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孙策(十四)与术绝之
文:小A斯蒂芬
关于孙策的“平定三郡”,其实是有两种说法的。一种就是认为从孙策东渡开始的历阳之战算起,孙策先是平定丹阳郡,并赶走了占据曲阿的刘繇,然后南下平定了会稽郡,最后回过头平定了吴郡。
但是在这种说法中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就是从史书记载来看孙策历阳之战后是直奔东北方向刘繇盘踞的曲阿进军的。据史料显示孙策进军曲阿所经过的城池或者说是要塞计有秣陵、梅陵,湖孰、江乘、句容等地方。这里面除了梅陵未见于《后汉书郡国志》中丹阳郡条目记载以外,其他四个地方全都被记载了下来。而从地图来看,这些地方全都集中在丹阳郡的北部。也就是说,孙策在这一次只是平定了丹阳郡北部的一小部分,而对于丹阳郡南部的广袤土地都未曾涉足,所以并不能算作是完全的平定了丹阳郡。
这样也就产生了第二种说法。关于这一点还要从上一篇中我们讲到的,在建安二年孙策正式与袁术决裂之前所必须要做的两件事中的第二件事说起。
在上一篇中我们讲到了孙策在与袁术正式决裂之前所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也就是设法召回自己在袁术幕府里的属下,包括有吴景、孙贲、孙香以及周瑜、周尚等人。
在这些人中除了有可能会选择继续支持袁术的孙香以外,全部都先后设法返回了江东。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史书记载中被孙策召回的人,在史书没有记载的背景里还应该有许多在孙策的召唤下离开袁术投奔江东的人,这种状态应该是造成了袁术众叛亲离的一种表面现象。
那么孙策与袁术决裂之前要做的第二件事是什么呢?
个人观点,这第二件事就是如何确保自己在与袁术决裂之后能够处在一个不败的境地。这件事也要分成两点来看。首先就是要解决地利失势的问题。
孙策在平定会稽郡和吴郡之后,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军事实力,也有了与袁术对抗的能力。但是他当时的地盘所处的地缘形势并不太乐观。虽然吴郡的北部隔着长江入海口流域段将袁术可能涉足的广陵郡势力范围阻隔在了江北,有长江天险的优势,江东北部算是比较安全。但是江东西部地区的丹阳郡依然掌控在袁术属下袁胤的手里。这件事我们在之前讲过,原本孙策在曲阿决策后起兵南下的时候,将丹阳郡交给了周瑜和周尚,但是没过多久就被袁术利用职权以自己的从弟袁胤取而代之了。
从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长江天险,正是九江郡与丹阳郡,广陵郡与吴郡的分界线。所谓江东的称呼,正是沿着这一段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的流域中,所形成的长江以东的地理范围。孙策要想在江东立足,就要尽可能多的依仗长江天险。这样一来丹阳郡就成了孙策所必须要争夺的地方。
这也就是孙策在平定吴郡之后,又第二次发动了或者说是涉足了平定丹阳郡的战争。这场平定丹阳郡的战争,加上孙策平定会稽郡和吴郡的过程,就是第二种孙策“平定三郡”说法的来源所在。
在《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很明显“平定三郡”的概念倾向于第一种说法,这样有助于维护孙策的战神形象。而在吴书其他的传记中则更真实全面的呈现了第二种孙策“平定三郡”的过程。尤其是在孙辅传和程普传中的记载,对孙策第二次平定丹阳郡的经过做了一定的补充性描述。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部传记中的相关记载:
《三国志吴书孙辅传》:“孙辅字国仪,贲弟也,以扬武校尉佐孙策平三郡。策讨丹杨七县,使辅西屯历阳以拒袁术,并招诱馀民,鸠合遗散。”
《三国志吴书程普传》:“策入会稽,以普为吴郡都尉,治钱唐。后徙丹杨都尉,居石城。复讨宣城、泾、安吴、陵阳、春谷诸贼,皆破之。”
程普
丹阳郡在当时来讲也算是一个较大的郡。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秦鄣郡,武帝更名。雒阳东二千一百六十里。……十六城,户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十三万五百四十五。”
也就是说当时的丹阳郡境内共有十六座较大的县城。按着程普传和孙辅传中的说法,孙策先是任命程普为丹阳都尉屯驻在石城,石城应该也是被孙策当成了在丹阳郡的暂时的治所。之后,才开始了正式平定丹阳郡的战争。从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行军路线正是一路向南,先是到了宣城,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东南部的宣城市,经过泾县、安吴县,到达陵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池州市的青阳县。从这里再往南走,在当时来看应该就已经是人迹罕至的地带,所以在这里孙策平定丹阳的军队转而向北,北上到达了春谷县,并在这里平定了“春谷诸贼”。春谷县就在今天的安徽省芜湖市境内。然后孙策就率领军队返回了石城大本营,算是基本上肃清了丹阳郡。
捋顺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会发现,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感觉上在这个过程中孙策就是在单纯的攻打丹阳郡的地盘,与袁术似乎没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中其实是缺少了袁术的存在,缺少了孙策与袁术的决裂点。
这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按常理来说,孙策这一次所攻打的丹阳郡其实是袁术的地盘。袁术所任命的丹阳太守,他的从弟袁胤,正应该是驻守在丹阳郡。可是我翻遍了《三国志吴书》也找不到,军事层面上孙策与袁术闹翻的迹象。袁术对孙策在丹阳郡的这种公开化的军事行动也是一种默认的现象。
那么在其他史书中有没有能够证明孙策与袁术决裂开展的史料呢?答案是有。在《江表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策既平定江东,逐袁胤。袁术深怨策,乃阴遣间使赍印绶与丹杨宗帅陵阳祖郎等,使激动山越,大合众,图共攻策。”
在《江表传》中的这段记载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孙策先是驱逐了袁术的从弟袁胤,于是激怒了袁术,促使袁术暗中派遣使者以封官加爵的方法来拉拢丹阳郡的各路宗帅豪强,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山越豪强的又一位首领陵阳人祖郎。也就是说孙策的这场肃清丹阳郡的战争,其实还有着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与袁术之间的军事较量。
那么既然孙策与袁术之间发生过这种军事较量,为什么《三国志吴书》不以这样的角度来记载这件事呢?吴书中的这种做法又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在《三国志吴书》中虽然没有孙策与袁术在丹阳郡军事较量的记载,但是明确有孙策与袁术决裂的原因记载。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时袁术僣号,策以书责而绝之”。 虽然这种“以书责而绝之”的做法并不一定是在建安二年,更有可能是在之前时间段里。但是孙策正式实施这种“绝之”的行为却肯定是在建安二年。也就是说孙策是由于袁术僣号的越级行为,而与袁术彻底决裂的。这一点尤为的重要,因为这代表着孙氏家族在政治上绝对正确的大方向。
当我们了解了这一层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孙策平定丹阳郡乃至三郡的行为,在吴书中不是在与袁术或者任何人争夺地盘。因为在吴国人的认知里,孙策攻打的土地,或者说是平定的三郡,没有一寸是属于袁术这个“僣号”逆臣的,这些土地是属于大汉王朝的,孙策的行为完全是在为了大汉王朝收复失地的忠义之举,是孙策忠于大汉朝廷的行为。这样,从一个政治的高度上维护了吴国孙氏家族的既得利益。
同时也为孙策背叛袁术的行为找到了合理的借口,也在政治上铺平了道路。
大汉朝廷
那么,既然孙策自认已经是朝廷的命官了,自然要向朝廷表一下忠心,以此谋求更多的政治利益。
据《江表传》记载:“策遣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奉章诣许,拜献方物。”
这里的刘由和高承,历史记载很少只此一处,没有什么好讲的。所谓“拜献方物”,直白点说就是上贡称臣。
当时的许都朝廷,在曹操的主持之下刚刚有一点起色,对于任何前来表示臣服的军阀势力无不欢迎。之前,在长安李傕郭汜主政时期的陶谦刘表等人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获得很多现成的利益。这是一条非常便捷之路,所以孙策也不例外。而且孙策的这种臣服朝廷的行为也得到了曹操的回应。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表面看来孙策好像很顺利的就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在《江表传》中,这一过程却是费了一番周折的。
在《江表传》的记载中,朝廷收到孙策拜献的方物以后,派遣了一个叫做王誧的议郎,携带着“戊辰诏书”出使东吴。这封诏书在袁术篇的时候我们曾经讲到过,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自然是对孙策的封赏,另一部分是命令孙策联合吕布和陈瑀讨伐袁术。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份诏书的这两个部分在《江表传》中所记载的原文:
“董卓逆乱,凶国害民。先将军坚念在平讨,雅意未遂,厥美著闻。策遵善道,求福不回。今以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
“故左将军袁术不顾朝恩,坐创凶逆,造合虚伪,欲因兵乱,诡诈百姓,始闻其言以为不然。定得使持节平东将军领徐州牧温侯布上术所造惑众妖妄,知术鸱枭之性,遂其无道,修治王宫,署置公卿,郊天祀地,残民害物,为祸深酷。布前后上策乃心本朝,欲还讨术,为国效节,乞加显异。夫悬赏俟功,惟勤是与,故便宠授,承袭前邑,重以大郡,荣耀兼至,是策输力竭命之秋也。其亟与布及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戮力一心,同时赴讨。”
在这里我们看,朝廷封赏给孙策的官职是“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
乌程侯孙坚
这里的“乌程侯”本来是孙策父亲孙坚的爵位,所以这里才说的是“袭爵”,也就是朝廷承认了孙策承袭这个爵位的合法性。领会稽太守是朝廷任命孙策的正式官职,虽然当时的孙策平定三郡以后拥有丹阳、吴、会稽三个郡,但是以朝廷的角度来看,授予孙策一个郡守的位置已经是最大的限度了。
我们重点说下“骑都尉”。所谓“骑都尉”其实是授予武将的一种带有职位色彩和军衔意义的称号。创始于汉武帝时期,在京城里一般掌管羽林军中的骑兵营,所以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骑兵营长。虽然只是个“营长”当时却也是秩比二千石的大官,因为其责任重大,主要是负责护卫皇帝的安全。曹操和吕布都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但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护卫京师的羽林军变成了一种摆设,所以骑都尉的称号有时候也会以一种荣誉的意义被授予地方的诸侯和军阀。很明显,孙策这一封赏就是这样的一层含义。
朝廷的这种做法本身也没什么,算是按照规矩办事。如果没有吕布和陈瑀做参照的话想来孙策也无话可说。但恰恰就是有了吕布和陈瑀的参照,才引起了孙策的不满。
吕布和陈瑀是这次朝廷诏书中被指派与孙策一起讨伐袁术的人,但是在这封诏书中赫然出现了“平东将军领徐州牧温侯(吕)布”和“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的字眼。这两段话应该是朝廷当时加给吕布和陈瑀的封赏内容。这与孙策的骑都尉领会稽太守显然不太对等。姑且不说平东将军领徐州牧的吕布,毕竟人家有除掉董卓的功劳在身。可加给陈瑀的安东将军行吴郡太守势必会引起孙策的强烈不满。
陈瑀
吴郡当时掌控在孙策的手上,孙策在平定吴郡之后委任朱治继续担任吴郡太守。在孙策给朝廷上贡称臣“拜献方物”的过程中,除了给自己捞取政治利益,也一定会希望朝廷能够认可自己属下官职的合法性。但是朝廷非但没有这么做,还对孙策的势力范围进行了分割,所以朝廷加给陈瑀这个安东将军行吴郡太守的任命,很明显是触碰到了孙策的底线,是孙策所不能接受的。
更何况孙策非但没有达到为属下谋求实授官职的预期,就连自己的利益也大打折扣。陈瑀以安东将军的身份行吴郡太守,而朝廷给孙策的只是骑都尉领会稽太守。将军与都尉虽然都有兵权,但是在等级层次和权力归属上肯定是不同的。
朝廷之所以这样做,应该是没有洞察到孙策此时对诸侯地位的诉求,另外孙策此时年纪尚轻。从朝廷的实际掌权者曹操的角度来看,曹操曾经与孙策的父亲孙坚一同参与过关东义军讨伐董卓的战事是属于同时代的人,所以孙策只能算是个晚辈。这些应该是造成孙策没有得到曹操重视的原因。
这也算是曹操的一次疏忽大意。
不过这种疏忽却是属于低级错误,曹操的这种错误直接导致了他这封“戊辰诏书”中所构想的会同吕布、陈瑀、孙策,来讨伐袁术计划的流产,也促成了孙策与陈瑀之间新的战事。
那么孙策与陈瑀之间又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战事呢?
请看纪传体三国评传,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系列文集《三国默示录》孙策下一篇,继续为您解读!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19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