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磁州八景”,前期已作考证;清代“磁州八景”,景点大有变更,一起前往探寻。
磁县,隶属河北省邯郸市,居于河北辖境南端。磁县古称磁州,历史悠久。明代,磁州辖境广大,遍布名胜古迹,时有“磁州八景”盛名一时。其“八景”分别为:滏水冬温、麕山樵唱、西鼓凤仪、三台烟雨、漳河古渡、贺兰积雪、脱甲晴岚、台城避暑。这些美景引得众多的文人吟咏赞颂,并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历经满清入主中原,磁州隶属有所调整,明代“磁州八景”有的已不合时宜,至清朝康熙年间又重新厘定为:炉峰朝霭、响堂晚钟、台城烟柳、官路荷风、龙洞珠泉、贺兰积雪、漳渡晴澜、滏桥秋月。历经数百年的世事变迁,清代“磁州八景”中,除“炉峰朝霭”“官路荷风”“漳渡晴澜”尚属磁县管辖,其余“五景”由于邯郸市行政区划数度调整,现均已不在磁县境内。今就历代史料一一详考清代“磁州八景”的历史渊源。
清代“磁州八景”溯源
一、 炉峰朝霭
香炉山,在州西百里。康熙《磁州志》载:“磁境诸山之最高者,鼎形削立,每晨远望,若有烟气出其中。”民国《磁县志》载:“炉峰即香炉峰,俗称小金鼎,在县西百里,一峰突出,直入云表,清晨遥望,烟云缭绕,瞬息万变,甚壮观也。”炉峰山因其顶峰形状酷似茶壶,远看山顶像一火炉正在烧茶而得名炉峰。传说此山是太上老君酒后醉踢丹炉落地而形成。远望山势起伏,层峦叠翠,近观则似鬼斧神工,飞崖陡峭。今炉峰山位于磁县陶泉乡北王庄村西,为磁县境内最高的山峰。
炉峰朝霭
清代马长淑,安丘(今山东安丘市)进士,乾隆时任磁州知州,作《炉峰朝霭》诗云:
太行西望一峰尊,怪石多如虎兕蹲。
烟起炉中迷远近,客游画里失朝昏。
新安谁羡山为海,青社休夸云有门。
但愿此间成小筑,何须别觅古仙源。
二、 响堂晚钟
响堂山,古名石鼓山,在州西北四十里。《魏都赋》云:“神钲迢递于高峦,灵响时惊于四表。”《资治通鉴》载:“东魏大将军高澄,虚葬齐献武王高欢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治邺城)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山川纪异》载:“磁州武安县南有鼓山,上有二石如鼓,南北相当,世传鼓鸣则有兵起。高齐之末,此鼓尝鸣,而齐为周所并;隋文帝末年,鼓又自鸣,声闻数百里,而唐代隋以兴。故一名神钲。嘉靖《武安县志》载:“齐高欢避暑宫在南鼓山之北麓。齐高欢陵在鼓山常乐寺石窟佛顶旁。”康熙《磁州志》记载:“鼓山,又名滏山,即魏武帝邀击袁尚处。太行山八径之第四径曰滏口径,山岭高深,实为险扼。今人不考山所由名,乃指山半响堂寺洞内之石以袖拂之则鸣,声如鼓,不知虚则传声,天下洞壑皆然,何必以此名鼓山也。”民国《磁县志》载:“响堂寺当鼓山南麓,石洞深邃,殿宇雄壮,謦欬[qǐng kài咳嗽]拂袖,铿然有声,故取名为响堂。洞内佛像及隋代石刻颇多,精美绝纶,几疑为鬼斧神工。晚夜鸣钟,群山响应,余音幽越,耐人听闻。”考清代南、北响堂山分属磁州和武安县管辖,故清代《磁州八景》之“响堂晚钟”当指南响堂寺而言。今南响堂山风景区隶属邯郸市峰峰矿区,界于临水镇和彭城镇之间,以南响堂石窟寺为中心,以滏阳河为依托,形成了山水相宜,即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的观光旅游区。
响堂晚钟
清代任孰,怀宁(今安徽怀宁县)进士,康熙时任磁州知州,作《响堂晚钟》诗云:
钟声幽谷里,历历出重云。
虚籁如相和,流泉共一闻。
无须听梵呗,已觉涤尘氛。
日日随声到,输他猿鹤群。
三、 台城烟柳
台城,在州城北四十里。《元丰九域志》载:“滏阳县有昭德、观城、台城、二祖四镇。”南宋范成大《揽辔录》载:“甲戌过台城镇,故城延袤数十里。城中有灵台坡池。邯郸人春时,倾城出祭赵王,歌舞其上。城旁有廉颇、蔺相如墓。”嘉靖《磁州志》载:“在本州北木鼻里,昔赵王筑城避暑于此。”康熙《磁州志》载:“在州北兴盛里,昔赵王因避暑所筑。”民国《磁县志》载:“台城在县北四十里,相传为赵武灵王避暑之地,旧日筑有灵台,今已不存,惟有沿城杨柳,晨昏烟锁,尚堪供人凭吊耳。”今台城村为台城乡政府驻地,隶属邯郸市冀南新区。
台城烟柳
清代任孰作《台城烟柳》诗云:
王子何年去,荒台绝暮谯。
人耕歌舞地,雁度雨云朝。
路断沙崩石,堤倾水啮桥。
犹余深树色,霸气未全消。
四、 官路荷风
赏莲亭,在北关外二里许。康熙《磁州志》载:“观稼亭,旧名赏莲亭,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州任孰更今名。门内以竹柏盈阶,花香鸟语。门以外平畴沟水,柳月荷风,诚游观胜地。历十余年,倾圮殆尽。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知州蒋擢重修,建石桥二座,补种桃柳荷芰[jì菱],香风十里,行人如入画图中矣。”民国《磁县志》载:“北郭之外,官路两旁,夹植荷花,每逢夏季,菡苞怒放,翠盖齐举,绿柳婆娑,燕语莺啼,行人飘飘欲仙,恍若置身西湖,可惜保管乏人,已成昨日黄花。”民国以来直至现在,县城西、东两侧相继开通多条铁路、公路,今县城北关外古官道废为乡道。
官路荷风
清代任孰作《官路荷风》诗云:
两行杨柳下,十里藕花鲜。
叶长侵桥路,苗穿出稻田。
红姿晨弄日,翠袖晚拂烟。
不惜春风送,行人缓着鞭。
五、 龙洞珠泉
黑龙洞,在州西北四十里。《水经注》载:“滏水,发源出石鼓山南,岩下泉奋涌,若釜水之汤矣。其水冬温夏冷。”嘉靖《磁州志》载:“滏阳河,其源一出西鼓山滏水亭下,一出神麕山黑龙洞口,绕城东流合漳河,隆冬则气升腾而温,盛夏则澄清而冷。以其涌沸如汤出釜,故名。”清康熙《磁州志》载:“滏水发源于鼓山之麓,而上流八字涧浸淫之水亦常入焉,东南行二里许与黑龙洞水汇,其流始大。《魏都赋》注云:滏水出神麕山,神麕山即黑龙洞也。其水沸涌,如汤在釜,隆冬不冰,遂以得名。”民国《磁县志》载:“黑龙泉为滏阳水源,在神麕山阴,黑龙庙高据山腰,黑龙洞恰在庙左,洞口石砌,曲折幽深,无人竟其底蕴,下则珠泉,滚滚大者十数,小者不可胜计。或从石罅直流,或从水底跃起,高可尺许,水味清甘可口,水草四季长青,真可谓珠泉齐涌,山明水秀之区也。”黑龙洞位于滏口风月关下,洞口直径两米,深不可测,是滏阳河的发源地之一,隶属于邯郸市峰峰矿区。
龙洞珠泉
清代任孰作《龙洞珠泉》诗云:
石罅吐涓滑,纷沦共一川。
争光珠际月,倒影镜中天。
横藻随流直,倾沤到洑圆。
凫雏添绘景,无数浴沙边。
六、 贺兰积雪
贺兰山,在城西北三十里。明嘉靖《磁州志》载:“相传,昔宋贺兰真人尝居于此。”《宋史·方技》载:“贺兰栖真,不知何许人,为道士,自言百岁。善服气,不惮寒暑,往往不食。或时纵酒,游市廛间,能啖肉至数斤。始居嵩山紫虚观,后徙济源奉仙观。景德二年(1005年),诏封为宗玄大师。未几,求还旧居。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卒,时大雪,经三日,头顶犹热,人多异之。”清康熙《磁州志》载:“贺兰山,在州西北三十里。山非高峻,而蜿蜒起伏,长亘二十里,宋贺兰真人隐居于此,因以得名。”民国《磁县志》载:“宋贺兰真人隐居于此,因得以名。虽无灵峰幽壑,而碎玉平铺,积雪凝素,数千余里,云天一色,一奇观也。”今贺兰山东起马头镇关东洼村南岗,西至姚洼村(属峰峰矿区),东西十余公里,宽约一至二公里,两侧分布有三十多个村庄,大部分隶属邯郸市冀南新区。另外,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作《满江红》中的“贺兰山”,到底所指何地,一度引发许多争议。此考证文因话题太长,文字太多,不便列出,待后单独发文。
贺兰积雪
清代任孰作《贺兰积雪》诗云:
斜日云沉壑,回风雪满台。
欲寻仙蜕看,谁喝石门开。
种玉留遗璞,烧丹积弃灰。
还疑人去后,岭树低寒梅。
七、 漳渡晴澜
漳河,在本州南二十里漳河上。《尚书·禹贡》载:“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章。”衡章即指流经磁州以下的漳水。嘉靖《磁州志》载:“其源有二,一出于山西潞州长子县鹿谷山,名浊漳,自林县西北入境;一出于山西平定州乐平县少山,即今辽州是也,其水东南流经涉县一里许,名清漳,东至林县界与浊漳合流临漳、馆陶县界,入卫河。”清康熙《磁州志》载:“漳河草桥旧在五吉村,每岁九月同安阳、临漳合建,夏初则撤。后五吉之水分而为二,始下移于讲武城,然河身阔三百丈,岁费金钱万计。顺治十一年(1654年),改于渔阳口。”清朝康熙间,漳河渡口曾数次改迁。民国《磁县志》载:“魏武帝讲武城南,为漳河渡口,晴澜荡漾,一苇横渡,滩际沙鸥,迥翔两岸,柳色迎天,东则烟树蓊郁,铜雀台隠现其中,扣舷兴歌,凭吊往古,漳渡韵事也。”今在磁县南境“漳河古渡”上已建有数座大型桥梁。然而,随着环境污染的影响,漳河枯水期延长,曾经的“漳渡晴澜”已极为罕见。
漳渡晴澜
清代任孰作《漳渡晴澜》诗云:
漳流两岸侵,孤日隐沉沉。
行役争来往,波涛自古今。
马撕中渡急,渔钓下流湥。
回首东南望,铜台起暮阴。
八、滏桥秋月
滏阳桥,一名偃月桥,在州南关外。金代磁州滏阳县进士赵秉文作《磁州石桥记》云:“南关滏阳桥,历觉公和尚以及其徒善仙经营,垂四十年克成。观其缔构隆崇,砻嵌致密,如山斯屹,如月斯彀,力拔地勍,势与空斗,忽兮无楹,何其壮也。广容两轨,高以十丈。旁凿二室,以泄水怒;下洞九泉,以镇地脉。垩以白灰,制以铁键;标以华柱,护以崇栏。物鬼兽怪,蹲伏腾掷,变态百出,屹若飞动。”金代始建滏阳桥历时四十年,工竣于圣上凤集鼓山之年。《癸辛杂识》载:“金泰和四年六月,磁州武安县南鼓山北石圣台凤凰见。”据此可考,滏阳桥完工于金泰和四年(1204年)。元朝至正间、明朝正德间屡有重修。明朝磁州进士纪纯《重修偃月桥记》云:“滏阳桥重修于正德间,其形如偃月,雄跨水面。人行其上,望之若画。”明朝隆庆间再度重修,中为大券一,两端翼以耳券。李已《重修偃月桥记》云:“隆庆辛未(1571年)九月而功成。架石成梁,隆然雄峙。俨若飞虹御空,长鲸卧波也。”清朝康熙《磁州志》载:“滏阳桥跨滏水垒石为之,长十余丈,金泰和间建,元至正壬辰年(1352年)修。明正德己卯年(1519年),知州张珂重修;康熙甲申年(1704年),知州蒋擢于桥南北建立二坊。”民国《磁县志》载:“清道光十年(1830年)地震坍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州牧许之轼募捐重建,改名涉利桥。惟此次修建,主其事者狃于站立桥头可见城内鼓楼之谬传,极力增高,制非旧观,除去四耳券,改建三大券,因桥过高,车马往来极感困难,为便交通反为交通障碍,殊失古人建桥之本义,后虽垫高桥之南北两端,揭去桥顶石层,亦属无益。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县长孙振邦以为滏桥系南北孔道,冀南咽喉,为军民运输、商贾贸易所必经,若不改建,何以便商旅。乃于是年四月动工,将原桥拆去重建,高度比原桥减低一丈有奇,仍建三大券,经四阅月而工竣,共需洋七百余元,更名曰滏阳桥。当车马经过其上,如履坦途,于是远近称便,颂声载道。”改建后的滏阳桥“为吾磁巨大建筑,形若长虹横卧波上,南北市廪栉比,东西林野在望,每逢仲秋佳节,皓月当空,净影沉璧,凭栏一望,素娥弄波,银光长流,赏心悦目,千金难得。”民国时期,随着平汉铁路、公路的开通,贯穿磁县城的官道失修,滏阳桥也大为减负。今磁县南关大石桥,仅为连接县城内外周边村庄的便捷通道。
滏桥秋月
清代任孰作《滏桥秋月》诗云:
虹桥长百尺,吏散独闲凭。
近市烟仍合,回潭月自澄。
鸟惊城上柝,鱼跃岸旁灯。
欲看天河晓,霜寒坐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