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前朝后寝”的考古学探索
版权声明 举报文章
摘要:明清北京故宫是中国现存遗留下来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故宫的建筑布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布局的若干原则,其中“前朝后寝”制的布局原则延续时间最长也最早。封建时代的皇宫建筑大体如此。那么“前朝后寝”到底起源于何时,“前朝后寝”的格局是一直流传下来的吗。本文就是通过各遗址的考古材料来分析这个问题。
关键词:前朝后寝 遗址 基址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前朝后寝”的“前朝”是统治阶级处理政事、举行大典、集会的地方:“后寝”是统治阶级生活起居的地方。“前朝后寝”是相对于阶级社会来说的,在原始氏族社会应称为“前堂后室”。我们可以从仰韶文化的聚落遗址看出一些端倪。最早的实例当推仰韶文化晚期西王村类型的半坡1号房屋[1],这是一所大房子,此房屋是一个分间房屋进门处是一大间,后面划分为三小间。大间显然是氏族成员集会的公共场所,三间小房屋是人们生活起居的场所,那么到底是谁居住的,有的学者认为是“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的氏族首领的住所。同时也是社会被抚养人口,诸如老年、少年、儿童以及病残成员的集体宿舍。”[2]有的学者认为分间房屋的出现是“适应父系氏族或家族居住的需要”[3]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因为仰韶文化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而“最受尊重的‘老祖母’”应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现象。其实不管哪种情况,这样的组合已经是原始简单的“前朝后寝“组合。其实这种大房子最早并不是西王村类型,在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就已存在,如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遗址、和宝鸡北首岭遗址,其中姜寨遗址[4]的聚落布局保存的最完好。
姜寨遗址的中心是一片空地,围绕空地的周围是五大群房屋,五大群房屋群的每一群都有一个大房子。居介绍,“姜寨大型房屋的床位后面有一大片空地,可供较多的人集会议事,举行节日庆祝和宗教仪式。住在大方屋内的人可能是较大家庭的成员,或是氏族酋长所在家族的成员。”[5]由此可知,姜寨大房子的布局虽不是按“前朝后寝”来的,但大房子既是用来居住的也是用来集会议事的场所是没有问题的,而“前朝后寝”的“堂”就是用来集会议事的场所,“室”就是氏族酋长的生活起居的空间。早期“前堂后室”不像后来“前朝后寝”一样是个建筑群,而是“前堂”和“后室”布局在一栋建筑中,这就需要有较大的空间,而原始社会的大房子最有条件。由此可见,“前堂后室”格局的形成前提是大房子。所以“前堂后室”的布局虽然最早发现在仰韶文化晚期,但实萌芽于仰韶文化早期。笔者认为上述半坡1号房屋的三间小屋的 功能的第一种观点符合姜寨大房子的功用,因为仰韶文化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自然尊重“老祖母”。除仰韶姜寨聚落遗址外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F901[6]也是一处典型的“前堂后室”布局的大房子。F901是迄今为止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房屋遗址,也是新石器时代最典型的“前堂后室”布局。F901远比半坡F1的“大房子”结构复杂,规模宏大。F901遗址位于大地湾河岸阶地上聚落遗址的中部,是一座多空间的复合体建筑,主体为一梯形平面的大室,前墙长16.70米,后墙长15.20米,左墙长7.84米,右墙长8.36米。主室前面有三门,各宽约1.20米左右,是“堂”的性质。“堂”的后部有三间室,这点和半坡F1相同。不过F901后室左右各有一侧室。堂前有与室等宽的三列柱迹,前部应有敞棚。发掘报告认为F901只是部落或部落联盟公共活动的场所,不是首领居住的场所。但F901遗址位于该聚落遗址的中部,显示了其特殊的地位;且周围近千平方米的范围内没有发现同时期房址,这可能和后世的宫殿外的围墙一样把皇室成员同外界隔开;而且该房址的布局是“前堂后室”的布局。通过以上三点我们认为F901既是部落酋长的生活场所又是部落或部落联盟公共活动的场所。
原始社会解体后,国家形成之初,氏族社会的“大房子”由公共场所变成奴隶主统治阶级的住所。“大房子”的前堂变成奴隶主开展政治活动的地方;后室变成奴隶主及其家属居住的“寝”。这样,原始氏族社会的“前堂后室”就变成了阶级社会的“前朝后寝”了。夏商都城的宫殿基址基本上都是“前朝后寝”的布局。
二里头宫殿基址[7]:二里头1号宫殿基址为一大型夯土台基,平面略成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基址中部偏北处有一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6米,南北宽25米,其上分布有排列整齐的柱穴。据杨鸿勋先生的研究,依据柱穴的分布可将其复原为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前堂占二间,后室占一间的木骨泥墙、四坡出檐的大型殿堂建筑。殿前为宽阔的庭院,四周有墙基,应为有一面或两面坡的廊庑建筑。廊庑环绕四周形成一个“庭”的空间。2号宫殿基址位于1号宫殿基址东北约150米处,平面为长方形,形制与1号宫殿相仿而面积略小。但2号宫殿基址的性质同1号不同,2号宫殿基址的殿堂前有一大墓,墓的西北北墙南壁中部偏西有一个13米长的短廊式建筑基址,其东南角压在大墓之上。以往人们认为“古不墓祭”,后来发现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上并列的五间“堂”;后又在殷墟妇好墓上发现卜辞称为“母辛宗”的墓上建筑;二里头遗址F2“短廊”虽然没有完全压在墓上,但显然它是为墓葬而设的,应是为墓祭而用。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死后有知,所以“事死如事生”,像活人一样对待死人,活人住所怎么布局死人也怎么布局。因此F2布局同F1布局极其相似,只是F2只有“寝”而没有“朝”,估计“前朝后寝”之制只能为夏王专用,其他人不能僭越,所以F2墓主应不是夏王,只是一个高级贵族。其实F2虽不是“前朝后寝”布局但是按这个布局来设计的。
偃师商城:二里头F1的“前朝后寝”布局是在一栋建筑以内,偃师商城的“朝”和“寝”已分别在不同的建筑里,成为前朝后寝建筑群。偃师商城的4号宫殿基址同二里头1,2号宫殿基址布局相似。偃师商城4号宫殿基址[8]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全长约51米,南北宽约32米。基址的北部是正殿主体,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6.5米,南北宽约11.8米,南部边缘有四个长方形台阶,在夯土表面四周,断断续续发现一周夯筑的廊柱柱墩。殿前为庭院遗址,四周有殿、庑相围绕。5号宫殿基址[9]总体布局与4号宫殿基址相似。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107米,北面是正殿,正殿基址平面为长方形,表面被毁,现存部分东西长约54米,南北宽约14.6米,高为10至30厘米,在基址四边各有一排柱础石或柱子洞,应为宫殿四周的回廊。偃师商城4,5号宫殿基址的布局同二里头宫殿基址相似,都为“前朝后寝”的布局。有的学者认为偃师商城F5为祖庙,其实在商代,祖庙和朝是合二为一的,商代一切重要的政治活动都要在祖庙进行。首先,大凡国家大事,商王都要事先到宗庙告祭先祖;国家重要的典章礼仪都要在宗庙举行;殷人凡事皆卜,占卜大多在宗庙举行;遇到重大事情,殷王就要召集群臣到宗庙所在的王庭开会。由此可见,商代重要的政治活动是与宗庙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把F5看成宗庙也不妨碍F5与F4组成的“前朝后寝”格局。
湖北黄陂盘龙城[10]:湖北黄陂盘龙城主要建筑群位于城内东北部,其中三座建筑坐落在一个大型夯土台基上。台基南北长度至少100米,东西宽度至少60米以上。三座建筑朝向一致,都为南偏西,分前、中、后平行排列在台基上。F1东西长39.8米,南北宽12.3米,分为四室,周有回廊。为木骨泥墙、墙外设廊的“四阿重屋”式的寝殿。F2位于F1南面,面阔小于F1,但进深大于F1,内部没有发现隔墙但有大柱洞,应为一大空间的殿堂。F1,F2组合成“前朝后寝”的格局。且这里的前朝后寝不再是一栋建筑,而是朝和寝各为一座宫殿。
郑州商城[11]:郑州商城C8C15基址为一大型寝殿。其布局与黄陂盘龙城商代宫殿F1的布局相似,但面阔较长,根据南北两排柱础槽和柱础槽外较宽的房基以及两个擎檐柱判断应为一带有回廊的木骨泥墙的“四阿重屋”式建筑,同盘龙城一样。在C8C15不远处有一大型宫殿基址C8C16,C8C16的布局同C8C15大相径庭,C8C16南北长38.4米,东西长31.2米,平面布局近似方形,为“堂”一类建筑。C8C16的“堂”同C8C15的“寝殿”构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周原遗址: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和扶风县北部,它是周族的发祥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所在地。文王迁都丰京后,这里仍然是周人重要的政治中心,直到西周末年由于犬戎的入侵而废弃。周原遗址发现了很多周代遗存,其中岐山凤雏甲组基址[12]和召陈建筑基址[13]最为重要。岐山凤雏甲组基址是典型的呈“前朝后寝”的格局。前堂为甲组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柱础排列整齐,南北四行,东西七列,东西间距各约三米,南北间距各约两米,面阔六间通长17.2米,进深三间,宽6.1米。后室共五间,东西排列,面朝南。面宽23米,进深3.1米。有走廊,廊宽1.6米、长20.5米,有柱洞八个,柱洞间距约2.3至2.7米。前堂后室之间隔了东西小院,东西小院之间有甬道连接前堂和后室。
楚都纪南城和秦都雍城:“前朝后寝”制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更趋完善。杨伯峻《春秋左传柱》“闵公二年”注云:“天子、诸侯皆有三朝,曰‘外朝’,曰‘治朝’,曰‘燕朝’。”《礼纪玉藻》:“诸侯朝服以日视朝于内朝”,郑玄注:“此内朝路寝门外之正朝也。天子、诸侯皆三朝”。这从楚国的纪南城(图5)可以看出端倪。楚国的纪南城至少在春秋晚期已经建成,据纪南城内暴露的夯土台基,“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内东部,犹以城内东南部最密集。”B14而且最大的夯土台基(长130米,宽100米)也在城内东南部。可知宫城也应在城内东南部。由遗址平面图观察,城内偏东部有一系列夯土台基呈南北中轴线由南到北一次排开,这似乎就是宫城所在位置。04、03、27似乎就是外朝、治朝、燕朝,25、20、7似乎就是后寝。这样的组合极似北京故宫的布局。04、03、27对应着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25、20、7对应着后寝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故宫的“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群组合的最早渊源似乎就是楚都纪南城。
另一个经典案例就是秦都雍城B15。秦都雍城位于今陕西凤翔县城之南,雍水河之北。是东周初期德公元年所建都城,至献公二年迁都栎阳这二百九十四年间一直是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雍城最能体现“前朝后寝”制的就是马家庄三号建筑遗址(图6)。《周礼阍人》郑玄注:“郑司农云:‘王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路门一曰毕门’,玄谓雉门三门也。”照郑玄的说法天子五门的排列顺序是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依据遗址平面图共有五个庭院,每个庭院南侧各开一门,似乎对应着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柱》“闵公二年”注云:“外朝在库门之内,……治朝在雉门之内。”那么燕朝应在应门之内。路门之内应为寝。
结语
由先秦“前朝后寝”的发展脉络可知,“前朝后寝”制在史前社会应叫做“前堂后室”,它最先萌芽于母系氏族社会社会的“大房子”,到父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晚期在半坡发现最早的实例即半坡F1,稍后在大地湾发现规模宏大的F901。二里头1号宫殿基址是进入阶级社会后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宫殿,也是最早呈“前朝后寝”布局的宫殿基址。至此,“前朝后寝”或“前堂后室”都是布局在一栋建筑之中;到商代偃师商城、郑州商城以及湖北黄陂盘龙城“朝”、“寝”已经分开各有一栋建筑,初步呈现出建筑群的风格,周原凤雏甲组建筑基址进一步丰富了这种布局;到东周时期,楚都纪南城和秦都雍城的布局表明“前朝后寝”已进一步完善,“朝”和“寝”分别拥有自己的建筑群,这是先秦“前朝后寝”制发展的最高峰。
参考文献:
[1]黄河水库考古队山西分队:《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3.1
[2]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第2页,紫金城出版社,2009.10.
[3]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第13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4][5]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第125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6]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2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第139-158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5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4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第五号宫殿基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2
[10]湖北省博物馆等:《盘龙城一九七四年度田野考古纪要》,《文物》1976.2
[1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内宫殿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文物》1983.4
[12]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10
[13]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81.1
[14]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勘察与发掘(上)》,《考古学报》,1982.3
[15]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秦都雍城钻探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