尊王攘夷”谋略的发挥和发展。

2、功:功劳、功绩,名词。

3、为:变成、成为,动词。

4、霸:霸主,诸侯之长,名词。

5、道:方式、方法,名词。

6、合会和、会聚,动词。

7、一:整体地、前面地,副词。

8、匡:拯救,动词。

9、齐桓之功,为霸之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齐桓公的功绩是成为霸主的方式。他九次会和天下诸侯,全面拯救天下苍生。但是,他拯救天下苍生的方式并不是依靠士兵和战车。春秋时齐桓公根据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取信诸侯”的宏观图霸方略,曾采取了八条措施。在此八项措施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团结中原诸侯,与楚争斗,稳定周室等大的国际政治军事争端。先后组织举行了十五次会盟。其中意义重大的有九次,即“九合诸侯”。周襄王二年(前650),王子带勾结戎狄攻入王城(今河南洛阳),焚东门。齐桓公使管仲会秦、晋伐戎之师并戍守周室。此即“一匡天下”。

10、正:正直的、正派的,形容词。

11、谲(jué):诡诈的、狡诈的,形容词。

12、传:流传、传颂,动词。

13、称:称道、称颂,动词。

14、并:一起、同时,副词。

15、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谓:“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是孔子在纂修春秋史时,唯独推崇齐桓公与管仲之功的赞词。

16、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正直而不诡诈,他的德行被传颂和称道。孔子曾经感叹他,而且还一起称颂了管仲,人民到孔子时还在感受着他的恩惠。

17、赐:赏赐,动词。

18、与:赐予、给予,动词。

19、赐与:动词近义词连用。

20、胙(zuò):祭祀用的肉,名词。

21、下拜:降于两阶之间,北面再拜稽首,此为当时臣对君之礼,后来泛指跪下而拜。

22、尔:如此、这样,名词。

23、天威:天子的威严。

24、颜:面容、脸色,名词。

25、咫(zhǐ):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此处用作形容词,非常进的,形容词。

26、尺:一尺为十寸,此处也是用作形容词,短小的、狭小的,形容词。

27、咫尺:形容词近义词连用。

28、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周天子赐给齐桓公宗庙祭祀用的肉,并下令说不用下拜。齐桓公小白不敢这样,天子的威严就如同在自己脸前一样近。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下拜登受。此即曹操所指的齐桓公虽有大功于周,却不敢受周襄王所赐之大礼事。

第三阕: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1、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曾出奔在外十九年,六十二岁时由秦送回即位。即位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的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2、亦:也,副词。

3、霸:称霸,动词。

4、躬:亲自、亲身,副词。

5、天王:指周天子。

6、受:接受、承受,动词。

7、赐:(被)赐予,动词。

8、圭: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

9、瓒:古代祭祀时用的玉勺子,名词。

10、秬(jù):黑黍,古人视为嘉谷,名词。

11、鬯(chàng):古代祭祀、宴饮用的香酒,用郁金草合黑黍酿成,名词。

12、彤弓:红色的弓,周天子赐予有功诸侯之物。

13、卢弓:黑色弓。古代诸侯有大功,则天子赐予黑色弓矢,以象征征伐之权。

14、矢:箭矢、箭头,名词。

15、矢千:即,千矢,表示数量的数量词修饰名词的时候,位于名词的后面。

16、虎贲(bēn):勇士、武士。

17、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晋文公也曾经称霸,亲自侍奉周天子,接受和被赏赐了玉圭、玉瓒、黑黍酿制的美酒、红色的弓、黑色的弓,还有三百名武士。这件事指的是,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四月六日至四月十日五天之内以晋、秦、齐、宋多国部队九万人,一举击溃楚军十一万人,大获全胜。周襄王为嘉奖其劳,于五月十六日在践土王宫接受朝觐时,赐给晋文公如下奖品: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百,玄弓一,矢一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

18、威:威慑、震慑,动词。

19、服:使顺从、使顺服,动词。

20、威服:动词近义词连用。

21、师:众人,名词。

22、尊:敬重、推崇,动词。

23、亚:仅次于,动词。

24、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威慑众诸侯,并使他们顺从自己,受到众人的尊重。天下人都听说了,他的名声仅次于齐桓公。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胜楚军,于周襄王二十年(前632)五月十四日以战楚得胜之师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战车和俘虏。周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以策命晋侯为侯伯,即为诸侯之长。周襄王慰劳道:“自伯舅(齐桓公)即世,荆楚复强,凭陵中夏,得叔父仗仪翦伐以尊王室,自文武以下皆赖叔父之休,岂惟朕躬。”又慰嘱:“王请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各国诸侯亦公认晋文公为霸主。

25、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十月,因许国附楚,晋文公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秦诸侯盟于温(古国名,建都于温)即河阳(今河南孟州西)。晋文公这次大会诸侯,并召请周王到河阳之举,名为朝见周王,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26、诈:虚假地,副词。

27、纷:盛多地,副词。

28、葩(pā):华丽的、华美的,形容词。

29、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在河阳的会盟,假称周天子会参加,所以,他的名声一直非常美好。最后这句的解读非常奇怪,曹操这样写,可能是故意表示自己其实也是在“诈称周王”,没有称帝,但是,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篇章总结

与第一篇《短歌行》相比,曹操的这第二篇《短歌行》知名度不是很高。在这篇《短歌行》中,曹操列举了周文王姬昌、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这三个历史人物的故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再表明自己没有篡汉称帝的目的和用意,一再表示自己只会称霸而不会称帝,会一心一意、一如既往地侍奉汉室皇帝,做一个忠君爱民的好丞相。

《短歌行》简介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这两首。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葛仙山风景区(江西上饶葛仙山,这座“中华灵宝第一山”,夜色下演绎最美中国风)
下一篇: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旅游攻略 日月谷温泉度假村有什么好玩的→MAIGOO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