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桃源·保安堂
时值深秋,金黄与褐红染遍草帽山,顺着起伏的山坳,去寻找一个叫桃花源的地方。内蒙古巴林左旗“塞外桃花源”,孙国君老先生曾这样描述保安堂,曲径通幽,层林尽染,溪水径流,花果飘香,岚风习习,墨绿,金黄,淡粉,橘红,大自然的色彩饱满纷呈,细细潺潺的清泉从山涧里流出,古朴的村落掩映在绿蔼蓬勃的葱茏中。
人间美景,多藏身在山坳深处,那种原汁原味的生态自然美,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写真。塞外桃花源,据说是神仙曾经住过的地方。而现在,她属于保安堂。
保安堂声名远扬除了塞外桃园,还与一个传奇英雄郭俊卿相关。当年,幼年郭俊卿随父从祖籍凌源迁至巴林左旗野猪沟乡保安堂。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因不甘忍受地主的盘剥,十五岁花季的郭俊卿剪掉长发,女扮男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转战大江南北,作战勇敢,多次荣立战功,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一名优秀指挥员。战斗中身负重伤,战友们方知这位枪法神准奋勇杀敌的“帅哥”竟是一位女性,她是特级战斗英雄,有“现代花木兰”之誉,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作为英雄的第二故乡,保安堂留下郭俊卿幼年、少年和青年的履痕,英雄的名字将世世代代镌刻在这片黑黝黝的土地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曾建一座水库,一湾碧水波光粼粼,沿水库西行不足千米,遇两山夹一沟,沟长纵深9华里,沟头方圆6千多平方米的平坦湿地。湿地上游有汩汩山泉溢出石缝,颇为神奇的是在海拔近千米的山巅有泉水常年喷涌,不舍昼夜叮咚顺流而下,当地人称之为“神水”,“神水”冲高回落瀑布油然而生,也是下游水库的蓄水源头。连脊东侧是一条云深林涛轰鸣的峡谷,绿色沟满壕平,鸟语花香,霜重色愈浓的秋韵一览无余。近年,有儒商动议将这里打造成“塞外桃花源”旅游区,只因山路崎岖,沟壑纵横,投资大且周期长而搁浅。令人嗟叹的是,日深月久,时光流年,生态保护意识的淡化,保安堂村郁郁葱葱的山水一度褪色,除桃源谷深处尚有原生态底蕴外,沟外多数地区均呈现程度不同的毁坏退化,桃花源萎缩在狭小的空间里,旺涌的山泉枯竭了,河道干涸,上游水库已被泥沙淤平,保安堂也因此落入贫困的泥淖中不能自拔,恢复桃花源原貌,将是一个艰巨而缓慢的过程。
“让保安堂村摆脱贫困的最大因素就是水。”
保安堂村第一书记李民肩负乡村振兴使命,他的另一身份是野猪沟信用分社副主任。他说,自从旗里把旗信用联社确定为保安堂村对口帮扶,组建了精干的帮扶服务团队,保安堂村就开始悄然变化了。首先,唤回青山绿水坚定不移,在涵养水源和兴修水利上做足了功课。在村西北沟口处,兴建一座塘坝,拦截山洪。往年雨季山洪宣泄,水患频发,自从修筑塘坝,下游村庄安然无恙。下一步,把淤平的水库挖掘出来,蓄积后劲。其次,对传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封山育林,坡地退耕,种养结合,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路子。旗信用联社带领村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走出去,在宁城县小城子镇,看到漫山遍野的果树村民受到启发,回来后便开始栽植果树,房前屋后,街道两侧,村中空闲地,果树扮靓保安堂,也是保安堂新的增收点。村中最大的垃圾坑填平,新建了“融惠农信广场”,夕阳西下,锣鼓阵阵,蛰伏多年的大秧歌又舞动起来。走进保安堂村,扑入视野的是果树的翠色,街面两侧的果树被绿色的网围栏围成方阵,清洁,美观,整齐,精致,整个村庄被重新格式化了,清洁而素美。尔后旗信用联社又组织50人到喀喇沁旗牛营子镇观摩,这里号称“药王之乡”。回村后动员,减少玉米高粱种植,在扩大中草药种植上形成共识,初步达成流转土地100亩,引进牛营子能人示范种植,带动种植350亩,除平川地外,规划中的万亩文冠果林间地也种中草药。随着青山绿水的回归,凭借桃花源、英雄故里红色教育基地以及契丹文化遗存,保安堂特色旅游也在悄然兴起。保安堂变了,水泥路把各家各户串联起来,清一色的砖瓦房错落在绿荫葱茏中。保安堂绿起来了,美起来了,富起来了,靓起来了,变得有品有味,成为城里人释放休闲的好去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唤回青山绿水的前奏,来过保安堂的人都能直观地感到,桃花源正从朦胧中走向现实。
“去桃花源吧。”
顺着第一书记的指引,穿过仿佛被艺术化的保安堂村,一头扑进逶迤的山坳。水泥路只修到水塘坝前,再往里走,全是蛇状的土路,土路上依稀可见勒勒车走过的辙痕。大自然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加剧向来是矛盾的统一体,保安堂幽谷深处原始生态得以存留,应该得益于没有路。越野车沿着河床或溪河两岸颠簸行走,河水清清亮亮,不时在参天杨树林中穿行,更多的是灌木,榛子树,野山杨,山榆,山丁子,柞树学名是蒙古栎,在当地叫桲椤轰子,结出的橡子是野猪的美食,还有些灌木根本就叫不上名字。倘是在春末夏初,杜鹃花漫山遍野怒放,令人陶醉,美不胜收。此时,我们就站在桃源谷的入口,遥望青山叠翠,山鸟争啾,乳云似锦,桃源谷的原生植物密密匝匝。桃源谷不仅草木丰富,还生长大量野生药材,倏然想起保安堂村立誓把中草药作为雄起的富民产业,顺应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训。雨果说,“读懂了植物,就读懂了世界”,可面对桃源谷万千物种,读懂它绝非易事。
走过一片长势茁壮的杨树林便是石沟门,再往里山坳便一分为四了,每一道沟谷都有一个传奇故事,承载着文化底蕴,这正是“塞外桃花源”的魅力所在。
桃花源谷底才是最精彩的,野果树和人工栽植的果树纠缠在一起,硕果压枝,站在树下随手可摘。置身林草间方觉人的渺小,鸟鸣山更幽,果树在林丛中生长的无拘无束。在这里坚守三十多年的杨国才五十八岁,他坚守桃源谷没指望水果带来可观的效益,他有两片已成材的杨树林,经营一个家庭林场,那才是他的绿色存折。他家的杨树最细的也有大口瓷碗那么粗,就是舍不得采伐,心中不舍的是桃源谷逐年膨胀的绿色。
从桃源谷原路返回,在蓄水塘坝基上驻足环顾,莫名其妙的想到生态作家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想到《富春山居图》,山依树而秀,树得水而媚,保安堂拥有了桃花源,便拥有了一笔丰厚的绿色财富,也拥有了生活的未来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