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城的来历?
据《旧唐书》载:“蜀刘禅时,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汶山羌暴动,大将姜维、马忠、张嶷领兵征讨汶山叛羌,曾先后在汶山、理县的维关和杂谷脑等地屯兵筑城”,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前后,在威州岷江东岸之台地上筑城,习称“姜维城”。在遗址东南方向今尚存一黄泥垒筑高台,为姜维点将练兵之地,称“三国点将台”。
姜维城古文化遗址占地面积达2.5平方公里,地下文物和地面遗存丰富。其中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址为研究岷江上游地区远古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长喻维超先生现场考察后,对姜维城古文化遗址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姜维城古文化遗址是我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占地面积较大,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绵延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且又保存如此完好的地方。
汶字怎么组词?
拼音 “mén” 汶组词
汶浊 [mén zhuó]
昏暗不明,被蒙蔽。
汶汶 [mén mén]
蒙受垢辱: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拼音 “wèn” 汶组词
汶阳田 [wèn yáng tián]
1.春秋时期鲁国属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市西南一带。因在汶水之北,故名。地近齐国,数为齐所侵夺,是齐鲁两诸侯国多次发生纠纷的地方。 2.《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后以“汶阳田”为归隐的典故。汶阳,汶上。
汶上 [wèn shàng]
汶水之北。泛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之地。《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何晏集解:“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齐。”杨伯峻注:“桂馥《札朴》云:‘水以阳为北﹐凡言某水上者﹐皆谓水北。’”后人常用为隐居的典故。
汶阳川 [wèn yáng chuān]
指汶水。隋开皇四年置汶阳县,地近汶水。
汶阳县 [wèn yáng xiàn]
汶阳县又称汉博县,隋改曰汶阳,又改曰博城,故城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南。
汶山夷 [wèn shān yí]
汶山夷三国志卷三三蜀后主传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往讨,破平之。
益州有几个郡?
24个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州治在雒县,在后来的几百年时间内,先后分置蜀郡、犍为郡、朱提郡、越巂郡、牂柯郡、建宁郡、永昌郡、汉中郡、广汉郡、梓潼郡、巴郡、巴西郡、巴东郡、益州郡等郡,下辖146县,属蜀地。位于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