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拐角
珠海前山最早出现在历史档案里,是作为军事单位。从明到清,数百年间,都是兵营。驻军于此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防范、震慑盘踞澳门的葡萄牙人。
据相关史料记载,前山兵营始建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到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时,用石头与夯土扩建为规整的军事城池,也就是俗称的前山寨。周围长四百七十五丈,高九尺,下厚三尺,上厚两尺。每二十丈增筑一子城,设有南、东、西三门,每门还有具体名称。南门称为前丰,东门称为物阜,西门称为晏清。因北边倚山,故没设北门。城墙上设有哨楼、炮位。城内设置衙门、兵房、军装局、火药局与演武亭。驻守城寨的最高武官,明代是参将,清康熙三年(1664年)时,设副将。乾隆八年(1743年),改为广州府海防军民同知。最鼎盛之时,前山驻军达两千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朝廷开放拱北海关和葡萄牙人正式通商后,前山驻军逐步撤离。前山兵营逐渐成为附近乡民墟市与集居地。
城墙内侧面
现今的前山城寨,仅剩北边的一段城墙。具体位于前山小学和前山中学之间。如果要观其内侧面,需到逸仙路63号,也就是前山小学的宿舍楼大院。所剩城墙全长一百一十三米,高三点三米。整体呈东南向西北延伸,主体部分为夯土墙。筑墙材料以含沙粒黄色粘性土为主。城墙顶部外侧用青砖砌有墙垛。
1986年5月,珠海市政府核定其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二千六百四十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为城墻本体向外延伸三十五米。
城墙顶部
普遍认为,前山城寨曾在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此段剩余城墙得到重视并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