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前天我在头条发了县长带货的微头条,其中一位网友后台私信问我,县长什么时候再带货。由此一来二去,他告诉我,自己是固始熯鹅块的传承人。直言不讳的告诉我,固始鹅块的代表不是鹅块火锅,是熯鹅块。
在之前,我就对固始鹅块牵强附会搭古代名人的顺风车心存疑虑。
说法比较广的是,公元582年,隋炀帝车驾临江都,奏百戏之乐,宴众爱妃于赤舰船楼上,佳肴近千种,惟金华火腿与固始鹅风扫残云;
公元679年,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因反对武则天丢官回闽南,途径固始,乡秀陈元光宴骆宾王于固始城关东门楼,元光献汗鹅块与其对酌,酒甘鹅尽,骆宾王望着城楼下史河中群鹅戏水,诗兴大发,吟起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陈元光后来主政漳州,将此诗传诵,留芳于世。
不怀疑固始早就开始吃鹅,但是以“熯鹅块”这种烹饪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并被广为接受,在正史县志当中均没有记载有这么久远的。我们在搜集材料的时候,有幸与健在的传承人进行了长时间交谈,并且进行了证据相互印证。如果没有新的文物文献出土佐证的话,“固始熯鹅块”始于民国22年,即公元1933年。
固始熯鹅块
固始熯鹅块创始人是丁云香
熯鹅块始创于民国22年(1933年),创始人是一个叫丁云香的女孩,她是固始西关杨宽用一窝小鹅从东关换来的童养媳。换来的头天晚上,杨家发生一场大火把家里外烧了精光,婆婆怨云香是个丧门星,把她撵走不准再来。人被撵走了,婆婆又去云香家要那一窝小鹅。
在杨宽的哭求下,这窝鹅才没有被要走。也多亏了这窝鹅,才让丁云香一家艰难度过灾荒年。还剩下最后一只鹅,云香感念杨宽,想杀了给杨宽吃。
但她不知道杨宽喜欢吃什么味道的,在情急之下她想了一个办法:
把宰杀洗净的整只鹅放在锅里白煮,冷凉剁块,再用鹅油和鹅汤以及食盐熬制汤汁,最后装筐。一盆装鹅块,一盆盛汤汁。
她装扮成小贩,手拎竹筐沿街叫卖“鹅块子,咸香的,五个铜板一块”。她还没有走到西关,散发奇异香味的鹅块就被馋虫挠心的人买的所剩无几。而此时的杨宽正坐在自家茅庵前打草鞋,他吃完现淋汤汁的鹅块后把云香认了出来。他哭了,云香却笑了。因为她除了让杨宽吃了鹅块外,还挣了足够买两只老鹅的钱。
从此,云香在良巷做起来熯鹅块生意。后来她和杨宽圆了房。但第二天,杨宽被抓了壮丁,临走时,云香对抓丁的说,让宽哥吃了我熯的鹅块再走吧。
云香对宽哥说,我会天天熯好鹅块等你回来。这一等就是半个世纪。云香老了,但是她不想自己走后宽哥回来吃不到他喜欢的熯鹅块了。于是她沿良巷逐户传授熯鹅块秘诀。
固始熯鹅块第二代传承人
根据考证,丁云香把熯鹅块手艺在良巷传开后,出现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传承人。
分别是王马氏、姚少宣(音)、平桥丁家
这个平桥不是信阳的平桥区,是现在固始的大别山路与固始卫校的文昌街路口往南一点。
第二代传承的依旧是熯鹅块的手艺,时间大约在建国后,wenge前后。曾经有一段时间,原料不是用鹅,而是用的是整鸡。
售卖的方式,依然是挎筐沿街叫卖。鸡块按块卖,一块大概有一两左右。
固始熯鹅块的第三代传承人
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十几年里是固始熯鹅块的巅峰时刻。同时期的固始熯鹅块的第三代传承人从北到南分别是徐福元、马道、何振江、陈日弄、任义红、丁黑子、丁绕子、陈狗子、穆大春、大毛孩、小毛孩、陈大头、马迁。也有满园春和小卞。
固始熯鹅块在第三代传承人当中可谓是百家争鸣,这些回民朋友把固始鹅块推向了固始的大街小巷,让更多的人吃到这种美味。
第三代传承人也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在继承传统做法的同时,也孕育了古始鹅块火锅,这才有了第四代的百花齐放。
但是遗憾的是,第三代中现在仅存马道、丁黑子、小毛孩、马迁、任义红还在做固始传统的熯鹅块。其中任义红在北京做;小毛孩在南山头做羊杂,鹅块;马迁羊杂在固始北大街依然知名度高。满园春已经不在了,当年的小卞则变成了现在的伊兰苑。
固始鹅块火锅兴起的偶然性
大约是97年前后,一个姓张的人,大概住在黄土到蒋集这一带,在北京收废品。从东门坎顺达街街口的车站坐回北京的车,在等车的工夫,在良巷买了点鹅块带走。回到北京的家后把鹅块倒到锅里,因为天热,鹅块有点味道了。就把浇汁兑了点开水,一起煮开。正准备吃饭的时候,过来几个固始老乡,闻着煮开的鹅块,散发出来的味道非常诱人,就坐下来一起吃。这个张老板也不好意思讲鹅块有点坏了,就这么着,本来的熯鹅块,经这么一个小插曲,鹅块火锅诞生了。
固始鹅块火锅
从良善巷到良巷
固始良巷是现在人对良家巷的称呼,实际上良家巷的本名叫“良善巷”。这条街是南北向,北边从现在的蓼北路到南边的张街,也就是现在张街蒋老六卖羊杂的地方。全长390多米,却是当年固始最繁华的地方,绝对的CBD。
良善巷周边
良善巷在固始的东关,这个地方历来是固始回族同胞的聚居地,现在也是。当年丁云香依卖熯鹅块起家,在良善巷起三间大瓦房,固始熯鹅块算正式在良善巷立住了脚跟。当年张街可是固始当之无愧的CBD,绝对的经济中心。
如今的良善巷已经被纳入棚户区改造
固始鹅块的选材
好吃的鹅块,必须要有好的鹅。固始鹅的母本是皖西大白鹅。这种鹅属优良的中型鹅种。该品种是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而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 ,适应性强、觅食力强、耐寒耐热、耐粗饲、合群性强。固始做鹅块的鹅都是选用至少180天以上的鹅才有资格来做鹅块,公鹅优先于母鹅。
皖西白鹅在固始生长环境
姜是做鹅块的必须品。现在鹅块大多用的是双河姜,产自安徽金寨。但以前用的都是我们河南蒋集、柳树产的老姜。这种姜个头大,水分少、纤维粗,辣度足。
固始本地老姜
葱用的是固始当地的火葱,这种红皮的葱,加热后挥发性强,散发出独特的香味。
固始本地葱
有一点我反复求证过,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固始熯鹅块里没有辣椒。因为固始本身不产辣椒,所以从丁云香开始到90年代初,固始熯鹅块里是没有红辣椒的。现在固始鹅块的辣椒有两种一种的增香,一种是增辣。多从福建和新乡采购,质量都是最好的。
固始熯鹅块除了鹅,配料就是葱、姜、辣椒以及盐。再无其他,在那个寡淡的岁月里,花几分钱买一块鹅块,淋上浇汁,那种咸香是我们现在无法体会的。
固始熯鹅块做法
煮鹅
活鹅现宰现煮,凉水下锅,锅中加入拍散的老姜和葱结。煮开后打掉血沫,然后小火煮一个小时左右。捞出,自然晾凉。
煮鹅
现在很多固始鹅块的做法是,煮开后然后关火,把鹅在汤里焖煮半个小时,鹅也不是大鹅,都是小雁鹅。从冷冻环境下解冻的鹅的口感会打折扣,选用焖煮的方式,有点像南方的白斩鸡的做法,这与传统熯鹅块有本质区别。
炸料
传统的熯鹅块浇汁制作需要:鹅油、盐、味精、小葱头、姜丝。
鹅油炸姜丝
鹅油化开后,油温不能太高时下入姜丝,在炸姜丝的时候通过高温让姜丝脱水,释放香味,然后投入葱头。
炸葱
把葱炸香后,加入干辣椒段。辣椒是辣味和香味两种辣椒的混合,更好的中和口感。在炸辣椒的时候,要提前把辣椒泡一下,然后控干水分,这样炸的辣椒更香也不会糊。
炸完辣椒后,加入煮鹅的鹅汤,开始调味。加入盐和味精。早先没有鸡精的情况下不加,现在熬的这锅汤里加的有鸡精。为的是提香。通常情况下,一些老的熯鹅块传承人,会把汤汁熬很久,待水分和鹅油完全融为一体后关火,再次加入鹅汤,进行二次调味,二次熬浇汁,为的就是味道更醇厚,更有层次。
剁鹅块
只有固始人才会说,老板给我剁一盘鹅块子。别的地方都叫切。早先固始的鹅块都是片,然后用木杠敲刀背,斩剁鹅骨头,可见当年的确用的是老鹅。
鹅块浇汁装盘
过去,熯鹅块都是用搪瓷的碟子装,淋上熬好的浇汁,汤亮肉实,一看就想喝两杯。
固始熯鹅块
固始熯鹅块的发展历程就是固始精神的浓缩
这次走访的是回族柴大妈,鹅块的整个加工过程,柴大妈让她的儿子亲自演示给我们看,全程不设限制,可以拍照录音。
柴大妈是固始熯鹅块第二代传承人王马氏的侄媳妇,也就是第三代传承代表人马道的爱人。由于马大叔讲义气,朋友多,入不敷出,常常难以为继生活。柴大妈在固始中医院卖了一管血换了79块钱,买了几只鹅,跟姑姑王马氏学了熯鹅块的手艺,开始了在良善巷卖鹅块子,养活一大家人。那个时候最开始不是卖熯鹅块,是卖熯鸡块,用的都是固始的笨鸡,切成大块,用大的搪瓷盆,一个盆装剁好的鸡块,一个盆装浇汁。最开始的几分钱一块,后来一路涨,涨到五毛钱一块。在良善巷摆个桌子,放几条大板凳,有人买,就夹鸡块,淋上浇汁,有喜欢喝早酒的,吃着熯鸡块,喝着小酒。
后来才卖鹅,剁好的鹅块装在搪瓷的大茶盘里,下面还是搪瓷盆,里面装浇汁。就这么的一块一块的卖,养活了5个孩子。
回民卖鹅块都是用活鹅,现杀现煮,每天早上天不亮杀鹅,煮鹅,熬浇汁,往往木杠砸刀背开始剁鹅的时候,邻居们就知道天快亮了。每天出摊,一直能忙活到夜里9点多,虽然这么辛苦,但看着一家老小能有口饱饭,也就知足了。
宁可苦干,不愿苦熬
岁月更迭,时代在发展。最初的固始熯鹅块也早已不再是回民特供了,现在很多汉民的卤菜摊里都有鹅块卖。固始鹅块早已经成为了固始的一张名片。勤劳朴实的固始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家乡的这道美味。通过他们,固始鹅块被传的更远。
现在柴大妈已经72岁了,虽然腰椎不好,但气色非常好,也很健谈。跟我说了很多以前的事,固始熯鹅块对于大妈来说,在她们那个年代是全家赖以生计的手艺,到了现在,这种熯鹅块的味道更是一种乡愁。