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县治的变迁与县城的变化
衡山县县治的变迁
衡山县的第一个县城在兜率寺侧,即现在永和乡老粮仓带。它建于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即衡山置县的时候。1995年,县内建设大源渡航电枢纽工程时,湖南省文物考古所与衡山县文物管理所在此处进行文物考古挖掘,发现当年县城轮廓,并有大量墙砖出土。
衡山县的第二个县城在湘西县城,即今株洲市南淦田一带,它建于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当时湘乡、湘西两县并人衡山县,县城便由兜率寺侧迁至湘西县城。
隋朝大业六年(616年),县城由湘西县城迁至白马峰下,即今开云镇环溪村一带。这是衡山县置县后的第三个县城。关于白马峰,现今衡山地图未见记载。传说中为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处杀白马祭天,白马峰便由此得名。由于此处有一山峰名为马鞍山,因此有人认为马鞍山即白马峰,并提议将马鞍山更名为白马峰。
唐朝神龙三年(707年),县城由白马峰复迁兜率寺侧。此时,衡山县的面域范围又恢复到晋永熙元年置县时一样。这大概就成了第四个县城搬迁原县城兜率寺侧的原因了。
唐朝景龙三年(709年),县城由兜率寺侧迁至白茅镇,即今开云镇。这是衡山县城的第五次变迁,其原因是兜率寺侧临近湘江,且地势又低,时遭水患,极不安全。为避水患,只好将县城搬至地势较高的白茅镇。
自此以后,白茅镇一直为衡山县城,虽说县城地址一直未变 ,但名称却发生了几次变化:民国24年县城由白茅镇更名为义安镇。民国35 年,县城由义安镇更名为安石镇。1950 年3月,又由安石镇更名为城关镇。1958年冬,因建人民公社,县城更名为城关人民公社。1984 年2月,撤销公社建制,县城复名城关镇。1995年,根据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游览南岳时,在此祷岳开云的史实,将县城更名为开云镇。此后,县城名称一直未变,沿用至今。
衡山县现用县城的变化
今天的衡山县城,较之历朝历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县城形状在变
衡山县自有县城开始,至明朝洪武年间,一直为坊厢形状,没有城墙,呈敞开式。
明正统10年(1445年),县城开始筑城墙,为泥土所筑,并建6座城门和谯楼,6座城门分别为通津门、驻节门、望岳门、迎恩门、敷政门、观湘门。每座城门除供通行以外,还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城内基本上呈方形。
明嘉靖三年冬( 1524年),县城筑石城墙,高8米、周长1653.34米,城内广400米、袤366.6米,基本上为一正方形形状。同时,在原基础上重建6座城门,县衙前街为通津门(后称管驿门),城西为望岳门,城北为朝天门,城东为便民门,城南为迎恩门,城东北临湘江为观湘门。
嘉靖三年后,县城建东、西、南、北4条主街,东临瓦行头(今电影院),南至三步桥(今老生资公司),西达南岳行宫(今声屏大厦),北抵文家祠堂(今县工商银行)。城内四条主街交叉,将全城切割成四大块。
民国38年(1949年),县城拆除城塘修筑环城马路,连接内外街道,可四面延伸。县城东接仓前街,南抵甘柴桥,西接北望桥,北界清凉巷,总面积2.16平方千米。
新中国成立后,县城逐步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先后后进行了开云商城、先农小区、金盛华城、盛豪世纪城、盛豪状元府、黄花新城、开云新城工业园区等城区建设,县城面积达15平方千米。
二、县城房屋在变
清末,县城城墙内由县街公署、学堂、寺观祠庙、居民住房四部分组成。主要公房有:中区为县署、东区为康王庙、马王庙、光庙。南区为城摩庙、雯峰书院、同善堂、刘将军庙、火神庙。西区为文庙、武庙、文昌庙、药王庙、南岳行宫、开云楼、善济院。北区为清凉寺、研经书院、观湘书院、育婴堂、龙王庙、天符庙;另有数十家祠堂,分布于各街巷。居民住房多建于沿河带及城内偏僻处,这些房屋中,县府、寺庙、宗祠等高大宽敞,睢梁画栋,飞檐翘角;而私房则低矮潮湿,以土木结构为主,竹木结构次之。
民国时期,一些富户沿东、南、西、北街修建铺面,另有些族绅如黄云奎、康鉴衡、欧阳桢、汤蒲生先后在南门外、豆芽菜巷、紫金山等地修建别墅。谭汉鼎在北街修建的谭氏宗祠,计房屋68间,建筑面积2029平方米。这些房屋大部分青砖青瓦,结构牢固。
新中国成立之初,县城住房兴建不多,过去的祠庙,部分被改造成县党政机关及其下属机构的办公或住宅用房,部分被改建成工厂学校,部分分给农民。此后,在1958年前后,虽然新建了一些房屋如衡山旅社、招待所、大礼堂,但大都是两层高的砖木结构。
改革开放年代,房屋建设迅猛发展,各种各样的办公楼、商贸楼、学校、剧院、图书馆、家属住宿楼,鳞次栉比,高耸人云,并且全部是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起码是6层楼高,有的达10余层,近几年更是多兴建电梯房,楼高20层以上。
特别是2010年盛豪世纪城启动建设,一改衡山县居民住宅均为砖混预制空心板结构的现状,均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从而增强了住房建筑的抗震性能。小区内景观配套完全按沿海做法设计建设,大大改善了衡山市民的居住舒适度。
三、县城街道在变
清代直至民国时期,县城内有东、南、西、北4条麻石路面,宽约3.5米。另有观湘、交通2条支街。东街有武官巷、细巷街,南街有大巷(今建设街)、细巷(今新民巷),老马巷。西街有北直巷(今百江巷)、王家巷。北街有商会巷(今正新巷)、白马巷。城外有南外街、南陵街、峰街、朝天街、西外街、豆芽菜巷、铁家巷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初中期,主要对城区道路进行改造。1959年 ,将东、西、南、北4条街截弯,拉直、拓宽,拆除麻石,铺上三合土。1979年,进一步拓宽4条主街,改三合土路面为沥青路面,其中东街、西街拓宽到13米,南街、北街拓宽到15.8米,并改兴山、观湘、建设、交通等街三合土路面为混凝土路面。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区的扩大,道路建设亦突飞猛进,除将原东、西两街扩建为人民路,南、北两街扩建为解放路,并均改为水泥路以外,还新建了五一路、义安路、德政路、衡山大道、沿江路、育英街、开云北路、麇城路等街道,县城形成了三纵三横道路骨架。
四、县城供水设施在变
清末和民国时期,县城生活、生产招质内有集大村消新北省从物江河中技水难河远者打井取水5城内有水井3日,著名的有“铜能滴漏井”,每到五更,井内水滴整然有声,前往谛听者甚众。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60年代,部分用水量大的机关、工厂学校,在湘江河解安装抽水泵抽水,靠河可水解决生产、生活用水。居民仍用井水,且仍用肩挑手提。此后兴建简易水泵房,部分机关单位用自来水。
1981年,在黄花坪兴建自来水厂,此后铺设供水主管.连接城区管网,日供水200吨。
1986 年,以木材公司附近河面为基地,租用泵船1艘,安装11千瓦水泵1台,开始从湘江河取水供应单位和市民。
1989年,投资225万元,在金峰村一组建湘江自来水厂,原设计日供水2.5万吨,实际日供水1万吨。至此,全城基本用上了自来水。
此外,县城的照明设施、排水设施、防洪设施、环卫设施、园林设施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是过去任何朝代都不能同日而语的。衡山天天在变,变得越来越可爱。
收集整理:向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