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张智海
2021年10月28日,一个平常的日子,我和老伴何老师怀着一种别样之情,前去重走长堤街。长堤街全长4公里,宽3至5米,是汉口一条又长又窄的古老街道,汉口有历史500年,长堤街就有300多年。史载,1635年(明崇祯八年),汉口通判袁焻为防水患主持修堤,西起硚口,东止今江汉区东堤街直至长江边,是为后湖堤或称长堤(也叫袁公堤)。有了堤,百姓沿堤聚居,于是有了“街”。到了1864年(清同治三年),为防洪防“寇”,在长堤外筑城开壕,百姓随之建房盖楼,逐渐沿堤形成街市。
三百多年间,长堤街从无到有,从堤到街,从初期的城市边缘到后来的城市中心,成为一代又一代汉口人的居住地而延续至今。
2013年2月,我们来这里“走”过一次;今天是再次来“走”。所以两次重走长堤街,因为我们曾经是这里的居民,留有太多艰难岁月的苦涩记忆;上次来时正在拆迁,如今建设得怎么样了;还想了解一下保寿桥和义勇消防联合会旧址两处文物是如何保护的。
我们先去了自新巷,然后折返中山大道,经“宝善堂”到多福路,再沿长堤街至三民路铜人像,漫步两个多小时,一路上触景生情感叹往事,感受城市建设带来的变化。
这是自新巷18号安徽街小学门口。其时学校早已搬迁他处,操场左边的三层楼老校舍已被拆除,建筑垃圾堆积如山;右边的二层楼拆了一半,只剩下这残破校门
所以要先去自新巷,因为这里原来有过的安徽街小学,是何老师退休前的工作单位,也是我们家曾经的栖息之地。1969年我与何老师结秦晋之好,没料到后来却唱了一出《武家坡》(比喻两地分居整整十八年),她自个儿含辛茹苦带着孩子栖居学校。先是在安小幼儿园(长堤街837号)住了十一年,后搬来校本部(自新巷18号)又住了七年(无论怎么说还是多亏学校关照)。那是一段困难重重问题多多,备尝艰辛不堪回首的岁月,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己的住房。
记得有一年(大约是1970年代后期),我所在单位石油工业部第一工程公司党委副书记、副经理依福春从洛阳来汉公办,顺便来家探访,看到我们可怜兮兮“寄人篱下”,发了恻隐之心,说如果你们能找学校要块地,我要他们(指公司武汉石化工程处)来给你们盖两间房子。这不是说大话,他能办到,我们办不到。到了1987年,时任公司党委书记夏清成到武石化工地检查工作慰问职工,趁“五一”休息来家看望以示关心。我要何老师炒了几个菜,摆在隔壁的破旧教室里(学生放假),款待夏书记吃餐便饭。作别时,夏书记感叹:想不到你家里这么困难!
夏书记来的太是时候了,因为这时我正在联系调回武汉且有了眉目(但我没告诉他)。很快,武汉市建委派员持人事调令来洛阳接转我的工作和组织关系。夏书记迅即指示公司组干部门“挽留式放行”,于是我得以顺利“落叶归根”,旋即有了住房,这才搬离学校。如果夏书记不来看到我的窘境,在关键时刻拖一下或卡一下,后话就不好说了。次年春,夏书记调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不久升任厅长,后来又当了省人大副主任),他离开石油系统之前,以着极大的同情心成全了我的工作调动,至今让人感念。自新巷之于我们家,是不能忘记的。
从1959年参加工作至2000年退休,何老师在安徽街小学干了41年。她来到当年给学生上课的教室里(这是在拆了一半的另一处教学楼内),提起往事,多有感慨。
这是长堤街原837号安徽街小学附属幼儿园门外,街道狭窄,房屋破旧,杂乱无章。1981年前幼儿园内那栋老式二层楼,楼下是大、小两个幼儿班,楼上为包括我们家在内的五个老师的家庭(三家是无房户)二十多口人杂居,其中胡老师和丈夫梁先生,还有他们远近闻名的五个儿子,一家七口。长堤街的一帮小混混不时来幼儿园捣乱滋事。门卫罗阿姨出身不好。小混混就在门口喊叫取乐:罗阿姨,买糖吃!地主婆,打陀螺!这时,只要胡老师的儿子们露面往前一站,混混们便吓得望风而逃。虽然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偶尔还有吵吵闹闹,但平时还是乐观和睦唱主调。那时的人比较单纯,苦日子过惯了,即使再苦也不觉得。
长堤街靠近原安徽街附近的一段。店铺栉比鳞次,房屋陈旧破败,给人沧桑之感。
八年过去,变化巨大。现如今,以自新巷这道围墙为界,泾渭分明;上边硚口方向全然“新面貌”,下边六渡桥方向还是老样子。
离开自新巷来到中山大道,街面宽阔,绿树成荫,前方几栋气势宏伟的摩天大楼映入眼帘,让人感到一股现代化大都会的气息迎面而来。不过,在路边还能看到一两处陈旧的老房子,表明区域环境改造尚未完成。我印象中,这里就是从前延寿巷“老鼠街”的大概位置。“老鼠街”是俚称。那时这里小巷纵横交错,巷内经营小商品的低矮商铺一家挨一家,顾客穿行窄巷之中。随着旧城改造推进,“老鼠街”化为乌有,新楼盘取而代之。
2013年拆迁中的银丰片,银丰宾馆尚未炸毁。田联申摄
前行不远,便是原银丰宾馆所在地。十几层楼的银丰宾馆建于1980年代初,是那时这一带最洋气的建筑,从兴建到拆除至多也就20年时间,太浪费太可惜了。没办法!成片旧城改造开发只能是这样。此处街头雕塑为旧时挑担游动摊贩,担子上有“谈炎记”字样,这可是汉口有名的专卖水饺(馄饨)的老字号。
再往前走,是一栋二层精致建筑,门前一排等线体大字“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集聚区”,乍看不明就里。经查询了解,才知道是全市首批30个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这里是管理机构所在,玻璃墙上的标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功能一站集成”做了“注脚”。“服务区”前面是红领广场。走过广场,便是有名的“宝善堂”地段。宝善堂,宝寓财富,善喻品德,堂是场所,昔时本是一处积财行善所在,后来却成了一方地域泛称。
1980年10月24日《长江日报》刋登读者来信
曾经商贾繁盛热闹无比的“宝善堂"早已远去成了历史。来到这里,不由想起一桩往事,问何老师,还记得我那年回汉探亲在宝善菜场买肉的事吗?何老师说怎么不记得?!遇到这种事,一般人马虎点也就算了,只有你那么认真,还写信长江日报,害得人家营业员挨批受罚。我笑道,那时买肉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半斤,可那营业员还昧着良心“玩”秤尅扣,挨批受罚活该!留存的报纸和函件,还原了当时的事情经过。
这是1980年10月24日《长江日报》刋登我署名的读者来信报影。信中写道:十月十二日上午十一时许,我去宝善菜场对面的肉食店买肉。买一斤肉当时复秤只有九两。于是我给年轻的女营业员提意见,而她根本不在乎。我又问她,如果刚才不复秤,一斤肉给九两拿着走了怎么办呢?她却蛮横地说,该你背时!对她这种拒不认错的恶劣态度,在场的顾客无不气愤。
宝善菜场1980年10月28日致长江日报函
长江日报编辑同志:
贵报10月24号刋登了河南省石油部旅汉顾客张智海同志的来信,对我场肉食组个别职工服务质量低劣提出了批评,经调查基本属实。在当前商业部门广泛开展争当优秀服务员的活动中,我场个别职工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好,跟不上形势。张智海同志反映的问题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在此对张智海同志深表歉意。
为了杜绝类式(似)问题的发生,切实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我们采取了如下处理措施:1责成当事人袁春梅同志在会上作深刻检讨。310
长江日报及时将此信转我,作为读者来信处理结果的答复。这个结果令人满意。今天来看,为了“一两肉”生出这多事,有点小题大做,却也以微见著,说明那时的社会风气很好。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老街现状
编辑: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